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2022年中国逻辑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大会召开

赵奥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北京102488

    

  2022115日至6日,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智能与逻辑实验室承办的“2022年中国逻辑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学术大会以“逻辑学的创新发展”为主题,共设8个议题:人工智能的逻辑、纯逻辑与应用逻辑、逻辑思想史(包括逻辑、名辩与因明)、逻辑与哲学、逻辑教育与逻辑普及、王延直逻辑思想研究专题、希尔伯特逻辑思想研究专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七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安排了56个学术报告,其中有8位专家作了相关主题的大会学术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王建芳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教授向大会致辞。他指出:逻辑学科是哲学研究所传统的优势学科,金岳霖、汪奠基、虞愚、沈有鼎、周礼全、张家龙、刘培育等学术大师在此薪火相传,使得本学科在中国学界有着良好的学术声望和极高的学术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直重视逻辑学科的发展,“智能与逻辑实验室”的成立就是为了顺应国家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发挥社科院相关研究优势而创立的独立的处室级单位。该实验室的成立为哲学所逻辑学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逻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中国逻辑学会会长杜国平研究员致开幕词。他指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进行逻辑学创新发展的学术交流,此外,本次大会还有两个突出的主题:纪念和悼念。今年是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诞辰160周年,他的《几何基础》成为近代公理化方法的代表作,其研究工作对逻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今年是我国王延直先生诞辰150周年,他是近代中国引进和传播西方逻辑学的先驱之一,其逻辑学代表作《普通应用论理学》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厥功至伟。此为“纪念”。今年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学科张尚水和诸葛殷同两位先生的90华诞,他们从事逻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会议的初衷是庆贺两位先生的90华诞,但是令人悲痛的是,两位先生在会议召开前不到一周的时间都先后因病辞世。此为悼念。 

  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在《论蕴涵怪论与语义悖论的统一解决方案——从情境量化域转变的观点看》的报告中指出,自然语言中表达命题的语句都具有情境相对性,即相对于特定情境才能确定其真值,这在自然语言条件句的表达中尤为明显。许多蕴涵怪论的产生是由于在逻辑抽象的过程中情境要素的丢失,而解决这些怪论的根本出路,在于找回情境要素并诉诸情境量化域的转变。由于以强化的说谎者悖论为代表的语义悖论本质地使用了条件句,亦可纳入蕴涵怪论予以考量,从而可通过情境量化域的转变予以统一解决。 

  华南师范大学胡泽洪教授在《关于逻辑真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介绍了“真”的定义,界定了逻辑学对“真”的研究范畴,将其与中文语境中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真理”概念相区别。文章强调了“真”在逻辑学、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中的重要性,阐明了“真理论”所研究的问题。他根据真理论的研究历程以及对“‘真’是否有本质?”这一问题的回答,对真理论的具体形态进行了划分,并介绍了各种真理论的主要研究议题与主要研究者,分析了不同形态的真理论研究中的侧重点,如侧重逻辑还是哲学,侧重语形、语义还是语用等。他分析了“逻辑真理论”的概念,阐明了广义与狭义的“逻辑真理论”的研究范畴,并指出逻辑真理论的广义和狭义间的区分依赖于对逻辑的广义和狭义间的区分。 

  上海大学宁丽娜教授在《论金岳霖逻辑思想的展开方式》的报告中指出,金岳霖是现代逻辑在中国得以研究并展开教育的奠基者,他将现代逻辑方法引入中国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之中,开辟了一条创新性转化的学术发展路径。从金岳霖逻辑思想的展开方式看,无论是关于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自然科学、逻辑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阐述,还是承载逻辑教育使命的现代逻辑知识体系的呈现,都表现出金岳霖逻辑思想具有鲜明的融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这也使充满现代逻辑意识的中国逻辑学研究成为世界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其当代价值。 

  江南大学潘正华教授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类比推理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类比推理研究,旨在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进行计算建模,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类比推理的处理过程,以产生能推断出新知的智能推理和学习系统。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人工智能中的类比推理理论和技术研究,至今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涌现的大量类比推理应用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将类比推理与深度学习结合的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在对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类比推理研究进行了全面考察,他总结分析了类比推理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之后,将人工智能中类比推理研究归纳为6个研究主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趋势。 

  张学立教授的《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一个知识论视角的分析》的报告主要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和文化实践的角度回答了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古代逻辑注重求同思维的运用,既可简单化把握必然性,又可避免关于逻辑规则的“倒退论证”;中国古代逻辑具有知识理论的属性,也不缺少具有确定性的前提。他深入到个体运用求同思维的过程和原因澄清中国古代注重求同思维的逻辑取向。他指出,求同思维是一种广为接受的符号认知方式,以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深蕴在政治伦理文化传统之中。而生活需要又为中国古代逻辑发挥文化实践作用提供动力。接受这种符号意义的历史本体论立场,就有理由肯定中国古代逻辑注重求同思维的符号认知方式。由此,从知识论角度澄清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回应了中国古代有无逻辑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郭佳宏教授在《逻辑语义的封闭性特征及其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优缺点分析——以命题模态逻辑关系语义为例》的报告中指出,以命题模态逻辑的关系语义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通过典范性证明完全性”技术中使用的“极大一致公式集”作为“典范模型”(Canonical Models)论域中的元素,展示它们满足模态语言、推理规则各类封闭性的情况,由此分析采用此技术背后的原因。然后结合广义框架定义中的可容许赋值(Admissible Valuation)类和超滤(Ultrafilters)满足的封闭性条件,解释这两种做法的动机和目的,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为狭义“逻辑”概念的核心内涵。最后,从人工智能的实践要求和目的考虑,分析狭义逻辑这种封闭性的优劣;秉承全局开放的理念,根据实践理性过程可以在局部领域发挥这种逻辑的封闭性和精致性,从而在当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中体现更多的真正“智力”成分,起到逻辑学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李伟凤在《王延直的逻辑思想》的报告中指出,王延直先生是中国近代引进和传播西方逻辑科学的先驱之一,其逻辑思想集中体现在自行撰著的《普通应用论理学》一书中。由于时代背景与王延直的受教育经历,其逻辑思想既与现代逻辑高度重合,又与中国文化联系紧密。书中几乎涵盖了现代普通逻辑的所有内容,在阐述西方逻辑理论时,他注意用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进行诠释。这种特点本身就是其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的体现。考察《普通应用论理学》中中国文化与逻辑论证的联系也是研究其逻辑思想的重要视角,有助于深入思考其逻辑思想的特征与性质。 

  盐城市逻辑学会裴彦贵在《略论编纂<中国逻辑学家大辞典>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报告中指出,在两千多年的人类思维史中,中国的逻辑学家同西方、印度等国逻辑学家一道,同样为逻辑学的形成、发展、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对中国逻辑学家的重要贡献研究不够、介绍不多,因而鲜为人知。有鉴于此,编纂一部《中国逻辑学家大辞典》,“为往圣继绝学”,为当代学者树碑立传,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学术史料,显得十分必要且非常迫切,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逻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思维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大会还安排了12场分论坛报告,这些报告展示了中国逻辑学界基础理论、逻辑哲学、逻辑思想史、逻辑教育与普及、逻辑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会闭幕式由朱科夫博士主持,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郭佳宏教授致闭幕词,他认为这次大会的46场学术报告展示了逻辑学创新发展的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