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蒉益民】对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的三种解读

亚里士多德在心灵哲学方面的工作主要收集在他的名篇《论灵魂》 ( De Anima, 本文此后将简记为DA ) , 在那里, 伴随着心灵哲学理论的是一些重要的物理及形而上学理论。关于心灵与肉体的基本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一种形式(form) 与物质(matter) 的关系, 类似于一座塑像的形式和做成塑像的那块质料的关系。在这个总体的理论框架下, 亚里士多德对知觉( perception)、智力及理性思想、欲望等各种心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

在《论灵魂》的开始( DA 21.12 ) , 亚里士多德就声称:“一般地对所有的知觉而言, 我们都可以说感觉(sense) 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它能够将其他物体的感觉形式接受进来但是同时又不把(构成这些物体的) 物质接受进来。”[2] (P674)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知觉理论, 从表面上看, 这种理论只是简单地说: 知觉就是感觉器官以不带被感知对象的物质的方式获取被感知对象的形式。但是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个神秘的知觉理论, 却是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的话题。[3] 本文将比较研究对上述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解读, 我将分别以这一领域的著名哲学家本尼耶特(Myles Burnyeat)[4][5] 舍拉布基( Richard Sorabji) [6][7] 以及李尔( Jonathan Lear) [8] 的工作作为各类解读的代表来对其进行逐一的分析和探讨。本文的目的是阐明和支持李尔的表征型的( representationalist ) 解读, 我将试图论证表征型解读能够包容支持其他两种解读的文本证据, 并且能够成功地解决其他两种解读各自所面临的困难。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够使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知觉理论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一、本尼耶特对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的新解读

本尼耶特在20世纪90年代对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解读, 其中的要点如下:

(1) “以不带物质的方式对感觉形式的接受”只是意味着对诸如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等感觉形式变得有意识( becoming aware of)

(2) 在上述对各种感觉形式变得有意识的过程中, 相应的感觉器官不需要发生任何生理上或者物理上的变化。

(3) 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里, 动物身体上的感官物体本身已经孕育着意识( pregnant with consciousness), 只等着像红色、温暖这样的感觉形式将它们唤醒。

(4) 关于知觉在生理或物理方面的必要条件只是感官必须处于可接受相应感觉形式的状态, 例如, 眼睛中透明的胶状物以及触觉器官本身适当的温度和硬度等。[4] (P19~ 23)

本尼耶特为他的新解读找到了三个主要的支持论证, 我将仔细分析他所提供的每一个论证, 然后争辩说它们都不能证明上述的第( 2) , 而这一点正是本尼耶特新解读的核心所在。

第一个支持论证:这个论证是以DA21 5为基础的, 我将它表述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 DA 21 5,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知觉是一种相当特殊意义上的变化( a lterat ion)

第二步, 考虑三种情形: (i) 一个还没有学习逻辑的男孩; (ii) 一个已经学习了逻辑的男孩; (iii) 一个正在运用他已经学到的逻辑知识的男孩。普通的变化可以类比于从( i) ( ii) 的转换。而知觉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变化却是类似于从( ii) ( iii) 的转换。从出生起我们就已经拥有感受知觉的能力, 而实际上的知觉只是行使这种能力而已。因此知觉不是“从一种状态到它的反面”的普通变化, 而是“从被动拥有感知能力到主动行使这种能力”的特殊变化。

第三步, 根据舍拉布基的解读, “以不带物质的方式接受感觉形式”意味着感觉器官真的按字面的意思在生理上发生了一个“从一种状态到它的反面”的变化, 例如, 眼睛从透明变成红色。但是这种按字面意思的生理上的变化只是像从( i) ( ii) 的转换那样的普通的变化。按照第二步, 知觉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变化, 类似于从( ii) ( iii) 的转换, 所以舍拉布基的解读不能成立。

第四步, 从以上几步中我们可以得到, 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 感觉器官不用经历任何普通的生理或物理变化就可以使人意识到相应的感觉形式。[4] ( P19)

本文认为我们确实可以从DA 2.5中得到上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因为亚里士多德的确清楚地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变化, 并且强调知觉是第二类的非普通的变化。[2] ( P664)但是我怀疑我们是否能合理地从第一步和第二步推导出第三步和第四步。因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知觉很有可能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的: 在心灵方面涉及对相关感觉形式的意识感受, 而同时在物理方面涉及相应感觉器官的生理变化。在DA2.5, 亚里士多德只聚焦于知觉的心灵方面, 他发现这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物理变化的特殊变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知觉只是意识到相应的感觉形式而不需要相关的感觉器官的底层变化。在DA2.5 , 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有力的证据, 因为亚里士多德采用了一个建设者运用他的技能建造房子的例子来解释上述的第二类非普通的变化。我们知道建造房子包含两个方面: 在心灵方面涉及意识到并应用已有的建筑知识, 而同时在物理方面还要涉及相应的身体部分的变化。因此这个例子表明,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意思, 第二类非普通的变化是可以伴随着相应的底层的物理方面的变化的。这种底层的物理变化可以是舍拉布基式的感觉器官的字面意义上的变化, 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感觉器官以及相关身体部分的变化。由于亚里士多德在DA 2.5中没有说任何有关物理变化的事, 所以上述的第三步和第四步是不能从前两步中得出的。

第二个支持论证: DA 2.12 , 亚里士多德采用了一个著名的蜡块隐喻来生动地展现他的知觉理论: 一种感觉从物体中接受感觉形式但却不接受其物质, 就像一个蜡块获取一个刻有徽章的戒指的印记但却不获取制成戒指的铁或金一样。[2] ( P674) 根据这个蜡块隐喻, 本尼耶特的第二个论证可以被表述如下:

第一步, 柏拉图曾经区分了知觉与判断, 他认为知觉本身并没有意识感受, 对知觉质量的意识感受是判断的结果。在5泰阿泰德篇6 , 柏拉图就曾用蜡块上的印记来表征判断的概念内容。也就是说, 蜡块上的印记代表了对判断的意识感受。

第二步, 亚里士多德将蜡块模型直接应用到知觉上, 这是因为他想以反对柏拉图的方式争辩说知觉从一开始就是意识感受。

第三步, 对感觉形式的接受应该被理解为对感觉形式的意识感受。第四步, 对感觉形式的意识感受不需要相应的感觉器官发生任何生理上的变化。[4] (P21~ 22)

关于这个论证, 我认为即使我们承认第一步到第三步都是对的, 从它们仍然推不出关键的第四步。理由同上: 因为亚里士多德可以将知觉理解为包含心灵与身体两个部分, 即便他用蜡块上的印记来代表心灵方面的变化(意识感受) , 这也不表示他一定相信知觉过程中不需要底层的感觉器官的生理变化。

第三个支持论证: 本尼耶特认为对他的新解读的进一步的文本支持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在DA 2.12 中关于为什么植物没有知觉的段落。对于这个段落, 舍拉布基和本尼耶特都认为, 亚里士多德对植物没有知觉的解释之一是: 植物不是以不带物质的方式获得感觉形式, 而相反是以带着物质的方式获得感觉形式。但是在如何解读上述理由这一点上, 他们俩又产生了分歧。

舍拉布基的看法是: 亚里士多德是说植物只能以将物质和感觉形式一起接受进它们体内的方式来获得感觉形式。因为知觉是以不带物质的方式获取感觉形式, 因此植物不能有知觉。本尼耶特反驳说, 这种说法对植物来说显而易见是错的。太阳使树发热, 但是太阳并没有把任何热的物质传递进树中; 树叶变黄, 但是树叶并没有获取任何黄色的物质。[4] ( P24)

本尼耶特接着对“以带或不带物质的方式获取感觉形式”这个关键词条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 他的第三个支持论证便来源于这种新的解读。为了方便起见, 我还是将他的论证分成几步来表述:

第一步, 亚里士多德用“植物以带物质的方式获取感觉形式”来解释为什么植物不能有知觉。

第二步, 舍拉布基对“植物以带物质的方式获取感觉形式”的解读是不可信的。

第三步, 本尼耶特对上述关键词条的新解读是这样的:“以不带其物质的方式获取某样东西的感觉形式”意味着在感觉形式方面变得和这样东西一样, 但是在物质方面并没有变得和它一样。这样的话, “带着物质的方式获得某样东西的感觉形式”就意味着在感觉形式以及物质两方面都变得和这样东西一样。

第四步, 在第三步的解读下, 树没有感知太阳的温暖因为树获取了太阳的温暖(感觉形式), 但却是以带着太阳的物质的方式而获取的, 而后者应该被理解为: 树的物质获得和太阳的物质的配置一样的配置( disposition)

第五步, 由此可见, 以不带物质的方式获得某个温暖的东西的温暖就意味着注意到、感觉到温暖, 但是同时自己的物质又不变得温暖。[4] (P29)

第六步, 所以一般来说, 知觉作为以不带物质的方式获取感觉形式的活动就意味着对感觉形式在意识上的感知而同时感觉器官又不变得像那种感觉形式一样, 因此在知觉的过程中感觉器官是没有相应的生理上的变化的。

我认为本尼耶特上述论证的第四步有问题。在太阳下, 我的身体也会获得和太阳的物质的配置一样的配置, 从而变得温暖起来。然而这样一来, 根据本尼耶特的理论, 这就意味着我以带着太阳物质的方式获取太阳的感觉形式(温暖) , 就像树一样。而这又意味着就像树一样我也不能感知太阳的温暖。这种后果显示本尼耶特对前述关键词条的新解读也是有缺陷的, 因而他建立在这个新解读上的第三个支持论证也是不能成立的。

下面本文转向本尼耶特对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的新解读所面临的三个主要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 DA 2.12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那么除了( apart from ) 被影响外, 嗅觉还是( also) 什么呢? 也许嗅觉也是知觉, 同时被影响的空气不久也变成了知觉的对象。”[9] ( P193) 这句话在文本上为本尼耶特的新解读造成了两个麻烦。根据本尼耶特的解读, (有气味的东西) 影响就是且仅是对气味在意识上的感受。换句话说, 在这里, 被影响就是嗅觉, 除此之外, 一点不多, 一点不少。但是如果嗅觉就是被影响, 那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还要问“除了被影响, 嗅觉还是什么”? 另外, “还是”这个词似乎暗示着嗅觉是某种有气味的东西对感觉器官的影响, 并且还是某种知觉意识感受。

第二个困难: 考虑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当我把手靠近火炉时, 我能感觉到火的热, 但同时我的手也变得越来越热。令人感到不可信的是亚里士多德会忽略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 而坚持认为我对火的热的意识感受会不伴随着我相应的感觉器官的生理变化。在DA 2.12 , 亚里士多德还谈到被感知物体的过强的感觉形式会损毁相应的感觉器官的现象。例如, 过强的声音会损害耳朵, 过强的光线会损害眼睛等等。我相信这些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现象以及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言论都对本尼耶特的新解读造成了困难, 因为这个新解读的核心就是在涉及知觉的意识感受过程中, 相关感觉器官中没有相应的生理或物理上的变化。

第三个困难: 这个困难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的触觉器官具有盲点。即一个人不能感受到一个东西的热, 如果这个东西和这个人的触觉器官一样热。同样地, 一个人不能感受到一个东西的软, 如果这个东西和这个人的触觉器官一样软。另外, 一个人不能感受到一个东西的干, 如果这个东西和这个人的触觉器官一样干。按照本尼耶特的说法, 关于知觉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是触觉器官的适当的温度、硬度与湿度。然而如果知觉只是意识感受, 那么一个人不能意识感受到和他的触觉器官一样的温度、硬度与湿度的盲点现象就变得不可解释。舍拉布基就坚持认为这一点是对本尼耶特新解读的决定性的不利因素。[7] (P214~ 2.5)

二、舍拉布基对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的直译型解读

按照舍拉布基的直译型( literalist) 解读, / 以不带物质的方式获得感觉形式0 应该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生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感觉器官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的的确确获得了被感知的颜色或气味等。例如, 眼睛中的胶状物的确变红了或者鼻子中的某个部位的确变得有气味了等等。此外, 这个生理过程与知觉者对颜色和气味的意识感受的关系对应于一块质料与由这块质料所构成的形式之间的关系。因此, 像看见红色这样的一个知觉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 眼睛中胶状体的变红以及知觉者对红色的意识感受。

舍拉布基为他的直译型解读提供了两个主要的支持证据。我将争辩说舍拉布基给出的这些文本证据并不能以完全排他的方式支持他自己的观点, 因为面对这些证据, 其他的解读也说得通。

第一个支持证据: 在《灵魂篇》的好几个地方, 亚里士多德都说感觉器官以不带物质的方式获得被感知对象的感觉形式。他还说感觉器官潜在地( potentially) 处于被感知对象实际处于的状态。[7] (P211~ 212) 对于这样一个文本证据, 我们也可以给出另外的解读: 感觉器官获得感觉形式并不意味着感觉器官本身就一定要变得像这些感觉形式一样。以红色为例, 这种感觉形式可能是指某种蕴含着密码和组织结构的物理信息(比如一种具有特定的式样和频率的振动), 这一信息表征了被感知对象中某种深层的不可见的物理状态。相应地, “以不带物质的方式获取感觉形式”就意味着眼睛通过适当的媒介() 接受到这种蕴含着密码和组织结构的物理信息。在接受到这种物理信息之后, 眼睛会产生一种生理和物理的变化, 以便于拥有和把握这种具有特定式样和频率的振动, 但是眼睛并不一定要按字面上的直译而变成红色。进一步地, 由于感觉器官有能力分享来自被感知对象的含有密码的信息以及相应的特定振动, 我们说“感觉器官潜在地处于被感知对象实际处于的状态”。总之, 从表面上看, 这里的文本证据并不能排除上述这种不同于舍拉布基的解读。这实际上是李尔所提议的一种对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的表征型的解读, 本文就是要试图论证这种解读能够成功地解决本尼耶特以及舍拉布基的解读各自所面临的困难。

第二个支持证据: 舍拉布基认为对他的观点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证据来自于有关触觉器官的盲点现象, 例如, 如果一个对象的温度和一个人触觉器官的温度一样, 那么就存在障碍以至于这个人不能感受到这个对象的温度。舍拉布基认为: 如果感觉器官只是接受某种含有密码和组织结构的信息(比如某种振动), 或者说感觉器官不用发生任何生理变化, 而知觉只是对感觉形式的意识上的感受, 那么就不会存在障碍以至于一个人不能感受到一个和他触觉器官温度相同的对象的温度。他认为这种障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触觉器官自身需要获取被感知的温度, 但是却遭受到阻碍, 因为触觉器官自身已经拥有了相同的温度。[7] (P214~ 2.5)

我不同意触觉的盲点现象使上述的李尔式的表征型解读变得不可理解。相反, 我相信李尔式的解读能够对这种现象提供一个和舍拉布基式解读至少一样好的解释。按照表征型的解读, 一个感觉器官只有接受了一条蕴含密码和组织结构的信息(一种具有特定式样和频率的振动), 才能使人有相应的知觉感受。当触觉器官和被感知对象具有相同的温度时, 它们就具有相同的振动, 这种相同的振动具有相同的式样和相同的频率。这样的话, 障碍就产生了, 因为为了感受到被感知对象的冷与热, 触觉器官必须获得被感知对象中那种特定的振动以及这种振动的特定的式样和频率, 但是这时触觉器官已经拥有了这种特定的振动及其特定的式样和频率, 这就阻碍了它再获得相同的振动及其相同的式样和频率, 就像具有特定温度的触觉器官被阻碍获得相同的温度一样。因此, 李尔的表征型解读也能对触觉盲点现象作出和舍拉布基的直译型解读至少同样好的解释, 所以说这种现象并不能成为对舍拉布基观点的决定性的支持证据。

下面我们转向直译型解读所面临的两个主要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 考虑下面的这种情形: 当我将手放进非常烫的水中一段时间后, 我的手也会变得非常烫。然后如果我将手从热水中拿出并且立刻放进冰水中, 我就会几乎立刻感到剧烈的冷, 而在这非常短暂的一瞬间里, 我的手却还是烫的。那么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根据舍拉布基的理论, 我的手应该在那短暂的一瞬间中按字面的意思的的确确地变得非常冷了, 但是事实上在那段非常短的瞬间里我的手却还是非常热的。这就表明了在那个瞬间中知觉的形式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被相应的感觉器官所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 感觉器官并没有变得和感觉形式一样。

第二个困难: 当我们把手紧紧地按住水泥地时, 我们明显地可以感觉到水泥地的坚硬, 但是和舍拉布基理论相冲突的是, 我们的手显然并没有变得和水泥地一样的坚硬。对此舍拉布基的回应是: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念, 触觉的内在感觉器官是心脏, 因此在上述情形中虽然我们的手没有变得像水泥地一样硬, 但是我们的深层的内在感觉器官却按字面的意思而的的确确变硬了。但是接下来的疑问是: 如果说我们的心脏真的变得像我们感觉到的水泥地的坚硬一样的坚硬的话, 那么这在直觉上就显得非常不可信, 我们的心脏肯定也承受不了变得如此坚硬。对此舍拉布基又给出了一个进一步的回应: 他引用亚里士多德在《记忆篇》 中提到的小比例模型( small scale model) , 指出心脏中小比例(或者说小规模) 的变硬也许能被作为我们对水泥地坚硬的知觉感受的生理基础。[7] ( P222) 但是对于这个回应我们仍然会有下列的疑虑: 第一, 这还是显得相当不可信, 我们在极度悲痛时确实能感觉到心脏的某种程度的发紧和变硬, 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用手按水泥地时却从来感觉不到心脏有任何的变化呢? 第二, 就算我们的心脏以小比例的方式变硬了, 但是我们在意识中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水泥地的坚硬。这样的话, 舍拉布基的理论就没有解释是什么机制使得我们能够从心脏的不成比例的变硬中意识感受到水泥地的真实的坚硬度的?

三、李尔对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的表征型解读

李尔是这样来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知觉理论的: “感觉官能( faculty) 获得感觉形式就意味着它在感觉形式方面变得像被感知对象一样。这部分地显现于知觉者的意识感受, 同时又部分地显现于感觉器官获得某种逻各斯( logos), 或者说获得某种秩序结构( order)。”[8] ( P116)

下面让我首先澄清我想捍卫的李尔式的观点, 这种观点由以下两个命题组成: ( 1) 知觉感受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心灵的意识感受方面, 另一个是生理方面的变化。这就区别于本尼耶特的观点, 因为他认为知觉感受中不包含任何感觉器官生理方面的变化。( 2) 心灵方面的变化是指知觉者意识感受到相应的感觉形式(在这一点上三种解读是一致的)。生理方面的变化是指感觉器官获得蕴含着密码和秩序结构的物理信息, 而这种信息表征了某种诸如具有特定的式样和频率的振动之类的东西, 并且这种信息也表征了被感知对象的深层的不可见的物理特性。因此感觉器官不必按字面的意思变得像感觉形式一样, 这就区别于舍拉布基的观点。

我认为对上述李尔式的表征型解读的最引人入胜的文本证据来源于一个关于弦乐器的隐喻( metaphor of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s)。在DA 2.12 , 亚里士多德写道: / 一般地对所有的知觉而言, 我们可以说感觉( sense) 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它有机能( power) 把事物的感觉形式以不带物质的方式接受进来。一个主要的感觉器官就是这种(感觉的) 机能所在的地方。感觉和它的器官事实上是同样的, 但是它们的本质又不是同样的。感觉器官当然是有空间广度的; 但是我们不能说具有感知的机能或者感觉本身是有空间广度的, 它们只是具有空间广度的器官的某种形式或机能。这就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为什么被感知对象中过多的感觉形式会损坏感觉器官; 如果这个对象所引起的运动对器官来说太过强烈, 那么形式, 也就是感知机能, 就会受到干扰; 这就和太剧烈地拨弄七弦竖琴的弦会损坏乐器的和谐的音色和音质( concord and tone) 完全一样。0[2] ( P674~ 675)

我觉得从亚里士多德上述包含弦乐器隐喻的段落中我们可以挖掘并阐发出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 1)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个概念: 感觉器官、感觉( sense) 以及感知机能( power o f perceiving)。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感觉器官是一个有空间广度的东西并且感知机能就存在于其中; 感觉是感觉器官的形式; 感觉也是一样东西(尽管它没有空间广度), 并且它具有感知机能。( 2) 这里的关键比喻是: 一个感觉器官的形式(即感觉) 可以被干扰或损坏, 就像一个弦乐器( 比如一把小提琴) 的音调/音色/音质( tone) 可以被干扰或损坏一样。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引申出两个暗喻: 形式(即感觉) 类比于音调、音色和音质( tone) , 感觉器官类比于小提琴(更进一步地, 感觉器官中的神经和血管可以对应地类比于小提琴上的弦)。更重要的是, 因为小提琴的调好的音调、音色和音质是产生和谐音乐的要素, 那么感觉器官的未被干扰和损坏的形式(感觉) 就是产生不被扭曲的知觉的要素。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得到第三个暗喻: 音乐类比于知觉。

从以上的观点中, 我们可以得出下面这些推论: ( 1) 就像产生和谐的音乐必须伴随着小提琴调好的琴弦的特定振动一样, 产生不被扭曲的知觉也必须伴随着感觉器官的处于适当状态的神经和血管的特定振动。这也就暗示知觉包含着两个过程, 即心灵方面的意识感受必须伴随着生理方面的某种特定的振动所表征的某个特定的物理信息。因此, 在这种阐释下, 这个关于弦乐器的隐喻的确为李尔式的表征型解读提供了一个文本的支持证据。( 2) 这个暗喻与本尼耶特的观点不相符, 因为它暗示感觉器官必须像弦乐器一样进行生理和物理变化(振动), 只有这样, 后者才能产生音乐, 而前者才能产生知觉。另外, 这个暗喻与舍拉布基的观点也不相符, 因为小提琴不用按字面的意思变得“像音乐一样”, 它只需按某种密码和秩序结构产生特定的振动即可。

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讨论过程中, 我已经解释了为什么李尔的表征型解读能够相容于所有支持本尼耶特和舍拉布基解读的文本论证和证据。在这里我将展示为什么上述的表征型解读能够解决好所有其他两种解读所面临的困难。

关于本尼耶特的解读, 第一个困难来自于DA 2.12 中亚里士多德的提问: 嗅觉除了被影响还有什么? 这对本尼耶特来说是一个问题, 因为对他而言嗅觉除了意识感受外没有任何底层的生理变化, 因此原文中的这个问题就说不通了。但是表征型解读认为知觉包含心灵意识和生理变化两个方面,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上述提问在逻辑上就不成问题了。第二个困难来自于这样的情形: 当我把手靠近火炉时, 在感受到热的同时, 我的手也会变热。这种现象也可以被表征型理论所解释, 因为从火中传出的特定的信息和振动改变了我手中的振动。第三个困难是关于触觉的盲点现象, 对于这一点我在讨论舍拉布基的第二个支持证据时就争辩过, 表征型解读能为盲点现象提供和舍拉布基直译型解读至少一样好的解释。

关于舍拉布基的解读, 第一个困难来自于这样的情形: 如果我把手从很烫的水中拿出后立即放进冰水中, 在一瞬间我就会感到剧烈的冷, 但是在那一瞬间我的手却仍然是热的。对于这种现象表征型解读可以解释如下: 在我的手放进冰水的一瞬间, 冰水中特定的物理信息和振动已经通过我手中的神经血管等传递到我大脑的神经元中, 从而使我能在意识上感受到剧烈的冷, 尽管在那一瞬间我的手本身的振动状态还没有来得及产生明显的变化。舍拉布基所面临的第二个困难是: 当我们将手按在水泥地上时, 我们可以感受到水泥地的坚硬, 但是我们的手(还有我们的心脏) 却不会变得像水泥地一样的坚硬。对此, 表征型解读可以这样来解释: 当我们的手按在水泥地上时, 水泥地中所蕴含的特定的物理信息可以通过和我们的手的接触并通过我们手中的神经血管等将此信息传递给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 从而使我们在意识上感受到水泥地的坚硬。但是在整个过程中, 我们的手或身体中的任何其他器官都不必变得像水泥地一样坚硬, 甚至不必以“小比例的方式”变得坚硬。我们看到, 在不要求感觉器官变得在字面意义上和感觉形式一样这一点上, 李尔式的表征型解读比舍拉布基的直译型解读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它不但不和常见的现象发生冲突, 而且还能给出从感觉器官生理变化到相应意识感受的生理机制方面的解释。

这样我就完成了为李尔式的表征型解读的辩护。最后应该提到的是, 当前心灵哲学中关于知觉经验的研究正在非常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着, [10] 我认为在上述表征型解读下的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和目前心灵哲学中几种主要的知觉理论其实都是相容的, 并且表征型解读下的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对错觉与幻觉、知觉对世界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以及知觉的感受丰富性等难题都能给出很好的解答。总之, 简洁而神秘的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在穿越时空达两千多年之后依然显得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Shields. Aristotle’s Psychology [A] .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 . Edward N. Zaltaed. , URL= < http: //plato.stanford.edu /entries/ pain/> , 2003.
[2] Aristotle.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M] . J. Barnes ed.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Martha Nussbaum and A. Rorty eds. , Essays on Aristotle’s De Anima [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 first published in 1992) .
[4] Myles Burnyeat. Is an Aristotelian Philosophy of Mind Still Credible? [A]. in M. Nussbaum and A. Rorty ed s. , Essays on Aristotle’s De Anima [C]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pp. 15~ 67.
[5] Myles Burnyeat. How Much Happens When Aristotle Sees Red and Hears Middle C? [A] . in M. Nussbaum and A. Rorty eds. , Essays on Aristotle’s De Anima [C]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pp. 421~ 434.
[6] Richard Sorabj.i Body and Soul in Aristotle [J] . Philosophy 49 ( 1974) .
[7] Richard Sorabj.i Intentionality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ristotle Theory of Sense- Perception [A]. in M. Nussbaum and A. Rorty eds. , Essays on Aristotle’s De Anima [C]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pp. 195~ 226.
[8] Jonathan Lear. Aristotle: 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M] .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9] Aristotle. Aristotle S elect ions [M]. T. Irw in and G. Fine trans. , Indianapolis, IN: H 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0] Tamar Szabo Gendler and J. Hawthorne eds. , Perceptual Experience [C]. Oxford: C larendon Press, 2006.

(原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录入编辑:神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