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汉代思想的研究相对来说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地位。而在汉代思想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除了关注董仲舒、王充等这些大思想家以外,对其余的思想关注似乎很少。似乎汉代除了董仲舒、王充等人之外,就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内容了。谶纬就是人们较少关注而又非常重要的汉代思想之一。
谶纬源流甚远,受多种思想因素影响而成,但是谶纬的主要盛行是在汉代(特别是东汉)。如果追溯谶纬研究的话,可以追溯的很早。如汉张衡、荀悦等人对其已有论述。从汉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谶纬遭到统治者的屡次禁毁。所以汉以后纬书中除了《易纬》比较完整以外,其余诸纬皆非全帙。或一鳞半爪,或十存其一,故无法窥其全体。幸自元陶宗仪《说郛》对其进行辑佚后,经过孙瑴、赵在翰、乔松年、殷元正、黄奭、马国翰等人努力,对古书中散见的纬书材料已经辑出十之八九,这些人的努力为研究谶纬奠定了基础。清代学者俞正燮、张惠言、皮锡瑞、陈乔樅等人都对谶纬做过研究,[0]由于本文的时间限定,所以回顾从1905年刘师培在《国粹学报文篇》发表的《谶纬论》算起。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述的只是中国的谶纬研究,国外(如日本)的研究,则不包括在内。这样从1905年到现在中国的谶纬学研究已经进行了一百年了。所以有必要对中国百年来谶纬学的研究进行一番回顾和反思,一方面使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这百年来中国谶纬学研究的状况和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谶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趋向。
一
刘师培1905年在《国粹学报文篇》上发表了《谶纬论》,可以看作百年来谶纬研究的开始。刘氏在这篇文章中对谶纬的源流和价值分别作了论述。对于谶纬的起源,刘氏以前,已有很多论述,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汉张衡认为谶纬起于西汉哀平之际,顾炎武则认为始于秦,又有人反对张衡的说法而作《纬候不起于哀平辨》等等[①]。刘师培则把谶纬起源推到太古。他在《谶纬论》中说:“粤在上古,民神杂糅。祝史之职特崇,地天之通未绝,……盖史官失职,方技踵兴,故说杂阴阳,仍出羲和之职守而家为巫史,犹存苗俗之遗风。是为方士家言,实与儒书异轨。及武皇践位,表彰六经,方士之流,欲售其术,乃援饰遗经之语,别立谶纬之名,淆杂今文,号称齐学。……乃世之论谶纬者,或谓溯源于孔氏,或谓创始于哀平。吾谓谶纬之言,起源太古。然以经淆纬,始于西京;以纬俪经,基于东汉。”[②]可以看出,刘氏认为谶纬之实起于太古,他把谶纬的起源追溯到上古的祝史。但也看到谶纬之名始于汉武帝之时。不过刘氏并没有真正把纬书的源流和流行论述清楚,而且其把纬书的起源追溯到太古时代,实际上把谶纬与古代的巫史文化混淆起来。刘氏还论述的谶纬的价值,他认为谶纬有五方面的价值:补史、考地、测天、考文、征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说谶纬有史学、天文、地理、文字学、礼仪等方面的价值。
到了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谶纬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有十多篇研究论文,而且在研究内容上也有了较大的推进。较为重要的研究者有陈延傑、郑学韬、沈讱、周予同、顾颉刚、姜忠奎等人。
陈延傑在《谶纬考》中对谶纬的起源、篇目、流传等方面作了论述。他认为,谶纬学说起于战国的方士。“谶纬说成立,始于战国方士。盖齐人好怪迂,秦人信神仙。故燕齐海上方士之失职者,皆得逞其术以迷惑人主,于是谶纬起矣。……初不过为方士之说,其后诸生博士,多通其术,遂相率言阴阳术数而以之诡俗矣。世儒言谶纬起于哀平之末,是不然。纬候之书,伪起哀平;若图谶,则战国末年已风行矣。”[③]他把谶和纬分开,认为谶起源较早,而纬始于哀平。郑学韬在《谶纬起源及其学说之兴替》中也对谶纬的起源和兴替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于谶纬起源,他说:“盖纬之初起,本杏坛讲说之辞,孔子之教人,务尽空空如也,执其两端而竭焉。故因六艺之文,旁及天文地理,古史旧闻,无所不包,门弟子退而记之。所谓圣人作经,贤者纬之也。……是知纬书之起,在孔子既没之后,非一人一时之作。即一书之中,其说亦不必出于一人。夫既非圣人之典则递相增益,斯亦谶纬厄已。而说者以增益者尽出方士,亦属武断。然纬之名不见两汉之藉,故后世竟言起于哀平,良有以也。”[④]郑氏认为纬书之起可以追溯到孔子,本非新见。[⑤]但是其认为纬书的形成非一人一时,确属卓见。他还把纬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时期、极盛时期、衰落时期。对于我们研究谶纬亦有帮助。沈讱的《纬书与古天文学之关系》主要探讨了纬书中的天文学说。[⑥]
周予同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史家,他研究谶纬主要是为了他的经学研究。他在谶纬研究方面,主要有《纬书与今古文经学》、《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纬谶中的皇与帝》等论文。
顾颉刚被称为“为后来的纬书研究开辟了道路”[⑦]的人物,他在《汉代学术史略》(1935初版。后改名为《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对于谶纬有专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谶纬的造作》、《谶纬的内容》、《谶纬在东汉的势力》三章之中。虽然从章节上讲,这三章和谶纬直接相关。但实际上顾氏在其他章节中对谶纬形成的思想和社会背景也有论述。顾氏主要探讨了谶纬的起源、内容和谶纬对东汉的影响。他认为,纬书的成书不能早于王莽柄政的时代。“零碎的谶固然早已有了,但其具有纬的形式,以书籍的体制发表之的,决不能早于王莽柄政的时代。”[⑧]这样他把谶纬的源流与成书分开来讲,对我们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谶纬出现负有三种使命:一是使术数文化系统化;二是使王莽、刘歆们所倡导的新古史和新祀典的学说更有根据;三是把所有学问、神话纳入“六经”之中,使孔子成为教主,“六经”成为天书。对于谶纬的内容,顾氏认为其非常复杂,包括释经、天文、历法、神灵、地理、史事、文字等各个方面,但他认为谶纬内容虽多,性质确很简单,即“作者死心眼儿捉住了阴阳五行的系统来说话。”[⑨]从中可以看出,顾颉刚确实对谶纬研究开辟了道路,抓住了谶纬的实质。
三十年代对谶纬作有系统研究的是姜忠奎。1935年他出版了《纬史论微》,[⑩]对谶纬的起源、形成、流变、兴衰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分为十二卷,书中收集资料之详细、论述之精深都超过了蒋清翊的《纬学源流兴废考》。蒋书写于1897年,是第一部谶纬学史。全书分为三卷,对谶纬的名义、流别、题目、师承、论说等都作了论述,但略显简单。姜忠奎的《纬史论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资料,收罗之丰富源源超过了蒋书。但姜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把谶纬和古代术数文化区分开来,所以其在书中对于古书中凡涉及到术数的内容都罗列进来。如把古代巫史祝卜、神仙方术等都收集进来,这样就势必造成一些混淆。所以我们需要甄别书中的内容。
另外,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在一些专门史中对谶纬也有论述,如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中专门写了《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一章,探讨了纬与谶、象数之学、阴阳之数、八卦方位、卦气、音律配卦等问题。
在四十年代对谶纬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是陈槃,被人认为“奠定了纬书研究的基础”。[⑪]陈槃是顾颉刚的弟子,其在谶纬资料和思想研究方面都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在资料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他对谶纬书目解题的一系列论文中,他在四十年代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解释谶纬篇题的文章,对谶纬中《河图纬》、《洛书纬》、《尚书纬》、《春秋纬》、《孝经纬》等篇目的题目作了详细的考证和解释;在思想研究方面,他主要探讨了谶纬的起源、秦汉间的“符应”论及谶纬与邹衍学说的关系等问题。在谶和纬的关系上,陈槃认为,谶与纬异名而同实。他说:“谶纬之称,不一而足。统而言之则曰‘谶纬’。‘谶’出在先,‘纬’实后起,‘谶’书之别名也。”“所谓谶也,符也,録也,图也,书也,候也,纬也,汉人通用,互文,未始以为嫌也。盖从其验言之则曰‘谶’,从其征言之则曰‘符’,从所谓《河图》文字之颜色言之则曰‘绿’。从其有图有字言之则曰‘图’,曰‘书’,从候望星气与灾祥之征候言之则曰‘候’,从其託《经》言之则曰‘纬’。同实异名,何拘之有。”[⑫]陈槃的这一看法,对学界影响很大。在谶纬起源上,他认为谶纬源于邹衍及燕齐方士。他说:“谶纬中所载迷信之说,前古多有之。然前古虽亦有此迷信,不可谓此即谶纬也。所谓谶纬,槃以为当溯原于邹衍及其燕齐海上之方士。”[⑬]并认为谶纬是在《河图》、《洛书》的基础逐渐增益而成的,他说:“技数之人(即方士)增饰依託为富于文辞之《河图》、《洛书》,谓是孔子所作,而所谓《易》、《书》、《诗》、《礼》、《春秋》等经谶纬,则又末世之儒增减《河图》、《洛书》而巧立名目之伪品也。此末世之儒即桓谭所谓技数之人,亦即方士。方士喜以儒学文饰,故亦有儒称。”[⑭]此外他还考察了秦汉间的方士和“符应”论及它们对谶纬的影响。陈槃的这些研究同其前人相比,无疑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研究谶纬奠定了基础。
总的看来,从1905年到1949年,可以称为谶纬研究的奠基期。因为这些人的成就对于我们日后的谶纬研究具有基础和启发作用。
二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谶纬的研究开始受到中断,或者把谶纬看成“低级迷信”、“封建神学”。这一风气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的谶纬研究大多体现在一些通史研究中,如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金春峰的《汉代思想史》等。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第七章《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中说:“我们认为白虎观所钦定的奏议,也就是赋予这样的‘国宪’以神学的理论根据的谶纬国教化的法典。……图谶纬书是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⑮]他把谶纬看成是“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暂置一边。不过他认为白虎观会议使谶纬成为“国教化的法典”,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第二册)中列了两章对谶纬作了探讨。在第八章《谶纬和<白虎通>的宗教神学》中,他对谶纬的流行及其与《白虎通》的关系作了论述。他说:“谶纬是封建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⑯] “它(谶纬)是十分浅薄、荒诞的。由于它用的是一种比较隐晦的、歌谣式的语言,神话的形式,夸张的手法,故意说得光怪陆离,人对这些预言,事后可以做出几种可能的解释,并在事后,‘证实’其中一种解释是‘正确’的。”[⑰]他的看法显然受到侯外庐的影响,也认为谶纬是“封建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书中在第九章还论述了扬雄、桓谭等人对谶纬的批判。任继愈在其后来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中对谶纬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对谶纬产生的思想实质与社会根源、纬书的编篡与篇目解题、纬书的内容与《易纬》的思想等方面作了论述。他认为谶纬“是两汉时期的神学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思想实质来看,虽然完全继承了由董仲舒所创立的那种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但是就其表现形式的荒诞离奇以及脱离经典编造神的意旨的作法而言,则又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官方正统的神学经学不相同。谶纬这种社会思潮是和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危机紧密相连的。如果说正统的神学经学主要是适应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那么谶纬完全是社会危机的产物,反映了统治集团企图挽救危机的努力。”[⑱]这种看法对于纬书产生的思想实质和社会根源作了深刻的探讨。对于谶纬的作用,他不但看到其“宗教迷信”一面,也看到“其中也有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成分”。[⑲]
金春峰在其《汉代思想史》一书中也对谶纬作了详细的探讨。书中论述了谶纬与政治、谶纬与学术、谶纬中的元气思想和宇宙生成论、“八卦为体”的新概念、谶纬对象数思想的发展以及“河图”、“洛书”数图释义等方面。书中的分析和论述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为重要的是他对谶纬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他说:“谶纬的思想确是极其庞杂而矛盾的,一方面是粗糙恶劣的神学唯心主义,一方面却是对以元气为基础的宇宙生成图式的发展。……因此对于谶纬需要持细致的一分为二的分析态度。作为西汉以前今文经学思想运动发展的产物,应当把谶纬作为汉末的社会思潮来加以分析,而不应作为误入歧途的思想垃圾简单摒弃。”[⑳]
其他的通史著作也对谶纬进行了分析,如萧萐父、李锦全的《中国哲学史》、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袁珂的《中国神话史》等,这时期学者们对于谶纬还撰写了一些专门的论文,如钟肇鹏《论谶纬神学和阶级斗争》、吕宗力《东汉碑刻与谶纬神学》、王友三《两汉谶纬神学与反谶纬神学的斗争》、王利器《谶纬五论》、黄开国《论汉代谶纬神学》等等,这些论文一方面还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把谶纬看成“谶纬神学”;另一方面也开始对谶纬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如吕宗力从东汉碑刻来探讨谶纬思想,王利器对谶纬中的谶与纬的关系、谶纬的题目、篇目、增益及谶图等方面作了深刻的论述。另外,一些学者还就谶纬中的科学思想作了探讨,如李鹏举《汉代纬书中的古代相对性原理问题》、朱锐《科学史札记:星占、谶纬、天文及禁令》等。[21]
在这期间,台湾学者对谶纬也作了一些研究。陈槃到台湾后,继续从事他的谶纬研究,相继发表一些关于谶纬书录解题的文章。他的学生张以仁也做了一些资料校正方面的工作。[22]后来陈槃把其关于谶纬研究方面的论文结集为《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一书,1991年由台湾编译馆出版。吕凯在1982年出版了《郑玄之谶纬学》(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书,此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门探讨了郑玄的谶纬思想。王令樾在1984年出版了《纬学探原》(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一书,对纬书的名义、源流、真伪等作了研究。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论文,如王令樾《纬书名义论》、林丽雪《白虎通与谶纬》、林金泉《诗纬星象分野考》等等。[23]
可以看出,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谶纬研究一方面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遭到批判,如被看成“低级迷信”和“封建神学”;另一方面学者在这期间也作了可贵的探索,如吕宗力、王利器、吕凯、王令樾等人的研究。
三
如果说八十年代谶纬研究已经出现转机的话,那么九十年代的谶纬研究正是这种转机的结果。九十年代以来的谶纬研究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方面研究的成果大大超过了以前;另一方面呈现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局面。
在这期间,最为重要的研究是钟肇鹏先生的《谶纬论略》,这是大陆自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谶纬的著作,全书分十一章,对谶纬的起源、形成、篇题、实质、内容、哲学思想、流变、辑佚以及谶纬与今文经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的关系等方面作了详尽而深刻的分析。作者认为谶与纬往往互称,并无区别,显然采纳了陈槃的观点。对于谶纬起源,作者采纳了顾颉刚的观点,“零星的谶语虽然早已存在,但把它们集中起来,编成《易纬》、《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春秋纬》这样的书籍,则不能早于王莽时代。”[24]作者还对纬书的篇题作了浅显易懂的解释。陈槃虽然对纬书的篇题作过探讨,但多集中于《河图纬》和《洛书纬》,对于其他诸纬则很少探讨。钟肇鹏对七经纬的篇题也作了考证和解释。作者还探讨了谶纬与今文经学的关系,认为“纬书是西汉末年的产物,纬以配经,故纬书中的经说都采今文经说。如《易纬》推演孟京易说,《诗纬》为齐诗说,《春秋纬》为公羊家说,这是最明显的。”[25]在谶纬与政治关系上,作者认为谶纬与后汉政治和农民起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谶纬中的哲学思想及谶纬与宗教、自然科学的关系,作者都作了深入的分析。
1993年研究谶纬的著作有李中华先生的《纬书与汉代文化》(新华出版社)和王步贵先生的《谶纬文化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中华先生从纬书与汉代文化的关系上就纬书的名称及价值、纬书与汉代经学、纬书与汉代哲学、纬书与汉代伦理、纬书与汉代科学、纬书与文学艺术、纬书与汉代神话等方面作了探讨。全书是从整个汉代文化来审视纬书的,对于我们了解纬书与汉代其它文化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如书中专门探讨了纬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认为纬书对汉代的文字学、汉赋辞章及音乐理论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王步贵则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谶纬与元气、辩证法、象数、卦气、阴阳、宗教等方面的关系。
其他方面的著作还有冷德熙的《纬书政治神话研究》(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徐兴无的《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建构》(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等书。冷德熙主要从政治神话的角度对纬书中的神话作了分析;徐兴无主要从文献学方面分析了谶纬在汉代文化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另外,林忠军还专就《易纬》作了研究和整理。[26]
在这期间,有关谶纬研究的论文不但在数量上很多,而且在研究角度上也呈现了多样化的研究。在探讨谶纬源流方面,如钟肇朋《谶纬与齐文化》、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陈其泰《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等;在谶纬与政治的关系方面,如刘泽华《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张广保《纬书与汉代政治》等;在谶纬与经学方面,如徐兴无《谶纬与经学》、李建国《谶纬与经学训诂》等;在谶纬与文学方面,如王焕然《谶纬的流行及其对汉赋的影响》、黄金鹏《纬书与汉魏六朝文论》等。[27]
在这期间,台湾学者在谶纬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黄复山的《东汉谶纬学新探》(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出版)、萧登福的《谶纬与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出版)、郑均的《谶纬考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论文方面如殷善培《谶纬思想研究》、周玟慧《谶纬韵谱》、赵雅博《谶纬中的思想》等。[28]这些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
总的看来,谶纬研究自九十年代以来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局面,学者们越来越注重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谶纬,如从文献学、神话学、音韵学、文字学、科学等方面都有学者探讨。
从上面的回顾来看,谶纬研究是一个从浅到深、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不过很多方面的研究有些重复劳动的感觉,而且很多问题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如谶纬与道教及佛教的关系问题,虽然有学者作过探讨和论述,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又如谶纬的源流问题,前人探讨的也很多,但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其它如对于谶纬与当时社会、经学等关系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在资料收集和校勘方面,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的《纬书集成》[29]虽然比较完备,但在标点、校对以及资料收集方面仍需进一步的完善。
-
-
-
[0] 俞正燮著有《纬书论》和《纬字论》、张惠言著有《易纬略义》、皮锡瑞著有《尚书中候疏证》、陈乔樅著有《诗纬集证》。
-
[①] 清人徐养原、汪继培、周治平、金鹗、李富孙等著有《纬候不起于哀平辨》,见《诂经精舍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
[②] 见刘师培《谶纬论》,后收入《刘师培全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
[③] 陈延傑:《谶纬考》,《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6号。
-
[④] 郑学韬:《谶纬起源及其学说之兴替》,《国专月刊》,1937年第4卷第5号。
-
[⑤] 如荀悦在《申鉴·俗嫌》中说:“世称纬书,仲尼之作。”刘勰在《文心雕龙·正纬》中说:“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八十一篇皆託始于孔子。”金鹗在《纬候不起于哀平辨》中说:“纬书之书,说者皆谓起于哀平之世,非也。……其醇者盖始于孔氏。”
-
[⑥] 沈讱:《纬书与古天文学之关系》,《国专月刊》,1935年第1卷第1号。
-
[⑦] 安居香山语。见辛冠洁等编《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页。
-
[⑧]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
-
[⑩] 该书原藏国家图书馆,2005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整理本。并附有蒋清翊的《纬学源流兴废考》。
-
[⑪] 安居香山语。见辛冠洁等编《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7页。
-
[⑫] 陈槃:《谶纬释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4年第11本。
-
[⑬] 陈槃:《谶纬溯原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4年第11本。
-
[⑭] 陈槃:《秦汉间之所谓“符应”论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16本。
-
[⑮]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5页。
-
[⑯]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4页。
-
-
[⑱]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按这一章内容为钟肇鹏所写。
-
-
[⑳]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页。
-
[21] 钟文见《中国哲学》1980年第2辑、吕文见《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5期、王友三文见《学术月刊》1981年第9期、王利器文见张岱年《国学今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按此文实发表于1984年日本安居香山《谶纬思想の综合研究》)、黄文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李文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朱文见《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年第1期。
-
[22] 张以仁:《<纬书集成>河图类鍼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4年第35本。
-
[23] 王令樾文见《辅仁学志》(文学院之部)1983年第12期、林丽雪文见《孔孟月刊》1983年第3期、林金泉文见《成功大学学报》(人文篇)1986年第21卷。
-
[24] 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
-
[26] 林忠军:《易纬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版。
-
[27] 钟文见《管子学刊》1993年第3期、李学勤文见《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陈文见《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刘文见《文史哲》1993年第1期、张文见《原道》1998年第5辑、徐文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李建国文见《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王文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黄文见《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
[28] 殷文为台北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6年博士论文、周文见《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9期、赵文见《中华易学》1997年第18卷7、8、9、10期及第19卷1、2期。
-
[29] 此书是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的集大成的著作,是目前谶纬资料最为完备的版本,先在1964年印出油印本,后由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1994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
-
(原载《云梦学刊》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