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验国际论坛之董仲舒专场”在衡水隆重召开

2019年6月30日,光明日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验”国际论坛董仲舒专场在衡水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光明日报》国学版、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横渠书院共同主办,衡水学院董子学院、董仲舒思想国际研究院、《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

应邀参加论坛的嘉宾有人民出版社编审金春峰教授,复旦大学谢遐龄教授、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韩国安养大学孙兴彻教授、日本北九州大学邓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论坛由《衡水学院学报》主编、董子学院执行院长魏彦红教授主持。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首先介绍了开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验”栏目的情况。六位嘉宾依次发言。

人民出版社编审金春峰认为,董仲舒用“三纲五常”解决共同体建设的基本问题。他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奉天法古”为“三纲五常”作了新的理论论证,使“三纲五常”具有了神圣性和权威性,这就为“社会共同体”奠定了理论基础。

复旦大学教授谢遐龄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需要硬实力,更需要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他从天人合一、通三统、以孝道事天三个方面谈了董仲舒思想提供的软实力建设思路。

中山大学教授李宗桂认为共同体建设分为中华文化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层面。他着重阐述了董仲舒在构建中华共同体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构建了继往开来的、守成创新的、多元开放的新儒学;构建了中华民族生存的文化空间;促进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培育和弘扬;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实体的巩固和发展。

韩国安养大学教授孙兴彻从最小的夫妻、家庭、家族谈起,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三纲五常对于维护家庭,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

日本北九州大学教授邓红解读了中国历史上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并重点介绍了董仲舒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借鉴意义。他认为,大一统的思想推而广之,可以实现人类社会和国家维护共命运、共和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用仁义的法则,推己及天下之人。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启发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余治平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发育、形成和稳定生长,所依赖和凭借的就是天道信仰这个具有超高吸附能力的精神内核。而在此间,处于汉初的董仲舒则起到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天道信仰建构出牢靠的学理根基。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观众纷纷提问,六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深入挖掘、系统研究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是当代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此次论坛,中日韩董学研究专家齐聚一堂,立足学术,面向现实,共同探讨董仲舒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为董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