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综述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826日至27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东北大学举办。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东北大学主办,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研究》《党政研究》 协办,1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

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中国实践,聚焦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关注人民利益,突出改革创新,彰显文化底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紧密联系,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紧密联系,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实践的紧密联系,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过程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努力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第一要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其科学研究最鲜明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要把这一重要论断落实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为此,必须认清并走出三种主要误区:一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外来文化”而从学科和话语体系上加以排斥,二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意识形态”而从学术体系上加以撇清,三是视西方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心,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正宗,否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可能性。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方法论,将其作为确定学科研究对象和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开拓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要以具体的客观规律和本质揭示为追求,进行科学的学术发问,从而构建“学术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哲学固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必须敢于和善于讲“新话”;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有其自身发展演进的理论逻辑,但必须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化资源,但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人类创造的文明优秀成果固然需要借鉴,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必须明辨是非,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本报记者/谭 怡/史冬柏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