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新春】荀爽易学所构设的宇宙易场

 

在卜筮的语境下,《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符示潜含了人与其所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相关因素间的密切关联及彼此间的感通。经过《易传》的创造性诠释转化,上述符号系列成为复杂多样、流转无穷的天地人三才并立共在、互动感通、冲撞消长格局与态势的涵摄符示者,以三才之道为核心的易学专门之学的学术品格得以开显,以人之恒常在场为突出标志的三才的并立共在,成为这个专门之学的基本语境,三才格局下的宇宙,呈现为流转日新、生生不息的宏廓易场,人即置身于这个易场之中,并以之为其整个生活的世界。汉末荀爽在经学的大语境下重构了这一易场。

一、天下处在八卦卦气易场之中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接纳大儒董仲舒经学导政治世理念开始,时代得以遥接三代乃至其前的久远历史大传统,经学渐次拥有了压倒性话语权,发挥起触处可及的现实影响力。借此机缘,经典与现实得以接通,体与用一体两面全方位焕发着旺盛生命力、彰显着鲜明时代气息的经学,出现在世人面前。经典借此验证成就实现了其为经典,并进而令自身获得了厚重的时代新底蕴。涵纳天地人物,通贯往古来今,突显整体天下意识,直面整个生活世界,本天道成人事,彰教化致盛世,开启王道沛然畅行而令天下归往的永续有序和谐的通泰之局之势,成为该时代经学的鲜明旨归。这才有了《汉书·儒林传》的论断:“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①

整体而言,经学体用兼赅的高度哲学性天人之学品格于焉确立。这一品格,当是经学之一的易学天人之学品格在整个经学领域延伸拓展促动点化升华的结果。《易》与易学最终跃升经典与经学之首的显赫地位。

荀爽(128-190),字慈明,一名谓,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子十一世孙荀淑八子中的第六子。士人品提下,八子有“八龙”之誉,而他声誉第一,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②之评。出身经学世家,身为明分隆礼的荀子的十二世孙,荀爽有着厚重的经学素养与直面现实的深沉经学、易学天人之学视域。基于时代经学的语境,他将经典、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会通,重新诠释了《易》,指出天下就处在一个宏大开放的八卦卦气易场之中。

针对万物的生化,《易传》中的《说卦传》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炬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之”谓万物。震雷,巽风,坎雨,离日,艮山,兑泽,乾天,坤地。此言万物的生化,皆受到八卦所涵摄符示的雷风等八种宇宙力量的作用。就此,荀氏作出了如下注解:

“雷以动之”注云:“谓建卯之月,震卦用事,天地和合,万物萌动也。”

“风以散之”注云:“谓建巳之月,万物上达,布散田野。”

“雨以润之”注云:“谓建子之月,含育萌芽也。”

“日以烜之”注云:“谓建午之月,太阳欲长者也。”

“艮以止之”注云:“谓建丑之月,消息毕止也。”

“兑以说之”注云:“谓建酉之月,万物成熟也。”

“乾以君之”注云:“谓建亥之月,乾坤合居,君臣位得也。”③

而于“坤以藏之”荀注不传,与之观点相近乃至一致的《九家易》则云:

谓建申之月,坤在乾下,包藏万物也。④

上述注解,是对天下、对人及万物所处八卦卦气易场的简约诠说。

言“建卯之月,震卦用事”,则“建巳之月,巽卦用事”,“建子之月,坎卦用事”,“建午之月,离卦用事”,“建丑之月,艮卦用事”,“建酉之月,兑卦用事”,“建亥之月,乾卦用事”,“建申之月,坤卦用事”在其中矣。于是,震卯正东而正春,巽巳东南而孟夏,离午正南而正夏,坤申西南而孟秋,兑酉正西而正秋,乾亥西北而孟冬,坎子正北而正冬,艮丑东北而季冬,一幅以地支涵纳时空,以八卦符示的宇宙力量显用于相应地支所示时空之域的八卦卦气易场图式,跃然呈现。

荀爽之见,基于《易传》所开示的易学视域,本于《说卦传》所诠显的八卦方位图式及汉代卦气易学语境下的八卦卦气说。

作为易学史上首部对《周易》古经做出系统诠释阐发的著作,《易传》对于《易》之为《易》与易学之为易学具有清晰明确的问题意识自觉,指出自包牺(伏羲)以来,圣人创作了《易》。该经典着眼天地造化所成生生日新的大千世界与以此汇成的大化洪流,基于人的生命意识自觉,本着对宇宙大化之妙、万物性命之奥的契会,从敬畏造化之本的天地出发,归于对生命存在内在价值的肯定、对其价值应然的守望和对此应然实现的执着推进。于是有了三才之道的学说构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说卦传》)万物之中,对于大化之妙、性命之奥及宇宙人生价值应然有着生命层面的真切自觉的,非人莫属。于是,天地之外,人的地位豁显,成为可与天地并立而决定宇宙人生未来的三种核心力量之一,遂有了所谓“三才”与三才并立共在的格局。挺立人之为人的生命主体性,明确人之作为三才之一的宇宙角色定位,有效引动三才良性互动的格局,以推进宇宙人生美好愿景的实现,成为《易》的终极关切。三才各有表征并实现自身的道。天道展现于阴阳,地道展现于刚柔,而接通天地、接续天地阴阳刚柔的生化之道,落实于性命之域的人道,则展现于仁义。三才互动过程中,三才之道有了正反各种不同的落实情形,于是就出现了动态流转着的复杂多样的三才格局与态势及基于此的生活世界场景。作《易》圣人就以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涵摄符示这一切,又以卦爻辞的文字系列诠释这一切的底蕴之所在,于是有了符号与文字互诠对显的《易》。借易眼观天人,从《易》的视域出发观照审视体认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一切,那么人们不难发现,整个生活世界以持续进行时态所展示的,就是一部以三才动态互动流转格局、态势与历程下的一切为活生生符号文字的本然之《易》。《易》之为书所揭示的一切,恰恰正是生活世界所业已发生、正在发生与即将发生的一切,前者是文本形式的《易》,后者则是生动鲜活的现实感性形态的易。“易”不再仅仅是那部书,更是贯穿昭示着阴阳之道、性命之理、三才之道的生动鲜活的现实。现实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持续发生实现着的易的场域。这才是人们应当借圣人之《易》切入解读理会的一部无限宏大、无限开放、无尽绵延的活生生的《易》书。故而可言:“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系辞上传》)“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系辞上传》)自从天地确立其上下之位,大化流行的过程就次第展开,人与万物就生化于其中,天而乾、地而坤、雷而震、风而巽、日而离、月而坎、通而泰、塞而否等的鲜活八卦与六十四卦次第登场,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易的语境与场域渐次确立,一部活生生的大大《易》书接续生成,呈现其一页又一页的丰富内容。

《说卦传》进而具体展示了一幅由八卦所涵摄符示的时空合一的动态流转型立体宇宙图式。这一图式晓谕人们,整个生活的世界,就处在一个八卦易场之中: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八卦涵摄符示八种宇宙力量。这些力量显用于特定的时空之位,贯通一体,决定着万物终而复始的生化。具言之,涵摄符示着相应力量的震(),位在正东而显用于正春,万物生机开始勃发,处处春意盎然;巽(),位在东南而显用于春夏之交;离(),位在正南而显用于正夏;坤(),位在西南而显用于夏秋之交;兑(),位在正西而显用于正秋;乾(),位在西北而显用于秋冬之交;坎(),位在正北而显用于正冬;艮(),位在东北而显用于冬春之交,这是万物上一轮生命历程的终点和新一轮生命历程的始点。伴随着时空的流转,八种力量交替显用,引发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式下的生生日新之化,动态流转而通贯一体的八卦易场由此形成而开显。

天地创化了这一易场,万物置身于这一易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的人置身于这一易场。深切体认该易场,遂成为人正定自己生存场域、优化生活世界的根据。从此,易学语境下,立足该易场,植根阴阳之道、性命之理,通贯天地人物,会通天文人文,涵摄大化的已然与将然,中华确立起穿越时空、底蕴厚重、格调典范的独特生态观、生态布局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具体的生态布局实践。亦正因此,其后的中华生态观、生态布局构想与具体得以落实的生态布局,每每涵盖着立足八卦易场的厚重易学底蕴。不仅如此,人的鲜活感性生命本身,也构成一个有机一体、生化日新的八卦易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说卦传》)两个易场一大一小,相互涵摄,可彼此接通、感通乃至通而为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传》)《易传》将生生日新之化的所以然归结为阴阳之道与性命之理,并将二者打通,这也成了《易》的精髓之所在。汉代易学从二者中的前者切入,将《易》凸显为一种阴阳之《易》。这与北宋中叶之后的易学从二者中的后者切入,将《易》凸显为一种性命之《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此阴阳之《易》的视域下,上述八卦易场,显示为八卦卦气易场。

天道超越在上,终极规约着人道人事,这是汉代经学的基本信条。经学认为,作为人道以立人事以成根据的天道,彰显于气化之域,落实于气化流行的过程中。气分而为阴阳,阴阳交感消长而成木火土金水之气,引发春夏秋冬四时,促成万物的生长收藏,赋予万物阴阳之气与五行刚柔之质,这是经学天道观宇宙发生、构成论与天人一体同构的天人合一说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宣帝以降,学者从阴阳之道切入,据阴阳消息、物候节气时序更迭、万事万物生化以言《易》,卦气易学的语境确立。这一易学语境,凸显了一个“气”字,此字指涉气化流行、阴阳消息之气,指涉作为气化消长五种展现形式的五行之气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时令物候节气。在此语境下,《易》之八卦、六十四卦,以卦而示此“气”字之底蕴,成了阴阳之道支撑笼罩下的阴阳二气消息、物候节气时序更迭、万事万物生化的涵摄符示者;而上述八卦易场,落实为一八卦卦气易场。传世文献中,较早称述这一易场的,要数宣帝时担任丞相职务的魏相:

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东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兴兑治则饥,秋兴震治则华,冬兴离治则泄,夏兴坎治则雹。⑤

其后的《易纬乾凿度》,进一步诠显了这一八卦卦气易场:

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剥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故艮渐正月,巽渐三月,坤渐七月,乾渐九月。⑥

夏历建寅,孟春正月寅,仲春二月卯,季春三月辰;孟夏四月巳,仲夏五月午,季夏六月未;孟秋七月申,仲秋八月酉,季秋九月戌;孟冬十月亥,仲冬十一月子,季冬十二月丑。《说卦传》所言春夏秋冬之正与春夏秋冬之交得到具体落实:正春、正夏、正秋、正冬之谓正,系因四时之象至正最显,它们分别在四仲的卯、午、酉、子之月;春夏之交,即辰巳之月;夏秋之交,即未申之月;秋冬之交,即戌亥之月;冬春之交,即丑寅之月。卯、午、酉、子,于时为春、夏、秋、冬之正,于位为东、南、西、北之正;辰巳、未申、戌亥、丑寅,于时为春夏、夏秋、秋冬、冬春之交,于位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之维。维即隅,角落之谓。震、离、兑、坎遂定位为四正卦,巽、坤、乾、艮则定位为四维卦。均而言之,四正卦与四维卦于一岁各显用四十五日,实则四正卦集中显用于四仲之月,四维卦显用于四时交替的两季、孟之月。于是涵摄符示着相应力量的震(),位在正东而显用于正春卯月;巽(),位在东南而显用于春夏之交辰巳之月;离(),位在正南而显用于正夏午月;坤(),位在西南而显用于夏秋之交未申之月;兑(),位在正西而显用于正秋酉月;乾(),位在西北而显用于秋冬之交戌亥之月;坎(),位在正北而显用于正冬子月;艮(),位在东北而显用于冬春之交丑寅之月。四正四维之卦涵摄符示的主体力量,为流转中的持续发生着能量大小与隐显转化的阴阳五行之气,正是它们引发了物候节气四时的更替。正常情势下,阴阳五行之气流转到八卦所值时位的状态,即为八卦卦气震气、巽气、离气、坤气、兑气、乾气、坎气、艮气基本意涵之所在。年复一年的阴阳五行之气的大化流转,最终牢固确立起八卦卦气易场。该易场成为先在的万物生化之场与人的生存生活之场。作为有着有机生命八卦小易场的三才之一的人,在确立其生活场域,进行生态布局与生活世界优化时,契应该易场,成为其应然选择。于是《易纬乾凿度》进一步开示了“立乾坤巽艮四门”、“立坎离震兑四正”之说:“乾为天门”,“坤为人门”,“巽为风门,亦为地户”,“艮为鬼冥门”;“月,坎也,水魄”,“日,离也,火宫”,“雷木,震。日月出入门,日出震,月入震”,“泽金水,兑。日月往来门,月出泽,日入于泽”。⑦此说进一步丰富了八卦卦气易场的内涵,有力充实了易学语境下的中华生态观、生态布局理念。

正是在以上相关识见的基础上,荀爽对《说卦传》“雷以动之”云云作出了前述注解。不难看出,荀爽显然基于《易传》以来的学术资源,立足汉代卦气易学的语境,将此所及八卦解读为构成八卦卦气易场,将八卦所涵摄符示的对万物生化施以不同具体作用的八种宇宙力量,解读为显用于这个有机易场之中。卯月正春,震气显用,阳气上达,春雷声声,天地阴阳交感,万物苏醒萌动,大地生机一片,宇宙的生生之意开始大显;巳月孟夏,巽气显用,和风吹拂,万物昌茂,遍满田野,随风起伏;午月正夏,离气显用,日为阳精,晒烤万物,各得盛长,通体舒展;申月孟秋,坤气显用,阴气息显,否局形成,生机闭结,坤下乾上,地下天上,地藏万物;酉月正秋,兑气显用,泽润物壮,万物成熟,无不欣悦;亥月孟冬,乾气显用,阴气大盛,盛显坤阴,与乾合居,乾君坤臣,乾君居位,坤臣俯就;子月正冬,坎气显用,雨滋万物,触动生机,转枯孕荣;丑月季冬,艮气显用,终止一岁阴阳消息的过程,令万物有所止,当然也昭示着下一轮阴阳消息过程的开始。

四维之卦,显用只言其一,不言者实在其中:言巽气显用于巳月孟夏,显用辰月季春在其中;言坤气显用于申月孟秋,显用未月季夏在其中;言乾气显用亥月孟冬,显用戌月季秋在其中;言艮气显用于丑月季冬,显用寅月孟春在其中。这才完整呈现四维之卦显用于四时之交的具体情形。

至于乾气显用时“乾坤合居,君臣位得”,坤气显用时“坤在乾下,包藏万物”,则将是发生在八卦卦气易场中的阴阳消息所涉及的内容。

二、易场中的阴阳消息与万物生化

在卦气易学的大语境下,依荀爽之见,阴阳二气就消息于八卦卦气易场之中,万物就基于此阴阳之消息而生化于这一易场。

针对《系辞上传》“往来不穷谓之通”,荀注云:

谓一冬一夏,阴阳相变易也。十二消息,阴阳往来无穷已,故通也。⑧

这是对发生在八卦卦气易场中的往复循环的阴阳二气之消息的高度概括。

卦气说,具体而言,有八卦卦气说与六十四卦卦气说两种基本类型。在以卦涵摄符示阴阳五行之气的流转、物候节气时序的更替、万事万物的生化方面,它们是相通乃至相同的;在卦所涵摄符示的气方面,则有差异。八卦卦气说即如前述。六十四卦卦气说,据传世文献记载,则由宣帝年间东海兰陵人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后显发。⑨在此卦气说中,十二个阴阳爻排列有序规整的卦,即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被称为十二辟卦或十二消息卦,涵摄符示着从子月至亥月各月中气的次候,并进而成为各月阴阳二气消息所成常态格局的符示者。这就有了十二消息说。荀爽在据前一卦气说构设正定整体天地宇宙与生活世界存于一宏廓八卦卦气易场的同时,又据后一卦气说中的十二消息说,开示了发生于该易场的阴阳消息终而复始的过程。

在他看来,子月冬至一阳生,阳息阴消的过程开始,历丑、寅、卯、辰、巳诸月,复()、临()、泰()、大壮()、夬()、乾()所示的一阳五阴、二阳四阴、三阳三阴、四阳二阴、五阳一阴、六阳全显的六种阴阳消息格局依次形成;午月夏至一阴生,与阳息阴消相对待的阴息阳消的过程开始,历未、申、酉、戌、亥诸月,姤()、遯()、否()、观()、剥()、坤()所示的一阴五阳、二阴四阳、三阴三阳、四阴二阳、五阴一阳、六阴全显的六种阴阳消息格局也依次形成。这就有了十二个月阴阳二气的消息及十二种消息常态基本格局的出现。阳息则阴消,阴息则阳消。阳息则阳来,显用而转化阴,令阴变易往去;阴息则阴来,显用而转化阳,令阳变易往去。阴阳的消息皆存在一个限域,达致这个限域的极点,阳息而阴消、阴息而阳消的过程就会结束。结束,并不意味着阴阳的消息往来走到了绝境,不再可以接续下去。恰恰相反,阳极则阴来,阴极则阳来。阳息阴消达到限域的极点,阴息阳消的过程遂即即时启动;同样,阴息阳消达到限域的极点,阳息阴消的过程也就随之即时启动。于是阴阳一息一消,相互转化,屈伸往来,往复流转,环环相扣,绵延通贯,不止不歇,无有终穷。这是阴阳对待交感,宇宙生生日新,万物生化无尽,人生生生相续,生活世界生生连绵的基本所以然。

荀爽认为,阴阳二气的消息,就发生在八卦卦气易场之中,相应地,十二种消息格局,就出现于该易场的特定时空场位上。复出现于坎所值子位,临出现于艮所值丑位,泰出现于艮所值寅位,大壮出现于震所值卯位,夬出现于巽所值辰位,乾出现于巽所值巳位,姤出现于离所值午位,遯出现于坤所值未位,否出现于坤所值申位,观出现于兑所值酉位,剥出现于乾所值戌位,坤出现于乾所值亥位。否出现于坤所值申位,坤地阴在乾天阳之下,阴阳不交,天地否隔,易场生机闭结,坤地包藏万物,所以前引《九家易》注解《说卦传》“坤以藏之”有云:坤气显用时,“坤在乾下,包藏万物”。

阳气来自于天,阴气来自于地。发生于八卦卦气易场中的阴阳二气的消息,实际上就是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的消息。乾之六阳与坤之六阴,分别符示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的全部。复、临、泰、大壮、夬、乾,阳息渐显,由一而二而三而四而五而六,实系乾阳渐息渐显,符示的是天之阳气渐息而至全显的过程;姤、遯、否、观、剥、坤,阴息渐显,由一而二而三而四而五而六,实系坤阴渐息渐显,符示的是地之阴气渐息而至全显的过程。复之一阳即乾之一阳,临之二阳即乾之二阳,泰之三阳即乾之三阳……夬之五阳即乾之五阳,乾之六阳则为全幅得显之乾阳;姤之一阴即坤之一阴,遯之二阴即坤之二阴,否之三阴即坤之三阴……剥之五阴即坤之五阴,坤之六阴则为全幅得显之坤阴。就此,在诠释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时,荀爽说:

阴起于午,至申三阴,得坤一体,故曰“西南得朋”。阳起于子,至寅三阳,丧坤一体,故“东北丧朋”。⑩

在阳气盛显成六阳乾局于八卦卦气易场巽所值东南巳位的基础上,阴气起始于易场离所值正南午位,至坤所值西南申位,成三阴一坤消三阳一乾的否局,是为坤“西南得朋”。在阴气盛显成六阴坤局于易场乾所值西北亥位的基础上,阳气起始于易场坎所值正北子位,至艮所值东北寅位,成三阳一乾消三阴一坤的泰局,是为坤“东北丧朋”。

在诠释乾卦《彖传》“大明终始”时,荀爽称:

乾起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11)

乾天之阳起始于八卦卦气易场坎所值子位,成一阳之复局;息成于巽所值巳位,显六阳之乾局。在此过程中,从易场的子位至巳位,六个场位都是由此阳做主角息长亮相。与之相映照的,坤地之阴起始于八卦卦气易场离所值午位,成一阴之姤局;息成于乾所值亥位,显六阴之坤局。在此过程中,从易场的午位至亥位,六个场位都是由此阴做主角息长亮相。《九家易》诠释泰卦《彖传》“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所谓:“阳称息者,长也,起复成巽,万物盛长也。阴言消者,起姤终乾,万物成熟。”(12)显然,易场离所值午位与坎所值子位,成了两个主角转换更替的界点。达此界点,一方的主角身份,移至另一方,退出者的息长历程也就宣布暂时正式终结,而新主角的息长亮相历程则同时宣告开始。乾天之阳息长的历程正式终结于易场离所值午位,遂以午位上的离为其家宅而舍居于此;坤地之阴息长的历程正式终结于易场坎所值子位,遂以子位上的坎为其府邸而舍居于此。离成了乾阳之家,坎成了坤阴之府。离日而坎月,日月为明,所谓“县象著名莫大乎日月”(《系辞上传》)。成就大明的日月,成为乾天之阳与坤地之阴息长的终始之处与盛极转衰关节点的寄寓家府。

离、坎分别为乾天之阳与坤地之阴寄寓的家府,荀爽诠释《系辞上传》“阴阳之义配日月”所谓:“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之义是也。”(13)乾天之阳盛极于巽所值巳位,转而寓居于午位之离日,攸关此阳性命存亡的时刻到来:此阳即此由盛转消而去。坤地之阴盛极于乾所值亥位,转而寓居于子位之坎月,攸关此阴性命存亡的时刻到来:此阴亦即此由盛转消而去。

荀爽的这一思想,还深受京房、《易纬》等思想的影响。京房曾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14)乾天坤地是阴阳二气的根源与归依,所谓“阴阳之根本”。在八宫纳甲体系中,乾游魂、归魂于离,以游魂卦晋()与归魂卦大有()为攸关乾性命存亡之所系;坤游魂、归魂于坎,以游魂卦需()与归魂卦比()为攸关坤性命存亡之所系。《易纬乾凿度》则称:“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之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15)天阳地阴为阴阳之源、造化之本;日为阳精,月为阴精,日月升降,则显阴阳周转之常,引发昼夜的更替,四时的流转,万物的生化。因此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的经文系列,上经始于乾、坤,而终于坎、离。

八卦卦气易场的离、坎,既是乾天之阳与坤地之阴息长的终始之处,也是它们的相遇之处。姤卦《彖传》“天地相遇,品物咸章”,荀注说:“谓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南方夏位,万物章明也。”《九家易》进一步诠释道:“谓阳起子,运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于巽’。既成,转舍于离,万物皆盛大,坤从离出,与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16)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复卦当云:坤成于亥而舍于坎,乾出于坎,与坤相遇,北方冬位,万物所始。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荀爽注云:“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矣。”(17)乾天之阳全显于易场巽所值巳位,息长终结而寓居午位离家之际,恰遇开始息长亮相的坤地之阴:天遇地,阳遇阴。坤地之阴全显于易场乾所值亥位,息长终结而寓居子位坎府之际,恰遇开始息长亮相的乾天之阳:地遇天,阴遇阳。阳气是一种生气,阴气是一种杀气。子位坎府地遇天,阴遇阳,一阳来复而成复卦所示的生机孕育的消息格局,“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传》),最值万类景仰敬畏感恩无尽的天地的好生盛德,不会令生机消失的本然之性,豁然透出。这是宇宙生机不竭,万物生化日新,人的生命日新又新,生活世界新新不已的最大秘密之所在。

乾天之阳与坤地之阴终始、相遇于离家坎府。之前,乾天之阳、坤地之阴分别全显于易场巳位、亥位,阳而无阴、阴而无阳之局似乎令宇宙陷入生化绝续的最大困局。这一困局是否存在?荀爽以全显之阳、全显之阴分别与八卦卦气易场显用之卦的相遇,作出了回答。

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荀爽注:“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有伏乾。为其兼于阳,故称‘龙’也。”《九家易》言:“玄黄,天地之杂,言乾坤合居也。”(18)该爻《文言传》“为其兼于阳也,故称‘龙’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荀注:“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阴阳相和,故言‘天地之杂也’。”《九家易》则说:“阴阳合居,故曰‘兼阳’。谓上六坤行之亥,下有伏乾,阳者变化,以喻龙焉。”(19)

《系辞上传》“乐天知命故不忧”,荀注说:“坤建于亥,乾立于巳,阴阳孤绝,其法宜忧。坤下有伏乾为‘乐天’,乾下有伏巽为‘知命’,阴阳合居,故‘不忧’。”(20)

乾一阳之息,与易场子位显用之坎相遇;二阳、三阳、四阳、五阳之息,分别与易场丑、寅、卯、辰位显用之艮、艮、震、巽相遇;六阳之息,达致全显之境,跻于全显之位,当曰“消息之位,乾在于巳”,与易场巳位显用之巽相遇。与之相对待,坤一阴之息,与易场午位显用之离相遇;二阴、三阴、四阴、五阴之息,分别与易场未、申、酉、戌位显用之坤、坤、兑、乾相遇;六阴之息,达致全显之境,跻于全显之位,所谓“消息之位,坤在于亥”,“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与易场亥位显用之乾相遇。乾阳之息乃息于坤阴之上,坤阴之息乃息于乾阳之上。乾阳息而消坤阴,坤阴息而消乾阳。乾阳息其一则消坤阴之一,乾阳息其二则消坤阴之二……反之亦然。在阴阳消息的历程中,从乾阳息其一而消坤阴之一于八卦卦气易场坎所值子位起,乾阳登场显用而与坤阴相遇,至乾阳息其五而消坤阴之五于该易场巽所值辰位止,乾阳坤阴一直在一息一消的张力推进中既互峙冲荡又相感互依,未尝出现过乾阳孤在而无坤阴的情形。及息至巽所值巳位,乾阳全显而坤阴全消,乾阳孤在而无阴的情势似乎到来。但乾阳之息乃息于八卦卦气易场之中,息而全显的乾阳,显于易场值巳位的巽之上,乾上巽下,乾显巽隐,乾下就伏着易场中的巽,所以借用引延京房八宫纳甲的飞伏说,可称乾飞巽伏。乾阳巽阴,仍成阴阳合居相依互感之势。同样,从坤阴息其一而消乾阳之一于八卦卦气易场离所值午位起,坤阴登场显用而与乾阳相遇,至坤阴息其五而消乾阳之五于该易场乾所值戌位止,坤阴与乾阳也一直在一息一消的张力推进中既互峙冲荡又相感互依,未尝出现过坤阴孤在而无乾阳的情形。及息至乾所值亥位,坤阴全显而乾阳全消,坤阴孤在而无阳的情势似乎亦到来。但坤阴之息亦是息于八卦卦气易场之中,息而全显的坤阴,显于易场值亥位的乾之上,坤上乾下,坤显乾隐,坤下就伏着易场中的乾,所以借用引延京房八宫纳甲的飞伏说,可称坤飞乾伏,坤阴兼含乾阳,龙阳之象在其中。坤阴乾阳,仍成阴阳合居相依互感之势。前引荀爽注解《说卦传》“乾以君之”时所云乾天显用时,“乾坤合居,君臣位得”,其意涵遂得清晰起来。阴阳孤在则难存,更难显其唯有借对方才能施展的生化之用,宇宙的生生之机将有灭息之虞,实属堪忧。但现实的情形是,坤阴息成全显而乾阳全消之际,坤与八卦卦气易场之乾相遇;乾阳息成全显而坤阴全消之际,乾与八卦卦气易场之巽相遇;阴阳合居,合而依感得存,并保障了生化之功的存续与宇宙生生之机的绵延,遂使忧去喜来。乾天而巽命,则有乐天而知命之象显焉。于是“阴阳相亲,杂而不厌,故‘可久’也;万物生息,种类繁滋,故‘可大’也”(21),此方是《系辞上传》“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的真意所在。

在揭示宇宙为一八卦卦气易场,阴阳消息于其中,万物生化于其中方面,荀爽有其独到易学慧识;在体认分析阴阳消息过程中阴阳之合居而不孤处方面,较之虞翻旁通说视域下的体认分析,荀爽则要逊其几筹。依虞翻之见,同位之爻爻性均相反的一对卦,构成旁通关系;旁通卦问,静态上一显一隐,相互涵摄,动态上流转互通。乾坤相旁通。乾阳坤阴的一息一消,令动态上一方最终通向了另一方:乾阳息,最终令坤通向了乾;坤阴息,最终令乾通向了坤。但在消息所成的复、临、泰、大壮、夬、乾与姤、遯、否、观、剥、坤十二种格局下,静态上乾阳坤阴无一例外保持一显一隐、相互涵摄之关系,于是复与姤、临与遯、泰与否、大壮与观、夬与剥、乾与坤,六对格局,一显一隐,相互涵摄,阴阳的共在合居之局,未曾被打破。即令在乾阳息成全显而坤阴全消之际,六阳之乾,当下即涵摄着六阴之坤,乾阳坤阴一显一隐,合居同在;即令坤阴息成全显而乾阳全消之际,六阴之坤,当下即涵摄着六阳之乾,坤阴乾阳一显一隐,合居同在。(22)

三、人的应然角色定位与承当

在荀爽看来,揭示八卦卦气易场,指明发生于该易场的阴阳消息、万物生化的大化流行过程,目的在于人能据之明确生活世界之所然与所以然,进而确立三才之一的人的宇宙角色定位和面对天下的角色应然承当。

天下一统的政局下,天下意识深入人心,礼乐文化的精神成了经学的基本精神,也成了时代文化心灵之归向。以礼乐接通天地、天道,正定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的政道治道与安身立命之道,成为经学接通经典、历史与现实前提下所标举的通贯天人、面向未来的一以贯之的强烈浓郁深沉现实关切。跻身经学之首的易学更是如此。

在卦气易学的语境下,汉代易学开示:表现为阴阳之道,落实于阴阳消息的大化流行过程的天道,借助阴阳消息盈虚、交感变化所成木火土金水之气,引发八卦卦气易场中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彰显出仁义礼智信五种神圣宇宙价值,赋予人而成为人宜据之接通天道的五种崇高人文价值,五种人文常理常道。代表性的表述见于《易纬乾凿度》:

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按,此阴字当为衍文)阳气含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23)

天道首要地展现为阴阳之道。而在阴阳之道落实、引发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过程中,又进而展现为五种神圣崇高价值与五常之道。而五种价值与五常之道,恰恰是经学礼乐文化精神接通天道与天地,治国安邦、化民成俗、呵护生灵、通泰天人的核心基石之所在。于是经学的整体底蕴,借此八卦卦气易场,得到具体而微的呈现;同时,八卦卦气易场的底蕴,也由此得以通体彰显。正是在此历史文化语境下,成文于《别录》、《七略》而为班固采纳于《汉书·艺文志》的刘向、刘歆父子的如下见解终于问世,成为其后汉唐经学最具影响力的见解: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24)

借此反向解读,经典《易》所开示的宏廓流转的八卦卦气易场,正是六艺(六经)底蕴呈现的场域:易场震所值卯位,呈现着《乐》的底蕴,彰显着仁之价值与仁之道;离所值午位,呈现着《礼》的底蕴,彰显着礼之价值与礼之道;兑所值酉位,呈现着《诗》的底蕴,彰显着义之价值与义之道;坎所值子位,呈现着《春秋》的底蕴,彰显着信之价值与信之道;中央而统摄乾坤艮巽四维之位,呈现着《书》的底蕴,彰显着智之价值与智之道。《易》为六经之首、为自身而外的五经所涵摄的五常之道源头的观点,借八卦卦气易场得到了最佳的注释。

身为三才之一,置身八卦卦气大易场,以流贯阴阳五行、禀受五常之鲜活生命八卦小易场,接通感通该大易场,接通该易场所呈现的六经底蕴,准依五常挺立人的生命价值意识自觉,养成礼乐化的典范生命存在方式,成就礼乐化的典范人生,成为易场对人的深层呼唤。荀爽说:

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推祸福之所应,知兴废之所由来也……夫寒热晦明,所以为岁;尊卑奢俭,所以为礼:故以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约之礼为其节也……宜略依古礼尊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别,严督有司,必行其命。此则禁乱善俗足用之要。(25)

为此,定位人己物我、确立应然角色承当成为关键环节。依荀爽之见,乾天之阳与坤地之阴相对待,消息、交感于八卦卦气易场,化生出万物大千世界。万物相应地归为阴阳两大类。乾六阳之位与坤六阴之位,成为事物定位自身的十二种可能选择。“阳位成于五”,“阴位成于二”。(26)阳性事物之位圆成于五爻所示中正天位,阴性事物之位圆成于二爻所示中正地位。从价值应然着眼,阳性之物皆宜以此天位为己之最高期许,阴性之物皆宜以此地位为己之最高期许。结合价值应然与现实可能性,位初之阳本天,当位得正,应乎位四本地而同样当位得正之阴,就应然可以跻五为最高期许,就现实际遇可安于本位而与位四之阴相往来;位二之阳本天,失位得中,应乎位五本地而同样失位得中之阴,就应然与现实可能,此阳与此阴宜一升一降,阳升坤之五位而阴降乾之二位,阴阳皆得中正圆成;位三之阳本天,当位得正,应乎位上本地而同样当位得正之阴,就应然可以跻五为最高期许,就现实际遇可安于本位而与位上之阴相往来;位四之阳本天,失位失正,应乎位初本地而同样失位失正之阴,就应然可以跻五为最高期许,结合现实,又可与此阴一往一来,互作升降,如此皆当位得正;位五之阳本天,中正圆成,应乎位二本地而同样中正圆成之阴,二者可正定于本位相互往来;位上之阳本天,亢极失位,应乎位三本地而失位之阴,本以在五为最理想,从现实出发,可与此阴一往一来,互作升降,如此皆当位得正。位初之阴本地,失位失正,应乎位四本天而同样失位失正之阳,就应然可以居二为最高期许,结合现实,又可与此阳一往一来,互作升降,如此皆当位得正;位二之阴本地,中正圆成,应乎位五本天而同样中正圆成之阳,二者可正定于本位相互往来;位三之阴本地,失位失正,应乎位上本天而同样失位失正之阳,本以居二为最佳,结合现实,又可与此阳一往一来,互作升降,如此皆当位得正;位四之阴本地,当位得正,应乎位初本天而同样当位得正之阳,本以居二为最佳,基于现实,可安于本位而与此阳相往来;位五之阴本地,失位得中,应乎位二本天而同样失位得中之阳,就应然与现实可能,此阴与此阳宜一往一来,如此皆得中正圆成;位上之阴本地,当位得正,应乎位三本天而同样当位得正之阳,本以居二为最佳,基于现实,可安于本位而与此阳相往来。于是阳性之物与阴性之物既确立圆成于五与二的最高价值期许,又立足现实,基于六阳六阴彼此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四与初、五与二、上与三的应和往来升降,达致每一时下的合宜选择,这就营造起八卦卦气易场下天地人物汇成的生活世界两个圆满既济()格局。是为“乾坤二卦成两既济,阴阳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人应立足于三才之一的生命主体意识自觉,积极促成两个既济格局的形成。如此,既济格局即由人呼应五种神圣崇高宇宙、人文价值,契应五常之道,赋予了正定礼乐角色分位与生命主体承当的鲜明人文礼乐文化的内在厚重意涵。这既深化重建了汉代经学的基本精神,又呼应转进了其祖荀子乃至孔子、三代与三代之前的礼乐文化大传统。

【注释

①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89页。

②范晔:《后汉书·荀韩锺陈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49-2051页。

③以上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93-694页。

④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94页。

⑤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139页。

⑥赵在翰辑:《七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2页。

⑦赵在翰辑:《七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9页。

⑧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00页。

⑨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99页;王新春:《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⑩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4页。

(11)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6页。

(12)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65页。

(1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65页。

(14)京房:《京氏易传》卷下,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08册,第465页。参见刘大钧:《读清华简〈筮法〉》,《周易研究》2015年第2期。

(15)赵在翰辑:《七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5页。

(1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02页。

(17)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63页。

(18)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4页。

(19)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93-94页。

(20)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56页。

(21)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46页。

(22)王新春:《虞翻易学十二消息说语境下的宇宙大化》,《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2期。

(23)赵在翰辑:《七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3页。

(24)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23页。

(25)范晔:《后汉书·荀韩锺陈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54-2056页。

(2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47页。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