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探求全球化时代的哲学价值: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述略

813-20,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京举行。此次大会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主题是“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这是拥有一百多年传统的全球最大规模哲学会议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术框架为基础设定主题。

在八天的会议当中,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哲学家代表和哲学爱好者在超过1000场次的学术活动中展开对话研讨。如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所说,新型跨文化对话即将开启,新型国际学术合作关系即将形成,希望新的哲学也即将出现。在彼此尊重而又不失辩难的氛围中,本届大会具有真正的国际视野,真正展示文化的多元性,践行语言的多样性。

体现中国哲学主题的理论潜力

此次世界哲学大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第一次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反思范式和议题框架设定主题,围绕着“学以成人”,融入从传统到未来、从个体到群体、从精神到自然的不同层面,体现了中国哲学主题的诠释空间和理论潜力。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这届大会以“学以成人”为主题,围绕自我、社群、自然、精神与传统等展开,体现了当代哲学反思与人类共同关切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哲学在塑造人类精神生活及公共话语方面的基础性价值。作为爱智之学,哲学既源自人类自身的关切,又体现文化乃至个体的差异。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考是全球不同文明传统的哲学学术共同体的公共话题。正是这些共同的关切和哲学反思,奠定了我们互相理解的基础,并引导着哲学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思想资源。

德莫特·莫兰认为,“学以成人”恰当地表达了我们对于“学”的承诺,即获取知识,沉思成人的本质,探索我们共同人性的含义。“学以成人”要被理解为如何通过自我改进、自我矫正、自我批评,以及通过共同学习改进人性的方式来成为更好的人。

“学以成人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认知,也是行为。”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杜维明表示,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是一个网络的中心点,也是另一个中心点的组成部分。学做人,必然牵涉他者,如家庭、群体、民族、社会、国家、宇宙。从生物人到文化人、文明人、政治人、经济人、生态人,等等,包括各种人物角色的转换,人始终处在转化和被转化,塑造和被塑造的变化过程之中。

思考多种思想传统下的“自我”

会上,哲学学者们带来了全球不同地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哲学思考,在开放的交流中构建世界哲学与人文学术的最新图景,为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学术构建更大的话语空间,从而体现哲学思考在当代世界的重要价值。

在一场与本届大会主题“学以成人”紧密关联的全体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自我”进行了讨论。于韦斯屈莱大学教授Sara

Heinämaa承接了思考“自我”问题的现象学传统,她试图说明——接续胡塞尔现象学的思考——构建生活世界意义的自我并非笛卡尔式的孤独的理智主体,也不是康德哲学意义上由人类理性所共享的普遍的形式原则,而是一个内具时间维度和社会嵌入型结构的动态结构。这一“意义—建构”的自我作为知、情、意合一的始源的意向性行动主体,作为全部实际的和可能的从意识的连续流中绽放的行动极点,具有在内在时间中形成的意向性行动的内在历史,并且借由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的整全意义也是由如此这般的自我的开放共同体建构的。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倪梁康从中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现象学传统和唯识学传统出发,探索(首先是胡塞尔哲学意义上)从静态、点状的“纯粹自我”(在感知行为进行的过程中被自我直接意识到的自身明见性,并赋予一切意识体验以“属我”的特征)到动态的、线状的“人格自我”(认定自我确然性始终处在时间性的流动中,包含自身的当下、过去和将来,并进而形成人格内容)的自我“生成”过程,他同样提示了中国哲学传统中与此相关的思想观点。

反思心灵、身体、意识和情感间的关联

在主题为“心灵、大脑、身体、意识、情感”的专题会议上,贾达沃普尔大学教授Amita Chatterjee从一组印度思想家(尤其是尼耶也派哲学家)的视角反思了心灵、身体、意识和情感之间的关联。这些印度思想家共享着“广义自然主义”的立场。之所以将他们的自然主义称为“广义”的,是因为这些思想家都对自然持有一个较为宽泛的理解。他们持有多元主义的本体论立场,而不试图将不同种类的实体还原为同一种类。对于这些自然主义的印度思想家来说,在身体和心灵之间存在着连续性。人类的所有认知活动都无法脱离身体而运作,而我们的道德承诺以及相关的道德态度也都根植于我们的具身性之中。

孟菲斯大学教授Shaun Gallagher主张大脑是一个生成的系统的一部分。大脑是以一种非表征性的、整合的以及动态的方式运作的。解释的单元不只是大脑或环境或身体,而是大脑-身体-环境。对于大脑功能的最好的解释,可能在具身化的、情境化的、认知的、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心理学的、动态系统理论的、应用语言学的以及可供性理论的词汇表中建立起来,伴随着在讨论中发现的、从文化生态位到物质交互的概念的人类学洞见。

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表示,宇宙是一个万有相通的网络整体。如果人能够从万有相通的整体的观点来观察万物,不仅重视个人的独立自主,还能将他者看作是构成我之为我的不可分离的因素,那么就能够超越求知境界达到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并非自由的最高层次,因为道德还未完全脱离主客二分的模式,主体仍然受客体限制而不完全自由。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在审美境界中,人不再着重注意认识到某具体对象“是什么”这种主客彼此外在的关系,而是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从而达到一种情与景交融的境界。在各种不同层次的美中,意象美(显隐之美)中所包含的诗意最能启发人做一个完全自由的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潘玥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