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徐洋】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编辑工作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考察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和文献基础

()本文研究的问题

本文研究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编辑工作。由于在《资本论》创作史上第二卷曾经有不同的含义,而第二册仅指“资本的流通过程”,本文不使用第二卷,而使用第二册。同时,使用“第二册”这一称呼,也便于与恩格斯的表述相衔接。

《资本论》第二册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于1885年编辑出版的。对于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工作,以前人们一般根据恩格斯为该书写的序言①以及他的相关书信来构建。

恩格斯在序言的开篇就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马克思第二册手稿的整体状况:手稿很多,论证和行文都具有明显的草稿、片断性质,并且字迹难以辨认。面对这一大堆看来零乱的手稿,恩格斯确定的编辑宗旨和原则是:“完成《资本论》第二册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连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总是设法完全根据作者的精神去解决这些困难”。关于选择底本的原则,恩格斯说:“我尽可能把我的工作限制在单纯选择各种文稿方面。因此,我总是把最后的文稿作为根据,并参照了以前的文稿。”关于具体的文字加工,恩格斯说:“我只是把这些手稿尽可能逐字地抄录下来;在文体上,仅仅改动了马克思自己也会改动的地方,只是在绝对必要而且意思不会引起怀疑的地方,才加进几句解释性的话和承上启下的字句。意思上只要略有疑难的句子,我就宁愿原封不动地编入。我所改写和插入的文句,总共还不到10个印刷页,而且只是形式上的改动。”

但是研究者在这里感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个方面是,恩格斯留下的文字过于简略,不能够全面完整揭示他所做的编辑工作;另一个方面是,缺乏其他直接证据,来证明恩格斯所说的话是否完全符合事实。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想恢复恩格斯的编辑过程,最好是找到恩格斯编辑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稿;就第二个方面来说,如果想证明恩格斯的话是否符合事实,必须全面彻底研究作为恩格斯编辑工作底本的马克思遗留下的全部手稿。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恩格斯的编辑稿和马克思的手稿。考茨基在90年前还提出了如下著名的命题:

现在有一种猜测越来越强烈,认为恩格斯并没有总是完全理解马克思的思路,并没有总是按照马克思的思路编排和编辑手稿。于是我的一些朋友表达了这一愿望:我应当根据马克思的手稿来检查和改正恩格斯编成的文本。

我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我们设想一下。我成功地重复了恩格斯花了将近10年所做的巨大工作,并且在这一点上或者那一点上得出了不同于恩格斯的结论。那么读者能够凭什么来确证,恰恰是我的理解而不是恩格斯的理解更加接近马克思的思路呢?

要消除所有的疑虑,就有必要给予批评者自己作出评判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必须按照原样发表马克思的全部手稿。而这样花费巨大人力得到的将是一本不可辨读的书,将只会引起少数马克思研究者的兴趣。只有一家拥有丰富辅助工具和众多人力的学术机构才能完成这项定然意义重大的任务。②

现在,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按照原样”发表了马克思为《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全部流传下来的手稿以及恩格斯为《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编写的全部流传下来的编辑稿,研究者就第一次有了搞清楚这一命题的文献基础。

()MEGA提供的文献基础

MEGA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德文全称(Marx-Engels-Gesamtausgabe)的字头缩写。概括说来,该全集版本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1)原则上把作者撰写的流传下来的全部文献以作者写作时使用的文种按照写作或发表时的原貌无保留地予以发表,不作正字法上的修改,不作编排。(2)配上各种详尽的资料:通过各种手段,如撰写“产生和流传”,编制校勘表、异文表、专题资料,再现作者创作这些文献的过程;编写极为细致的注释、人名索引、文献索引、报刊索引、名目索引等等。因此,MEGA被视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最可靠、最全面、最基础的文献。

MEGA在苏东剧变之前由苏联和民主德国的两个党的马列主义研究院主持编纂,1990年它的编辑权转到当年成立的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手里。该版全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著作、文章和草稿,第二部分为《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第三部分为往来书信,第四部分为摘录、笔记。截至目前(201610),总计114卷的MEGA共出版63卷。其中第二部分共15(23分卷),已在2012年全部出齐,成为MEGA第一个出齐的部分。

MEGA第二部分发表的马克思与《资本论》第二册相关的文献有: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中的资本流通部分,1863-1865年手稿中的《资本论》第二册第I稿,1867-1882年期间的《资本论》第II-VIII稿和若干其他准备稿、片断稿。③其中的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和中文第二版发表过。④1863-1865年手稿中的《资本论》第二册第I稿,以及1867-1882期间的第II稿的第一、三部分,也曾发表于《全集》第一版。其余手稿,均未收入《全集》第一版,计划收入《全集》第二版。

MEGA第二部分发表的恩格斯与《资本论》第二册相关的文献有:《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和《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第一版。⑤编辑稿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为基础,与后来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有不少差别,它构成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刊印稿的中间环节,是理解恩格斯如何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重要材料。这份编辑稿的产生日期被MEGA编者确定为18846-18852月。编辑稿的纸张单面书写,中间垂直对折为左右两栏。编辑稿第一部分到编码为第38页的文字,由恩格斯亲笔写下;此后稿纸左栏由艾森加尔腾书写,右栏由恩格斯进行校改、增补、翻译和作标注。⑥这份编辑稿没有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计划收入中文第二版。

二、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的产生经过

根据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和刊印稿以及相关书信,可以把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经过简述如下。

恩格斯首先做的工作是寻找马克思遗留下的《资本论》第二卷(包括第二册和第三册)全部手稿,并研究判断各个手稿的写作时间、理论成就。不言而喻,马克思就《资本论》的写作同恩格斯保持密切联系和交流,恩格斯是最了解《资本论》创作情况的人;然而恩格斯并不完全清楚马克思的《资本论》写到什么程度了。当奥古斯特·倍倍尔对这一点表示惊讶时,恩格斯解释说:“你问,怎么会连我也不知道该书完成的程度?很简单,要是我知道的话,就会使他日夜不得安生,直到此书写成并印出来为止。”⑦恩格斯也不完全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放在什么地方。所以当马克思家的女管家琳蘅·德穆特发现了第二卷手稿时,恩格斯马上就把这个喜讯告诉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今天尼姆在摩尔的手稿里找到了一个大包,里面是《资本论》第二卷,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共有五百多页对开纸。由于我们还不知道手稿已为出版准备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我们能否找到别的什么东西,目前最好还是不要在报纸上透露这个好消息。”⑧这个对开纸500多页的手稿,大概是指第三册的第I稿,后来恩格斯即以该稿为基础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三册。大约两个月后,恩格斯大致上搞清楚了第二册主要手稿的状况:“第二卷要花去我非常多的劳动,至少第二册是这样。有一份完整的稿子,大约是1868年写的,但这只是一个草稿。此外至少还有三份甚至四份属于不同的较晚时期的修改稿,但其中没有一份是完成了的。要从中搞出一份定稿来,那可是一件吃力的事情!”⑨

鉴于马克思第二卷手稿本身篇幅庞大,具有浓厚的草稿性质,而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又疾病缠身,恩格斯决定把第二卷分开,先单独出版第二册。⑩

《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的形成过程如下。从18846月初开始,恩格斯自己誊抄了一部分马克思的手稿,一直抄写到第38页。但此后他健康状况变差,医生禁止他伏案工作。恩格斯于是请莱比锡的排字工艾森加尔腾做助手,两人的合作大约开始于1884616日。此后的工作方法改为恩格斯口授,艾森加尔腾笔录。工作进行到第三篇的时候,鉴于艾森加尔腾对马克思的笔迹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恩格斯还曾让他独立抄写手稿。因此,第二册编辑稿上绝大部分笔迹都是艾森加尔腾留下的。工作程序通常是恩格斯白天口授,晚上对口授稿进行修改。关于工作情况,恩格斯曾向考茨基描述说:“我决定采取果敢的措施:请了艾森加尔滕,向他口授手稿。自本周初起,每天从十点到五点,和他一起又紧张地工作起来……艾森加尔滕是一个开朗、勤奋的人,而且肯干,尤其是因为他正好在钻研第三版的第一卷。但是手稿多半处于这样的情况,只是为了搞出一个初定稿,我就得每天晚上对口授稿进行加工。”(11)18848月初-9月初恩格斯外出休养,中断了口授和编辑工作,而委托艾森加尔腾把已经口授和编辑的部分抄写为誊清稿。大约到188410月,口授工作完成了。编辑工作则一直持续到18852月。1884年底恩格斯向左尔格报告了工作进展:“《资本论》第二册(约有六百印刷页)将在1月付印。大约再过十天校订工作就可结束,剩下的只是看誊清的稿子了。工作可做了不少,全书有两种稿本,个别部分有六种稿本!在我做完几项其他紧急工作之后,就该搞第三册了!(12)1885222日恩格斯宣布他即将结束第二册编辑工作:“《资本论》第二册手稿的最后部分明天寄出,后天我就开始搞第三册。当我心里还放不下这件事时,我就无法认真考虑其他任何事情。”(13)此前第二册的印刷工作已经开始,恩格斯也就开始了审看校样的工作。(14)

在编辑稿的基础上,应该还有一份誊清稿,这份誊清稿应该是作为付排稿送到汉堡的奥托·迈斯纳出版社去了,但后来没有流传下来。恩格斯审看的清样也没有流传下来。18856月,《资本论》第二册德文第一版印刷完成。727日,《德国书业及相关行业行情通报》刊载了《资本论》第二册出版的消息。根据该书业通报刊登类似消息的平均速度分析,MEGA编者认为,可以推测《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于1885724日。(15)

三、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编辑:文本和结构方面

马克思先后直接为第二册留下了大大小小十几份手稿,其中比较成型的、被马克思恩格斯编了号的有8份。这些手稿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作为第二册的编辑底本。恩格斯给自己规定的选择标准是:“我总是把最后的文稿作为根据,并参照了以前的文稿”。同时恩格斯看来非常重视马克思在“早期文稿中将要利用的段落(I-IV稿)”这份准备材料中留下的提示:“第二个文稿必须作为基础”。(16)实际操作中,恩格斯基本上遵循了这两条原则。凡是较晚写成的手稿,恩格斯一般给予优先地位;凡是其他手稿未曾论及的地方,恩格斯就用第II稿来补足。

在选择作为底本的文稿的过程中,恩格斯应该已经对如何安排《资本论》第二册的篇章结构作了初步思考。而在制定编辑稿的过程中,恩格斯就必须把他对篇章结构的设想落到纸面上。马克思早在1864年第I稿的时候,就把《资本论》第二册划分为三个部分:资本流通、资本周转、流通和(社会)再生产。因此划分第二册的第一层次并不困难。由于1872-1873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把第一层次由“章”改为“篇”,第二册后期手稿也开始用篇来称呼第一层次。(17)据此,恩格斯把《资本论》第二册划分为三篇。可是篇以下的章、节、目等等,马克思的每一份手稿都有区别。有的手稿结构复杂,层次含糊。有的手稿基本上没有划分层次。因此划分文本的篇章节目结构的任务,主要就要由恩格斯自己来完成。

与篇章结构的划分相联系,最终确定篇章节目的标题的任务也是由恩格斯完成的。马克思各手稿的篇章结构不尽相同,各级标题(包括三篇的标题)也有差异,有的手稿实质上没有划分篇章结构,也没有真正的标题。这就需要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手稿的理论阐述和自己对编辑稿的结构划分,拟定合适的标题。

()第一篇的编辑

第一篇可供恩格斯选择来作为底本的《资本论》第二册手稿最多。除了第VIII稿,其他主要手稿几乎都阐述了第一篇的问题。

先来看看结构和标题。

恩格斯编定的《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第一篇,标题称为“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包括6章:第1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2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3章“商品资本的循环”,第4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5章“流通时间”,第6章“流通费用”。马克思各稿第一篇的标题和结构与此并不一样。

在马克思各手稿中,第一篇的标题按照时间从早到晚依次为:资本流通((Der) Umlauf des Kapitals),资本流通(Die Cirkulation des Kapitals),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的循环过程,资本循环。

在马克思的手稿中,第一篇的结构划分同恩格斯的刊印稿也不一样。

I稿第一章分4节:1.资本的形态变化;2.流通时间(Die Cirkulationszeit)3.生产时间;4.流通费用(Cirkulationskosten)

II稿第一章分为3节:1.资本的形态变化;2.流通时间(Umlaufszeit)3.流通费用(Die Cirkulationszeit)

IV稿第一章分为3节:1.资本的形态变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Umlaufszeit)3.流通费用(Die Cirkulationszeit)

VVIVII稿和片断IIIII仅涉及第一篇第1(即早期手稿第一章第1),并且名称由早期手稿的“资本的形态变化”发展为“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关于马克思的手稿第一篇的结构和标题,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马克思确定,第一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具体说就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然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阐述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第二,对于如何阐述流通时间,是不是要把总流通时间中的生产时间单立一节,马克思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三,对于流通时间,马克思交替使用UmlaufzeitCirkulationszeit,而对于流通费用,马克思只使用Cirkulationskosten

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结构的最大改变,在于把第一篇第1章中的4(早期手稿第一章第1节中的4)都升格为章,于是第一篇就有了6章。不过,恩格斯在这样做的同时,放弃了马克思为第一篇拟定的标题(“资本的循环过程”或者“资本流通”),而选用第1(相当于早期手稿第一章第1)的标题(“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作为整篇的标题。

在文稿的选择方面,恩格斯根据“总是把最后的文稿作为根据,并参照了以前的文稿”这一原则,差不多是按照写作的由晚至早的顺序,依次采用了第VIIVIVIV稿来编辑第一篇。所以能够如此,还恰好因为这些手稿都是从第二册开篇写起,而且越早写的越长,越晚写的越短。此外,第一篇还采用了片断IV(《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33-137)和第VIII稿的最后一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46-148)

()第二篇的编辑

第二篇可供恩格斯选做底本的手稿本来有三部:第I稿、第II稿、第IV稿。由于第I稿早早被淘汰,因此可供选择的实际上只有第II稿和第IV稿。

第二篇的标题没有异议。第IIIIV稿都是“资本周转”。但是这三稿的结构和标题则有不同。

I稿第二章只分为3节:1.“流通时间和周转”;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周期。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3.“周转和价值形成”。

II稿第二章如仅从手稿的外观来看,结构划分并非一目了然。通过对手稿本身的考察,大致可以看出第II稿第二章也是分为3节: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2.形成资本周转中的差别的各种情况;3.周转的差别对资本增殖等等的影响。

II稿封面上的目录把第二章分为5节:1.周转的一般规定。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2.形成资本周转中的差别的各种情况(以下又有5个小标题: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从固定资本产生的周转周期”;b.“劳动期间长度的差别”;c.“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d.“从生产过程的特殊方法产生的周转周期”;e.“流通时间的差别”)3.流动(可变和不变)资本一般的周转规律;4.可变资本的周转和年剩余价值率;5.积累。从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的观点出发研究货币流通。

IV稿第二章没有写完就中断了,我们只能看到第二章已写成的部分分为2节:1.“周转的概念”;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马克思在第IV稿封面上写下的目录,显示该稿第二章应分为3节:1.“周转的概念”;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周期”;3.“周转时间对产品形成和价值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8)

马克思在手稿中某些地方的论述为理解第二篇的结构提供了线索。在第IV稿第二章第1节“周转的概念”的末尾,马克思写道:“在研究周转对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影响以前,我们要考察两种新的形式,这两种新形式是资本由流通过程得到的,并且会对资本周转的形式发生影响。”(19)马克思所说的“两种新的形式”显然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据马克思为第II稿所编目录可知,对资本周转发生影响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还有一些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无关的因素,如生产过程本身的差异和流通时间的差异。马克思在第II稿第二章第2节“形成资本周转中的差别的各种情况”之下的b小节“生产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区别(劳动时间的期间的区别?)(表述与封面目录略有不同)的开头部分就指出,即使两个部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相同,劳动期间的差别还是会对资本周转的周期造成差别。(20)在第2节的e小节“流通时间的差别”的开头,马克思对之前的论述作总结说:

我们以前考察的,引起不同资本(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资本)的流通期间(Umlaufsperiode)的差别,从而也引起资本所必须预付的时间的差别的一切情况,都是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发生的,例如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别、劳动期间的差别等等。但是,资本的周转时间=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其中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或固定在、吸引在生产过程的时间](无论这一生产时间现在是否同劳动时间相吻合或者>劳动时间)+它的流通时间(Umlaufs-oder Cirkulationszeit)之和。因此,不言而喻,流通时间的长短不一会对周转时间,从而对周转期间的大小产生影响,以其相对大小使它们产生差别。

这段话还表明,马克思考察影响资本周转周期的各种情况的时候,遵循的是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的顺序,即离资本增殖的发源地(劳动场所)越来越远的顺序。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资本论》第二册中,马克思把第二篇《资本周转》大致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阐述资本周转的一般概念;第二单元阐述形成资本周转的差别的各种情况;第三单元阐述资本周转的差别对资本增殖的影响。其中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是论述的主体。第二单元考察影响资本周转的各种因素,如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等等;第三单元考察资本周转的差别对资本增殖的影响,包括对预付资本量、对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剩余价值的流通的影响。

在文稿的选择方面,简单地说,恩格斯利用完第IV稿就开始利用第II稿。马克思从第IV稿第一章(刊印稿第一篇)结束的地方继续利用该稿随后的文字,即为第二章写成的部分,编辑了刊印稿第二篇的开头部分。从第IV稿在刊印稿第二篇第8章中断的地方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82),恩格斯开始利用第II稿,一直到第二篇结束。

()第三篇的编辑

如同第二篇一样,第三篇可供恩格斯用作底本的手稿也有三部:第I稿、第II稿和第VIII稿。除开第I稿后,就只剩下第II稿和第VIII稿可用了。

第三篇一开始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怎样制定第三篇的总标题?

I稿第三章的标题是“流通和再生产”。第II稿第三章正文中和目录中的标题都是“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现实条件”。恩格斯拟定的标题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应该说更准确第反映了第三篇的阐述对象。

第三篇的结构问题看来较之第一篇和第二篇要困难一些,因为马克思的手稿并没有为第三篇提供直接可用的框架。第I稿虽然为第三篇两次拟定各节目录(正文中8个次级标题,在第三章末尾又设计了7个次级标题),但是由于第I稿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阐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结构上已经被第II稿和第VIII稿大大超越,因而对恩格斯来说参考价值不大。第VIII稿基本上没有出现同第三篇相关的真正标题,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标题。

II稿第三章虽然标题众多,但是分布失衡。有的部分标题很多很细,有的部分没有标题。另外,从第II稿第三章的标题上也不大容易分辨出清晰的结构。在第II稿正文里,除开前面没有标题的导言性质的部分,第三章似乎只有一个次级标题“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社会流通”。马克思自己为第II稿编制的目录则相对清晰一些。这个目录把第II稿第三篇分为两节,分别是“1)从社会的观点来考察的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以及“2)”,可惜这个“2)”没有标题;然后,马克思把第1节分为两小节,分别是“A)简单规模的再生产”和“B)扩大规模的再生产。积累”。A小节和B小节又都进一步划分为没有货币流通的阐述和有货币流通的阐述。不过,马克思实际上在正文中只写了第1节的A

尽管如此,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还是为第三篇确定了的大致结构,他在第IIIVIII稿中,都是先论述简单再生产,后论述扩大再生产;在第II稿中,马克思还制定了先进行没有货币流通的论述、后进行有货币流通的论述的考察顺序。这应当是恩格斯划分第三篇的章节结构的出发点。

恩格斯在编辑第三篇的时候,不得不把第II稿和第VIII稿穿插结合起来。然而由于两稿写作相距10年左右,性质很不相同,恩格斯不得不在组合文本、划分章节、拟定标题、确定阐述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恩格斯仍然遵循自己确定的用稿原则,即“总是把最后的文稿作为根据,并参照了以前的文稿”,因而他给予第VIII稿以优先地位,把第VIII稿作为阐述的主线。编辑的具体做法是:恩格斯鉴于艾森加尔腾对马克思的笔迹和术语已经有了相当的熟悉,能够独立辨认和抄写马克思的手稿,便委托他抄写第VIII稿,自己则研究第II稿第三章(),并用红色铅笔标出他计划采用的段落;恩格斯在作了文本比较之后,把第II稿用红色铅笔作了标记的段落进行口授,将这些文字按照主题分成ABCDEFG7组;最后把各组文字同已经抄写的第VIII稿的文字组合起来。据统计,整个第三篇,采自第VIII稿的内容占四分之三,采自第II稿的内容占四分之一。(21)

恩格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公式的编辑,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篇编辑上的难处。第20章“简单再生产”的“II.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这一节,正如恩格斯所说,“主要采自第II稿。公式采自第VIII稿。”在这里,也即在第VIII稿中,马克思把生产资料的生产当做第I部类,把消费资料的生产当做第II部类,而在第II稿相应的地方,则与此相反;马克思在第II稿中对两个部类的价值构成的公式中的排列和数字的书写,同第VIII稿也不一样。

在第II稿,马克思先是提出了两个部类交换的图式,例如:

 

在讨论了两个部类的交换之后,马克思写道:

因而如果整个社会生产分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部类,那么现在表现为:

 

在第VIII稿,马克思颠倒了两个部类的顺序,改变了公式的写法和数字。据此,恩格斯把上述第II稿中的这段论述改编为:

概括起来说,全年总商品产品:

I.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II.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24)

四、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编辑:文字改动方面

()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在文字和表述上的改动的总体情况

恩格斯在序言中说:“我所改写和插入的文句,总共还不到10个印刷页,而且只是形式上的改动。”至于这10个印刷页的文字分布在哪里,恩格斯并没有逐一交代。(25)只有通过对比恩格斯的刊印稿和马克思的手稿,才能找出恩格斯所作的全部改动。

我们可以借用恩格斯的说法,把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在文字和表述方面的改动分为形式上的改动和实质上的改动两大类型。所谓形式上的改动,可以归类为如下编辑技术规格方面:正字法方面的改动;标点符号的改动;添加分隔线;改变大小写;语法改动;同义词替换;翻译。这一类可以说基本不涉及文意变化,特别是从翻译的角度无从体现。所谓实质上的改动,就是恩格斯修改后文意发生了变化的改动。在仔细研读了MEGA编者提供的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修改一览表后,可以得出结论:恩格斯的修改大部分只涉及形式方面,基本上没有发生意思改变;文意发生变化的实质性改动的是少数。

我们以恩格斯的第一个改动为例。

马克思的手稿:

MEGA II/11.S.559.24-26:Um die Formen rein aufzufassen,vor allem wichtig zunchst v.allen Momenten zu abstrahiren,die mit dem Formwechsel u.der Formbildung als solchen nichts zu thun haben.

试译:为了纯粹地理解这些形式,首先重要的[],首先把一切同形式变换和形式形成本身无关的因素撇开。

恩格斯的刊印稿:

MEGA II/13.S.10-12:Um die Formen rein aufzufassen,ist zunchst von allen Momenten zu abstrahiren,die mit dem Formwechsel und der Formbildung als solchen nichts zu thun haben.

中译:为了纯粹地理解这些形式,首先要把一切同形式变换和形式形成本身无关的因素撇开。(26)

恩格斯的改动基本上没有语意上的变化。他主要是把马克思的“vor allem wichtig zunchst”改为“ist zunchst”。这样,增加一个动词ist(),使句子在语法上完整;删去“vor allem wichtig”,因为“vor allem”和“zunchst”都是“首先”的意思,同时使用有重复之嫌。恩格斯的这类改动可谓比比皆是。

恩格斯在文字和表述方面发生文意变化的实质性改动,情况千差万别,按其外观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增补、删除、合并概括、改动。

()文字和表述修改的四种类型:增补;删除;合并、概括;改动

1.增补(有下划线的文字为恩格斯所增补)

1(第二篇第8章“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

 

2.删除(28)(有下划线的文字为恩格斯所删除)

1(第一篇第1章“货币资本的循环”)

马克思的手稿:

 

恩格斯的刊印稿:

MEGA II/13.S.29.22-25:mssen 372 Pfd.St.in Produktionsmitteln verausgabt werden,falls dies der Werth der Produktionsmittel...in Garn verwandelt.

中译:如果……转化为纱的生产资料的价值_372镑,那就必须在生产资料上耗费372镑。(29)

恩格斯把原稿中的方括号连同其内容“我们从这一前提出发: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购买和出售”一起删掉了,其理由大概是就在前一页已经说明:“为了纯粹地理解这些形式,首先要把一切同形式变换和形式形成本身无关的因素撇开。因此,这里不但假定商品是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的,而且假定这种出售是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也把在循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价值变动撇开不说。”(30)恩格斯删除这个括号及其内容,完全是为了避免重复。不过,这里并不是马克思的同一篇原稿出现了重复。前一页“假定商品是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处,采自第V稿,而这里“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购买和出售”则采自第VII稿。在把各手稿进行拼接组合的时候,自然有必要去掉它们之间的重复。

3.合并、概括

1(第二篇第15章“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但是,我们说这1000镑资本周转5次时,其中就包括着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事实上,如果1000镑真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发生作用,按照我们的假定,产品就应该是10000镑,而不是5000镑。

在第V稿第91页,这段话的原文为:

但是,我们说这1000资本周转5次时,其中就包括着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事实上,如果1000镑真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发生作用,按照我们的假定,产品就应该是10000,而不是5000。第一阶段。1000经历5周的劳动,5周的流通等等,就像上面500的情景,这表明,资本1000在周转5次,周转周期被分割为一半是生产时间,一半是流通时间时,只生产5000,因为它在半年时间里什么也没有生产,而只是以商品资本或者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这就是我们讨论的1000的实际情况。只不过这个1000不是一下子全部处于生产领域,然后一下子全部处于流通领域,而是500始终不断地处于这个或者那个过程。(32)

4.改动

这里所说的改动,是指在保持原文基本结构或者基本规模的基础上作出发生了实质变化的字、词、句的修改。

1(第二篇第15章“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对于周转这个机制根本一窍不通的经济学家,总是忽视这一要点:生产要不间断地进行,产业资本就始终只能有一部分实际上加入生产过程。当一部分处在生产期间的时候,另一部分必须总是处在流通期间。换句话说,资本的一部分,只有在另一部分脱离真正的生产而处于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形式的条件下,才能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忽视这一点,也就完全忽视了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33)

在第V稿第91页,这段话的原文为:

经济学家天然具有完全含糊的旧观念,对于周转这个机制根本一窍不通。那些作为空虚的(相对于生产过程而言)时间出现的时间,现在作为预付资本总是投在商品资本形式和货币资本形式的部分出现。忽视这一点,也就完全忽视了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34)

像上面这样大刀阔斧的改动尽管绝对数量不算少,但在改动总量中还是占少数。多数改动幅度要小。下面举一个改动表面上不大但是非常关键的例子。

2(第二篇第10章“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亚·斯密在这里规定为流动资本(cirkulirendes Kapital)的东西,就是我要称之为流通资本(Cirkulationskapital)的东西。这种资本处在属于流通过程的形式上,即处在属于以交换(物质的变换和所有者的变换)为中介的形式变换的形式上,因而是处在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形式上,而同它的属于生产过程的形式即生产资本的形式相对立。(35)

在第II稿第59页,这段话的原文为:

亚·斯密在这里规定为流动资本(cirkulirendes Kapital)的东西,是流通资本(cirkulirendes Kapital),作为属于流通过程(Cirkulationsproce)(通过物质的变换或者所有者的变换而进行的形式变换)的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形式——在流通领域(Cirkulationssphre)中运行的资本,而同它的属于生产过程的形式即生产资本的形式相对立。(36)

恩格斯在这里引入了关键术语“Cirkulationskapital”表示“流通资本”,以便使“cirkulirendes Kapital”只用于表示“流动资本”。而在马克思的原稿中,“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都是“cirkulirendes Kapital”。在《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流通资本以Cirkulationskapital的形象出现10次,都是恩格斯添加或者修改的。MEGA编者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改动。

关于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的修改,可以指出三点。第一,修改的地方很多。发表恩格斯的《资本论》第三册刊印稿的MEGAII/15的编者指出,大体上说来,“没有一页马克思的手稿恩格斯是毫无改动地照搬过来的”。(37)而通过对比《资本论》第二册马克思的手稿和恩格斯的编辑稿(刊印稿),改动大的段落甚至让人得到这种印象:很难找出一句恩格斯没有改过的话。第二,各种修改的性质和幅度差别极大。有纯形式的改动,如正字法、语法。有纯粹修辞性质的修改。有同义词的替换(包括把外来词替换为德文词)。有改变说法而意思不变。有为把原文改得更为精确而增减、替换词句。有大段大段的增补、删除。也有大段大段的合并、概括和改写。第三,恩格斯的修改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马克思原稿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和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的具体情况逐一作出判断。

五、结论

本文考察了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过程和主要工作。马克思第二册手稿的状况决定了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工作的难度。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状况的把握基本准确,他所确定的编辑宗旨、选文原则和编辑方法科学严谨,这是他编好刊印稿的重要保证。

尽管自从《资本论》第二册出版以来,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争议就没有中断过。(38)但是本文认为,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就是为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恩格斯堪与马克思比肩的思想高度、理论素养、创作能力以及同马克思的终生友谊,使恩格斯成为当时唯一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人。如果恩格斯没有出版《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那么马克思主义事业将遭受巨大损失,人们至今能够看到的也还只是马克思的各个手稿。

不过承认恩格斯的历史贡献,并不妨碍我们独立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册手稿,并把恩格斯的刊印稿同马克思的稿作对比研究。这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39)我们要深入理解《资本论》创作史和接受史,也必须推进这一研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本文引用该序言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Das Kapital,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von Karl Marx.Zweiter Band.Buch II:Der Zirkulationsprozessdes Kapitals.Herausgegeben von Friedrich Engels.Volksausgabe.Besorgt von Karl Kautsky unter Mitwirkung von Benedikt Kautsky.Berlin,J.H.W.Dietz Nachfolger,G.m.b.H.,1926.此处引自考茨基为该书写的《前言》。

③这些文献中,直接属于《资本论》第二册的较重要的手稿的发表情况是:第I稿发表于MEGA II/4.1(Dietz Verlag,Berlin,1988),第IIIIV稿发表于MEGA II/4.3(Akademie Verlag,Berlin,2012),第IIVVIVIIVIII稿和片断IIIIIIIV发表于MEGA II/11(Akademie Verlag,Berlin,2008)。另可参看拙文:《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创作史研究及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年第3期。

④在第二版中,发表1861-1863年手稿的第32-37卷,只有第37卷尚未出版。该卷已于201610月份付排,即将于2017年出版。

⑤《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发表在MEGA II/12(Akademie Verlag,Bedin,2005),第二册1885年版发表在MEGA II/13(Akademie Verlag,Berlin,2008)MEGA还在这两卷的资料卷中编写了专门索引(一览表)来反映恩格斯的编辑工作。MEGA II/12有:(1)恩格斯编辑稿同马克思手稿章节划分比较;(2)恩格斯采自马克思手稿用于编辑稿的段落一览表;(3)编辑稿与马克思手稿文本差异一览表。MEGA II/13有:(1)第一版、编辑稿和第二版章节划分比较;(2)第一版与编辑稿文本差异一览表;(3)第一版与第二版文本差异一览表。另外,以往各种《资本论》第二册,刊载的基本上都是1893年的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也是如此。

MEGA II/12.S.548-549.

⑦恩格斯致倍倍尔(18838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7页。

⑧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88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3页。

⑨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8835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页。

⑩恩格斯致考茨基(1884324),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8843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2134页。

(11)恩格斯致考茨基(188462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6-167页。

(12)恩格斯致左尔格(188412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64页。

(13)恩格斯致施留特尔(18842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5页。

(14)参看恩格斯致拉甫罗夫(18852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2页。

(15)MEGA II/13.S.552-554.

(16)恩格斯在序言中引用了这句话,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7)为醒目起见,本文指称《资本论》第二册第一个层次时,使用汉字;指称第二个层次时,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早期手稿称“第一章第1节”,后期手稿则称“第一篇第1章”。

(18)IV稿封面目录原先被判定为第I稿的目录(MEGA II/4.1,S.1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1),现被MEGA II/4.3的编者确认为第IV稿的目录(MEGA II/4.3,S.761)。中国学者王荣在《<资本论>第二册“计划单页”写作时间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曾对此提出过富有创见的观点。

(19)MEGA II/4.3.S.356.35-38.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20)MEGA II/11.S.178-179.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21)参看MEGA II/12.S.542-543

(22)MEGA II/11.S.3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49页。

(23)MEGA II/11.S.385.34-386.5.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51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1页。

(25)在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恩格斯说:“在我所作的改动或增补已经超出单纯编辑的范围的地方,或在我必须利用马克思提供的实际材料,哪怕尽可能按照马克思的精神而自行得出结论的地方,我都用四角括号括起来,并附上我的姓名的缩写。我加的脚注有时没有用括号;但是,凡是注的末尾附有我的姓名的缩写的地方,这个注就全部由我负责。”按照编辑学的通例,凡四角括号里的文字,均为编者所加。在《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中,恩格斯只在正文中给一处他添加的文字用了方括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15-316),并在一些脚注后面注明由“弗·恩·”所加。MEGA编者通过把恩格斯的刊印稿同马克思的手稿进行逐字逐句对比,揭示了恩格斯所作的全部修改。顺便指出,MEGA版和中文版由于把四角括号保留给编者,原编者恩格斯原来用的方括号在MEGA版和中文版中改为六角括号(在俄文版和中文第1版中为花括号,而在英文版全集中改为双斜线)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28)这里的删除是指恩格斯采用的段落中的文字删除,而不是指恩格斯没有采用的段落。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4页。

(30)MEGA II/13.S.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32)MEGA II/11.S.228.9-22.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34)MEGA II/11.S.228.22-28.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36)MEGA II/11.S.143.15.

(37)MEGA II/15.S.924.

(38)参看拙文:《国外对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编辑工作的评价》,《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期。

(39)日本、德国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了很多文章。可参看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刊物《MEGA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年鉴》和柏林MEGA编辑促进协会的刊物《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论丛》(新辑)

(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