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冯友兰哲学工作坊2019”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

  2019年6月22日,由冯友兰研究会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联合举办的“冯友兰哲学工作坊2019”学术会议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大学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及单位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白奚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陈来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陈鹏教授分别致辞。 

  本次会议共分四个时段进行,与会学者围绕冯友兰哲学的相关问题分别作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首场学术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是陈来教授,题为“冯友兰的‘伦理概念’说”。陈教授通过对冯友兰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名教之分析》与《中国之社会伦理》两文之梳理,指出冯友兰认为传统忠孝的对象不在具体世界而在柏拉图所谓概念之世界,这为他后来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准备了方法的基础,陈教授认为陈寅恪的王国维挽辞序用柏拉图理念说来解释中国士人的信念,应是受到了冯友兰的影响。报告同时对冯友兰新实在论的立场及其主张在传统道德现代传承转化中的借鉴意义和理论局限进行了分析讨论。 

报告人:陈来                         评议人:范鹏 

  接着,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中心,从哲学立场和方法、中国现代哲学的起点、狭义和广义的哲学史观相结合的观点以及对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的哲学体系的定性和阐释等方面探讨了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报告人:柴文华                         评议人:盛珂 

  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教授在“身份的尴尬与学术的紧张”的报告中试图将对冯友兰及其哲学的审视统摄在现代文教制度之中来统一加以把握。樊教授认为,世道的变化、文教制度的变迁使得冯友兰的哲学建构也体现了不同学术立场与学术资源的纠缠与叠加。 

报告人:樊志辉                      评议人:刘成有 

  首都师范大学陈鹏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冯友兰哲学话语的形成”。他指出, 新理学哲学话语形成的基本路径是用“接着讲”的方法进行“旧瓶装新酒”,新理学“接着讲”的基本内核是基于一种非独断的先验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分析化立场”进行中西汇通,陈教授指出分析化的方法避免了独断,却在一定程度上抽空了传统哲学语汇中的丰富的生命实践内涵。 

报告人:陈鹏                         评议人:程志华 

  第二场报告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范鹏教授主持。李景林教授首先以“具体共相与精神境界”为主题发言,他认为冯先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可理解为一种思想之固有、潜在的意义的逐渐凸显和自觉,其间有着内在的一惯性。这一转变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吸纳黑格尔“具体概念”的思想而超越柏拉图、新实在论的思想为契机的。他指出冯友兰提出的“具体共相”的思想揭示了哲学概念作为一种“概念形势”自身的“特殊内容”,明确地将形上学的概念内涵理解为一种思想和意义的揭示的活动。 

报告人:李景林                          评议人:白奚 

  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的报告对冯友兰的圣人观作了细致阐述。程教授指出,“觉解”的四个层次分别对应了冯友兰的四境界,而“知天”“事天”“乐天”“同天”作为四境界最高层级天地境界的四个内涵同样展现为一种递进式的关系,这样,人生境界之最高层实为一“同天境界”,达及此境界的人即是圣人。圣人一方面有极高的修养和完全的觉解,另一方面又能入手社会以行教化,这种内圣与外王的并重使得圣人是“即世”而“出世”之“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 

报告人:程志华                       评议人:杜保瑞 

  中央党校刘东超教授的发言主题为“走入境界的途径:觉解”。他对“觉解”概念中自觉和了解两个层面的含义及彼此间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他认为冯友兰的“觉解”可以被泛化理解为包括感知和思维两大层面在内的人的主体精神功能,此功能既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认识论范畴,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修养论范畴,合此两方面,可以说“觉解”是一个建基于知性理性的认知、验证和自觉合一的概念。此外,刘教授还将冯友兰的觉解说与柏拉图的“回忆说”和“摹本说”作了比较分析。 

报告人:刘东超                         评议人:王仁宇 

  湘潭大学徐建勇教授的报告考察了“现代性视域下的冯友兰儒学观”,他以科学理性、实用性、变动性和矛盾性作为现代性的最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冯友兰以旧邦新命为中心的现代儒学观里,表现为既以科学思想来改造儒学以使其实现现代转化,又继承儒学固有的价值优势来补救西方科学理性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既对传统儒学有所批判,又始终对儒学抱有敬畏同情之心,认定儒学的未来一定会发扬光大。 

报告人:徐建勇                         评议人:张耀南 

  柴文华教授主持了第三时段的学术报告。范鹏教授报告的主题为“冯友兰通论佛学对敦煌哲学研究可能的启示”,他首先概括了冯友兰佛学观的要旨,随后指出中国化的佛教和中国佛教思想文化及其表现方式分别是冯友兰通论佛学与敦煌哲学研究的联系域和对接点,最后范教授从阶段明主题、分析有框架、表达无定式等三个方面内容论述了冯友兰佛学观对敦煌哲学研究可能的启示。 

报告人:范鹏                         评议人:李景林 

  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教授报告了“冯友兰中国哲学视域中的《起信论》研究”,他认为冯友兰对《大乘起信论》的态度折射了他对整个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看法,而冯友兰以中国哲学的立场诠释《大乘起信论》,为进一步理解唐末宋初理学的兴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起信论》的真伪问题,刘教授认为冯友兰对佛教哲学中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显然透露出他对《大乘起信论》“中国撰述”观点的认可。 

报告人:刘成有                      评议人:刘东超 

  南阳师范学院王仁宇教授的报告关注“冯友兰《新理学》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变革”,王教授指出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西哲学的巨大差异之一,冯友兰的《新理学》力图用逻辑分析方法建立一个纯形式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一努力不仅促进了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而且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王教授认为从共相到共相的演绎法是一个民族逻辑思维能力的象征和标志,因此,相较于严复、胡适等重视归纳法和经验主义,冯友兰重点引入演绎法和理性主义对改变中国固有思维模式的意义更加重大。 

报告人:王仁宇                          评议人:徐建勇 

  首都师范大学盛珂教授的发言主题为“‘解释的’伦理学——冯友兰伦理学的定位”。他指出冯先生伦理学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他讲的道德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人之为人之理由社会层面向个体层面进行规定,而传统儒学所讲的道德却是个体意上的。冯先生建构的是一种基于分析的哲学,他用概念分析的方式,用共相和殊相的差异来解释宋明理学中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在这个意义上说冯先生的新理学体系是一个去除了积极规定性的“空灵”的哲学,即他自己所说的最哲学的哲学。 

 报告人:盛珂                          评议人:陶悦 

  最后一场学术报告由刘成有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杜保瑞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从《贞元六书》谈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反思”,他认为《贞元六书》是为了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与维护中国哲学特质两相激荡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的观点。冯先生藉由“四境界”说标出中国哲学追求“内圣外王”的实践特质是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但是,杜教授指出冯友兰的“境界哲学”在道佛两教研究路向上的深度、以“负底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的做法以及其觉解说仍有再被深化处理的空间。 

报告人:杜保瑞                       评议人:樊志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耀南教授的报告将张东荪、冯友兰、汤一介的不朽观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他们三者分别从进化论、时空观、精神境界三个方面说明不朽,形成了进化上的不朽、时空上的不朽以及精神境界的不朽三种观点。其中进化上的不朽强调顺进化者不朽、逆进化者朽,是从质上讲不朽,时空上的不朽无分留芳百世与遗臭万年,是从量上讲不朽。这两种不朽观基本不讨论不朽之款式和成就途径问题,而“精神境界的不朽”则合并了质与量两方面。 

报告人:张耀南                       评议人:柴文华 

  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冯友兰的哲学史研究与哲学创造”。乔教授对新理学体系存在二元化问题,即形上学中存在逻辑与事实的矛盾;文化观中存在“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的矛盾;人生哲学中存在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的矛盾给予了新的解释。其次,乔教授通过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分析肯定了其融哲学创造于哲学史研究之中的哲学工作。最后,乔教授认为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贡献不应仅停留于人生哲学,在方法论上也可以做出贡献,这对打破主客对立,建立新型主客关系,实现世界的二次启蒙都有重大意义。 

报告人:乔清举                      评议人:陈睿超 

  李景林教授为本次冯友兰工作坊作总结致辞。李教授首先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认为无论在资料的挖掘、研究的角度,还是问题的深入等方面都对冯友兰哲学的研究有所推进。其次,对目前学界关于冯学研究展现出的走出冯学又回到冯学的态势进行了反思与展望。最后,他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主办方以及远道而来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下一届冯友兰哲学工作坊的举办。 

 

(来源:微信公众号“昆玉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