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哲学创新”专题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哲学思想研究已经日益深入,相关讨论也深入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哲学方法论之间的具体理论问题之上。劳动价值论就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思想史上已经留下大量的理论资源,而劳动价值论所牵涉的问题,也与现代中国社会日益密切。518,为推动相关研究,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召开“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哲学创新”专题研讨会。

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十余名青年学者参会。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分别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和价值创造过程”,“劳动价值论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维度”,“商品拜物教的思想史回顾及其与价值形式分析的内在关系”,“劳动价值论与振兴实体经济的关系”,“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史与社会劳动、价值形式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理解”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发言中,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新春以“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劳动替代机理与过程”为题介绍了她的观点。她认为,资本主导的技术世界注定了技术的应用首先考虑的是其经济功能,这从经济关系上决定了技术受惠于大众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但无论怎样曲折,落后的体制必然要向先进的生产力妥协。生产关系尤如装载生产力的容器,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社会体制来承接,否则就是制度容器的破裂。这或许是一个平和渐进的改良过程,也可能是激烈的社会革命,期间包含众多人机较量的“动态均衡”,但技术的脚步不会被历史的范畴所阻挡。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青以“从抽象化到阶级分析”为题谈到,从《资本论》的价值形式分析开始,虽然马克思是直接在做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但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带来对阶级统治的分析与批判。这个过程的核心就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形式,前者体现为对范畴及其历史性的揭示,后者体现为对阶级内涵及其抽象统治的揭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夏玉凡介绍了他对于“无偿劳动、无限剥削与社交媒体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批判理论的批判性探讨”的观点。他认为,福克斯的研究虽然拓展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的应用范围;但他错误理解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把互联网产消者及其互联网产消商品视为资本增值的源头,没有真正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社交媒体的本质。

在第二阶段的发言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鲁绍臣以“生生与亲亲:劳动及其价值理论的当代政治哲学内涵探微”为题介绍了他的观点。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龚剑从经济学的视角,探索了“货币价值的决定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他认为,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争论的源头在于未能就货币价值决定与商品价值决定的关系达成一致。在评述关于货币价值决定的既有研究之后,他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总劳动概念出发,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与社会总劳动分配的过程结合起来,借助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探讨货币价值决定与商品价值决定过程。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李乾坤谈及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及其批判性内涵,力图回到马克思的原始语境之中,勾勒社会劳动概念的理论轮廓,并进一步在对西方批判理论传统中对社会劳动概念的阐述评析之上,探讨社会劳动概念对于完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

在第三阶段的发言中,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召峰以“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若干后世研究者:一个批判性考察”为题,立足于对马克思拜物教的理解之上,对卢卡奇、鲍德里亚等人的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猛则以“拜物教和形式分析”为题,认为理解拜物教的关键在于在形式分析中对资本主义流通领域的表现机制本身进行追问。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康翟则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斯密的价值理论,指出了斯密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即一方面将价值的本质理解为耗费的劳动,又将其理解为能支配的劳动。康翟认为,这种矛盾源自于斯密对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混淆,而马克思则通过价值形式分析,把握住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本质区别。

在第四阶段的发言中,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肖斌以“回归劳动价值论与振兴实体经济”为题,批判了20世纪中叶以来各种新兴的价值论,强调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意义,特别是它和现实经济过程中真实价值生产之间的关系问题。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翁寒冰则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手稿的细致剖析,认为货币形式所完成的买卖时空分离这一特殊性,是经济危机的逻辑前提。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温权,则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分析了资本逻辑对于城市记忆和空间的深刻改造过程。在这种改造中,城市景观同样拜物教化。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因此可以转变为阅读城市秩序的空间叙事。

在会议最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做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了这次研讨会的理论深度与观点的创造性,也为青年学者进一步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年轻学者在深入探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的同时,努力加强理论的“保护带”。胡大平还鼓励青年学者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共同话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走向深入。吴楠 乾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