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对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

 

20181117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三十多名学者参加论坛。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主持了开幕式,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生教授致辞并以“习近平外事用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主题发表主题演讲。在四场学术对话中,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学科的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对话论坛集中讨论了四大议题:一是关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讨论,焦国成教授提出了“十伦”在当代社会构建的思想路径,刘建军教授从语义的角度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刻阐释,冯秀军教授分析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禀赋传统;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宏观思考,余玉花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目标、话语表达和思维模式,徐国亮教授提出要在场域、时代和话语转换中将马克思主义扎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张晓东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走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张明副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王习胜教授认为要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定位传统文化的身份及其功能;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之路,徐嘉教授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建构传统伦理的新范式,肖群忠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高国希教授从现代性的角度探讨了公民美德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王建华教授以延安时期的拉丁化文字运动为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李培超教授基于马克思伦理思想研究的视角分析了如何会通的问题,王文东教授认为应当在在德性观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伦理的会通,张允熠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马融通的基础;李海超研究员从中国百余年美育观的角度反思了会通的问题;四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戴锐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机制性内涵在当代所具有的教化价值,陶倩教授从志愿行为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价值;暴庆刚副教授分析了儒家学以成人思想的德性意蕴;陈继红教授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提出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路向。

论坛闭幕式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主持,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陈继红总结发言。陈继红指出,本次论坛是以开阔的心胸、交叉学科的视野进行的学术对话,这也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尝试,力图探求在对话中深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