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毕京京】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

摘要: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远见是对全局问题长远谋划的思维格局,是用前瞻慧眼引领前行的宏阔视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是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的认知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瑰宝,是百年大党伟大实践的智慧引领。党的战略远见具有鲜明特质,彰显着民族复兴的战略志向、前瞻远眺的战略预见、善于取舍的战略抉择、敢打必胜的战略信念、居安思危的战略警觉等。哲学是战略的根本性指导,战略是哲学的全局性实践。党的战略远见闪耀着哲学光芒,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领悟党的战略远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哲学;战略思维;战略远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他深刻总结我们党气度恢宏的战略远见1,高屋建瓴地指出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1这是对战略本质属性的精准阐发,对战略实践要义的深刻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的创新发展。深入研究和学习领悟党的战略远见,对于我们登高望远、前瞻远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不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战略远见的生成逻辑

 

战略远见是战略哲学的重要范畴,是战略实践的谋划视野。所谓远见,通俗地讲,就是目光高远、谋虑深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抓得准。远见是一种极具哲理的智慧,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因秉持理想而坚定方向,因把握规律而预见前景,因洞见微光而冲破黑暗,因手擎星火而遂成燎原,因透视历史而开辟未来,因勇于取舍而赢得胜局,等等。战略远见是对全局问题长远谋划的思维格局,是用前瞻慧眼引领前行的宏阔视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得益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的滋养,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是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的认知境界。战略思维从本质上说是总揽全局的思维方式,在空间上着眼整体,在时间上着眼长远,在次序上着眼根本,始终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和总体趋势。因而,战略远见既是战略思维在时间维度的根本体现,又是贯通战略全局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谋划境界。战略远见,是见全局、见长远、见趋势、见本质。战略远见,历来为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所高度重视。没有远见,就没有战略。战略博弈、战略对抗,也是战略远见的角逐比拼。正所谓,棋高一筹,高在眼光。历史证明,登高望远者进,远见卓识者胜。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远见卓识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智慧巅峰。许多哲学家、战略家对远见进行过探讨和思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以远见卓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战略远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党和政治家应具有远见卓识和历史担当2。深谋远虑、从长计议,历来是中华民族安邦治国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古人强调远见卓识、站高谋远,推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远见,既是思维方式,也是政治智慧、治策方略。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不仅是趋势上的预见,也是实践中的预置。清末陈澹然提出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经典名言,把中华民族对战略思维长远谋划、全局谋划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党的战略思维,融古今中外精华为我所用,集人类文明成果于一体,是一种政治大方向、思维大格局、谋划大视野、运筹大智慧。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该作到最有远见3。这是基于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博大胸襟作出的科学论断,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史以来最有远见的先进政党。我们党善于用战略思维分析思考问题,把具体问题上升到原则上、把局部问题放置在整体中、把当前问题放置于过程中去思考,善于把今天利益和明天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在分析和运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现象与本质、空间与时间、利弊与取舍等等辩证关系时,体现了高度的战略远见,在确定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转变等问题上,善于站在全局看局部,透过现象看本质,着眼未来看当前,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我们党的战略远见,实际上是党的战略信仰、战略情怀、战略视野、战略智慧、战略胆魄等战略素养的综合映射。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瑰宝。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毛泽东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3他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4这些论述形象说明了理论与远见的关系。党在艰辛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高屋建瓴的战略远见,锻炼成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志向远大、目标宏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伟大政党。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初心使命为主旨,以政治方向为根本,以认知规律为基础,由科学的战略志向、战略信念、战略前瞻、战略抉择、战略清醒等融会而成的战略境界,是在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谋划党和人民事业,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战略睿智。党的战略远见是战略领导的重要内涵,是战略策略的宏阔视野,是党把握历史主动,赢得战略主动的思维格局。我们党历来强调要有远见。1937年,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中说: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邓小平强调: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5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贯通百年党史的战略远见,以全新视野对党的战略远见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指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6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7强调着眼长远,把握大势;谋划长远,干在当下;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等等。这些精辟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是对战略远见问题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和创新性理论升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战略领域的生动体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战略远见理论与实践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是百年大党伟大实践的智慧引领。党的战略远见在指导实践中不断成熟,又在实践检验中历练升华。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8党的战略远见不仅是思维格局,也是实践力量,既能揭示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又蕴涵着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理论变为实际、把战略变为政策的高超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7我们党从建党立党选择马列主义、共产主义,到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抗日救亡的重大关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到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解放战争初期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到逐步由积极防御转向战略进攻,进行三大战役战略决战,再到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决策;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等,都展现出远见卓识的战略谋划、总揽全局的战略运筹和解决主要矛盾的高屋建瓴。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和雄韬伟略,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历史变局中领航定向,惊涛骇浪中坚如磐石,风险挑战中运筹帷幄,复杂斗争中指挥若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10年铸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战略远见的鲜明特质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9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形成了具有独创特质的马克思主义战略远见,导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铸成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巍峨丰碑。

党的战略远见彰显着民族复兴的战略志向。战略远见以战略志向为鲜明导向,志存高远方能目光远大。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党的政治信仰、战略抱负和使命担当。我们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10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一百多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党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毛泽东带领我们党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构想的战略安排,从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考虑,开启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带领我们党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领我们党在以往对现代化战略安排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扬帆向未来。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必将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党的战略远见彰显着前瞻远眺的战略预见。战略远见以战略预见为关键要素。毛泽东强调: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战略预见,是一种政治睿智、政治敏锐、政治慧眼,使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迷茫中看到趋向,在曲折中看到胜利,在挑战中看到机遇,在承平中看到风险。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深刻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12毛泽东精辟揭示了战略预见的精髓,战略预见既是见微知著、登高望远的洞察睿智,也是看出趋势、抓住握紧的雄才大略,是站高谋远与落地抓实有机统一的领导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讲的这种领导,就是战略领导。13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瞻望中国革命前景,揭示必胜趋势,坚定理想信心。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分析中日力量对比等因素,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的三个阶段,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科学结论。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说: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12抗战胜利后,我们党抢占先机,迅速调集2万干部和11万军队进入东北,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共77人,其中派往东北工作的就达20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多么富有远见的战略决断!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这个战略决断对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13

党的战略远见彰显着善于取舍的战略抉择。战略远见在战略抉择中表现得最为惊心动魄。它是对机遇风险的深刻洞察,对转折关头的敏锐把握,对全局得失的权衡取舍,并以非凡胆略把分析判断转化为决策选择。战略决断,是领导者战略实践的惊险一跃”,它留给历史的或是辉煌,或是灾难。在战略活动特别是战略对抗中,利弊判断与取舍异常复杂。利弊得失在战争迷雾中难以看清,在战略博弈中变化转化,在瞬息万变中扑朔迷离,百利而无一弊的战略选择更不存在,这就需要全面分析、趋利避害、权衡取舍。伟大的战略抉择,都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牺牲局部利益,敢冒失败风险,对全局和长远利益预期作出的正确判断和果敢抉择。我们党的这种权衡取舍,是政治胆略的体现,是胆魄与才略的统一,内含着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无畏的担当力,是一种气贯长虹、出神入化的深谋远虑。毛泽东是全面权衡利弊得失、正确决断选择的伟大战略家,注重从大处着眼,权衡主次得失。他强调打仗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19473月,党中央在转战陕北时,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换取整个中国!”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美两国国力极不对称、相差巨大。在1950年国庆节后十几天内,中央反复开会研究。毛泽东经过多天昼夜思考、反复权衡,坚定指出,不出兵的理由可以列出若干条,但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尖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14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极为有利”,反之,不参战,损害极大。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以不惜国内打烂了重新建设的决心和气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避免了侵略者陈兵国门的危局,捍卫了新中国安全。16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1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善于从政治上考量问题,观察分析形势首先把握政治因素,着眼于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来权衡利弊得失,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作出一系列历史性关键抉择,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战略远见彰显着敢打必胜的战略信念。必胜信念是最为珍贵的战略远见。它标识着以弱胜强的坚定信心、无所畏惧的战略胆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说:胜利的信念是打出来的,是斗争中间得出来的。18秋收起义失败后,面对挫折,一些同志情绪低落。毛泽东说: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19毛泽东历来不怕鬼不信邪。20世纪50年代,他讲道: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20当年,毛泽东发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揭示了人民必将在斗争走向胜利的逻辑和定律。今天,这一逻辑和定律仍然闪耀着伟大的时代光芒。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的十个坚持宝贵经验中,坚持敢于斗争既是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又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经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新时代10年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当前,美国不遗余力、不择手段遏制打压中国发展,恶意侵犯中国主权,公然进行政治挑衅,妄图借此迟滞、干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勾连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挑衅。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决心不可动摇、意志坚如磐石。我们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才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党的战略远见彰显着居安思危的战略警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以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主导,在研判矛盾困难、风险挑战的基础上,由危机警觉、前瞻思维和进取志向等融会生成的理性精神。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饱经患难所形成的智慧。古人讲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思危是思考、是意识;有备则进入实施层面。所以居安思危既是思维方法论、也是治策方法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承载着党的使命担当,党的使命担当引发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激发使命担当。19455月,党的七大召开,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局面,毛泽东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十七条困难”,强调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困难,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进入新时代,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加强战略预置,防范化解风险。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勇敢面对四大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心存忧患、着眼长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三、中国共产党战略远见的哲学启迪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与实践,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哲学思维作支撑。哲学是战略的根本性指导,战略是哲学的全局性实践。战略远见的本质,是对规律的洞察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规律、认识真理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宏阔视野在战略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照耀的战略思维结晶和伟大实践硕果。

在实事求是与远见卓识的辩证统一中领悟党的战略远见。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21这一论述科学阐明了实事求是与远见卓识的辩证关系。回顾党的历史,毛泽东创造性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富有远见的光辉论断,都是实事求是的结晶。陈云说: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22战略思维的基石是实事求是。如果说,远见卓识是战略思维的”,实事求是就是战略思维的”,战略思维需要顶天立地”,在这样的天地之间横贯运行、驰骋奔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与远见卓识的统一,就要志存高远、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这阐明了掌握历史主动、赢得战略主动的根本之道。

在战略定力与策略活力的辩证统一中领悟党的战略远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23。战略远见,首先是政治远见,表现在战略上的坚定性,就是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道路、政治纪律等原则问题上,在事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核心利益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保持定力、决不动摇。策略的灵活性是实现战略的举措手段、方式方法。毛泽东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强调政策策略是党的生命,使战略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有机统一,展现出高度的战略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足够的战略定力和策略活力24,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善于积极应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特别是与强敌斗争上,坚持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有机统一。战略上坚定不移,战术上灵活机动;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在战略上坚信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坚信主动在我、正义必胜。在策略上,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总之,既要有坚定的战略决心,又要有坚韧的战略耐心,多谋善断、从容应对,坚定沉稳、敢打必胜。

在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的辩证统一中领悟党的战略远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一光耀千古的至理名言,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25毛泽东是善于总结经验的大师,不仅善于总结成功经验,也善于总结失利教训。遵义会议后,重掌红军领导权的毛泽东在指挥土城战役时失利。随后在扎西会议上,他总结出三条教训:一是敌情没有摸准,二是轻敌,三是分散了兵力。正是有了失利的教训,毛泽东后来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党在历史上先后制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把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与继往开来、开辟未来内在地统一起来,都把对历史的规律性认识与对未来的前瞻性筹划很好地统一起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的十个坚持”,作为历史奋斗的结晶、历史规律的昭示,对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在党的智慧与人民智慧的辩证统一中领悟党的战略远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党的战略远见从本质上说,从坚持人民至上中来,从秉持人民立场中来,从学习人民智慧中来。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唯物史观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强调伟大人物对群众活动的引领作用。在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伟大人物以其远见卓识起到关键作用。正如恩格斯的评价: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26实践证明,党的领袖的核心作用至关紧要,具有决定性意义。越是危难关头、关键时刻,越是要靠党的领袖的高瞻远瞩定向领航,越是要靠党的领袖的关键决断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党大国领袖的政治勇气、卓越智慧、使命担当和为民情怀,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高度信赖。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注释】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2;31页。

2《习近平会见出席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的外方主要代表》,《人民日报》,20151016,1版。

3 《毛泽东选集》第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3;212页。

4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475页。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1;31页。

8《毛泽东选集》第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页。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5页。

12 《毛泽东文集》第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4395;426页。

13 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

1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30页。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556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2页。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6页。

18《毛泽东文集》第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6页。

19《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18页。

20《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0页。

21《毛泽东选集》第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页。

22《陈云文选》第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页。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页。

24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

25《毛泽东文集》第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