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举行

 

16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与江苏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专题论坛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江苏镇江举行。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洪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任蒋旭东分别致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锡喜,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明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泰州学院副校长周建超教授做主旨演讲。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洁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教授,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耿步健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任铃,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丁卫华等做大会发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扬州大学近70所高校、科研机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儒家思想及其智慧”“生态治理机制”“生命共同体”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德福教授主持开幕式。

陈锡喜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的相关问题做了理论分析,从历史维度为改革开放做了历史辩护,从现实维度为主要矛盾的转化做了深入解读,从未来维度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确定了内核;钟明华就“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形成的历史逻辑、思想体系、重大意义做了细致深入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张云飞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逻辑上已经完善和成熟。绿色化、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概念是其基本范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是其核心范畴。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论断是其基本命题,构成了思想“群”。周建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根源、文化资源、问题导向、实践经验、建设路径等诸多鲜明特质做了深刻讨论。《探索》王骏、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新春教授、《学术界》编辑汪家耀、《新华日报》翟慎良、《湖南财经学院学报》编辑余华等主持人对专家们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与会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今天,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体系,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与会学者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职责,也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对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也是党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重要契机。绿色治理既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内容,又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路径,是“体系”和“能力”的统一整体。当前,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当秉承“两山论”,扎实走好“两化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路径上优化村落新秩序。

与会学者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联,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党和国家的工作任务,也是工作方法,符合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与优越性。人类需要建构一种人与自然的感性对象性关系,这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的达成,就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的达成。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勇做了总结与回顾。他认为,没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困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推动人类文明从现代文明走向新型文明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作者:丁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