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厦门举行

  2019年8月29日至9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海上花园城市”——厦门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40多位学者参加此次论坛,并提交会议论文40余篇。 

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与会代表合影 

  论坛开幕式上,厦门大学副校长邓朝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日本东方学会顾问池田知久先后致辞。邓朝晖副校长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接着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早期历史讲起,指出由厦门大学国学院来承办这样的盛会相当适宜,并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高度对与会代表的中国文化研究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卜宪群简要阐述了论坛的缘起,他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虽然是第一届,但其渊源却颇有时日。原来中日双方合办中国古代史论坛,但是经过多届的实践,双方希望中日双方之外更多的学者来参加这个论坛,交流的主题也不仅限于中国古代史,于是双方共同决定扩展至中国的文学、思想、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总名之曰“中国文化研究”。经过协商和筹备,首届论坛便在今天成功召开。卜宪群指出,“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本次会议将主题确定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时段上自先秦,下到当代,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他表示,相信随着讨论的展开与深入,各位学者之间一定会彼此启发,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产生出既根植于传统文化,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新思考。 

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开幕式现场 

  日本东方学会顾问池田知久在致辞中首先对厦门大学国学院和与会学者各方表示感谢,并较为详细地追溯了日本东方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合作渊源。最初在2005年,双方开始讨论中国古代史论坛的举办事宜。2009年8月,双方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学术会议合作协议。2012年,双方共同决定续签五年该协议,其效力延伸至2018年。这样中国古代史论坛就成功举办了十届。基于十年合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双方在2018年一致决定举办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由日本东方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负责论坛的举办。池田知久指出,虽然新论坛延续了原来论坛的许多内容,但是新论坛希望未来在两个方面谋求进步:第一,研究范围从中国古代史扩大为中国文化研究,内容和时代都大为扩展;第二,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将中日两国以外的高水平学者邀请进来,使论坛的国际性扩大,持续性增加。池田知久呼吁,现今中国文化研究的资料与方法都到了变革时期,希望学者们携手并肩,为国际性的中国文化研究发展贡献力量,努力进行中国文化研究的长程尝试。最后,池田知久介绍了本次做学术报告的日本学者。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主持。 

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环节,澳门科技大学李凭教授的《中日文化交流之一例——日本汉学家源伊信校勘南监本<北史>》主题发言,通过仔细考察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大和国藩主伊源信校勘的南监本《北史》,从微观的个案考察了历史上中日两国的密切交流,作者指出这本《北史》不仅在图书版本学、文献校勘学上具有显著意义,而且是中日传统文化交流的标本。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的《学术与政治权力交互作用下朱熹形象的塑造——以南送后期为中心的考察》的主题发言,以南宋后期朱熹的历史命运为例,详细梳理了一个历史人物是如何成为文化象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徐义华研究员的《汉字的特性及其对早期历史观念的影响》发言指出,掌握汉字所需要的高时间成本和汉字的“象形”特性影响了中国早期历史的观念与中国文化的面貌。日本中央大学妹尾彦杰教授的《都城与陵墓——以李弘恭陵、杨氏顺陵、玄宗五陵的分析为中心》仔细分析武周时期到唐玄宗朝,洛阳到长安的“迁都”于陵墓问题,认为帝王陵墓给都城以“正统性”,没有武则天的洛阳,便没有唐玄宗的长安。日本二松学社大学牧角悦子教授的《古代帝王“禹”在近代文学中的形象》发言认为,近代以来,随着历史、文学、哲学等新概念的流播,中国古代经典进行了“再编程”。作者认为中国古典是一种阐释学,并不能以客观性和合理性去解释,那样会把古典中所蕴含的丰富世界给抹杀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刘中玉研究员的《中越文化视域下的<竹林大士出山图>》以辽宁省博物馆藏《竹林大士出山图》为例,在14—15世纪明越战争和中越人文互动的视域下,从流传轨迹、文本真伪、创作年代与作者,以及创作动机与政治意涵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讨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汪晓云教授的《孝为玄根:中国古代孝道与政治》发言认为,讨论中国的孝道有必要回到“孝”的原义中去,作者认为“孝”的原义是传说中的早期帝王孝顺民众。厦门大学历史系张侃教授的《明代中后期山人结社的地域机制与文化形态——以浙江温州府永嘉盐场为例》描述了明代中晚期温州山人群体的结社形态,讨论了其人际网络及社会结构特征,勾勒出了山人群体的思想脉络和空间流动模式。作者通过把山人置于具体的区域社会,温州山人既形成了地方文化的新话语,也建构了文化—政治的新形态。 

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分组讨论 

  主题演讲之后,当天下午进行了三组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探讨,其内容之丰富,涉及的主题之多,几乎难以对它们进行分类。粗略言之,在思想学术方面,有学者对清代公羊学、战国秦汉儒生的价值观、十三经的逻辑结构、《孝经》释义、《老子》的“自然”观念、元代典籍的修撰等领域进行了探讨;社会经济方面,有学者对秦汉乡里的社会结构演变、秦汉魏晋的户籍赋役制度、宋代的官场酒风等主题进行了讨论;宗教礼制祭祀方面,有学者对社的演变及其研究意义、《礼记》篇章的整合、唐代的道观等进行了考索;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有学者对中国哲学的外传、日本对《汉书》的吸收、《世说新语》在日本的传播等主题进行了探讨;还有学者对其他方面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既有从宏观层面对中国文化的整体审视,也有从微观个案对中国文化不同面向的仔细爬梳;既涉及中国历史,也旁及到了中国哲学、思想、文学、宗教等方面;既有义理方面的幽微阐发,又有中国文化物质层面的剖析;不仅有对中国文化内部多视角的考察,也有对中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的探讨;既有抽象层面的理论探索,也有具体问题的辨析,所讨论的领域非常之多,涉及的面向十分广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中外学界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最新思考。 

  分组讨论后,与会代表在厦门筼筜书院王维生理事长的带领下,一起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筼筜书院。在闭幕式上,卜宪群和池田知久对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对论坛的持续举办表示了积极乐观的展望。卜宪群指出,这次论坛所探讨的主题非常丰富,不仅限于中国古代历史,今天来自中日韩三国研究中国历史、思想、文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围绕中国文化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中国文化的不同理念,发掘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中国文化当代转换的历史可能,从而搭建起沟通历史与当代的桥梁,这将引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为如何传承中华过去的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启示。此次论坛鲜明地反映了当前中国文化研究的前沿,为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的持续推进开了一个好头。“这是一届异彩纷呈的大会”,卜宪群说出了与会学者的心声。主持人陈支平教授对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对论坛对厦门大学国学院的信任表示感谢。最后,中日双方共同决定,第二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将在日本东京举行。 

首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与会代表参观厦门筼筜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