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第二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成功召开

 

 20161118-2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CSPP2016)在苏州大学成功召开。会议以“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现代物理学与当代哲学观念的变革”为本届主题。苏州大学正校级调研员任平教授致欢迎辞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吴彤教授对会议议题和会议论文做了介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教授强调“科学论证”方法,苏州大学哲学系学科带头人周可真教授介绍苏州大学哲学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开幕式由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邢冬梅教授主持。本届会议收到会议论文及摘要50篇,收录到论文集共39篇,其中量子理论的哲学问题方面有22篇,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就物理学哲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主要思想如下:

1. 有关量子信息前沿及其跟相对论关系的哲学问题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量子论最大的进展有两个,一是EPR问题和贝尔不等式验证引发的量子信息的探索,二是量子场论及量子物理标准模型的辉煌成就,本届4个大会特邀报告就是围绕这两个主题的。

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的 报告题目是“量子信息能够超光速吗?”,量子信息的传递是否超光速是一个非常有争论的议题,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等相关理论与实验,报告人基本上认为: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纠缠交换、开放目的的隐形传态等深刻阐明,量子信息的传递是超光速的,且是瞬时传递的。并认为这没有破坏因果律,也不违背狭义相对论对光速的限制及其时空观。报告引起剧烈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的“从守恒律看世界的对称与非对称之争”报告,首先梳理了对称与非对称不同表现,之后着重探讨了守恒定律的含义以及它与对称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最终将对称性问题的讨论引向了哲学高度,从而启发人们从更加广阔的理论背景中去理解自然的本质。最后得出“对称是世界更基本的属性”。报告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强调了对称性的重要性,不仅为量子信息跟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的关系问题的讨论,而且也为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相结合的量子场论的研究方法问题的讨论做了铺垫。

中国科学院高山副研究员的“量子力学的哲学—如何理解和完善量子力学?”为题的报告,首先介绍了量子力学标准表述中的基本假设。而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主要有:几个量子力学核心假设确证问题的研究进展,比如,标准表述中物理态假设的确证问题,包括高山副研究员提交的会议学术论文“波函数的一种粒子本体论解释”(英文)就是这方面的。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量子力学数学形式体系及其与经验联系为中心的量子力学内核。最后强调波函数的意义、测量问题、与相对论的结合问题。有利于大家对量子力学哲学的深刻理解。

会议还特别邀请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成杰副教授,从物理专业角度作了“量子纠缠与非局域性关系研究进展—从量子信息谈起”为题的大会报告。重点介绍了量子纠缠这一最关键的物理资源,对于n体纯态,如果 ,那么 就是纠缠态;几种常用的纯态纠缠态;混态量子纠缠理论的判定、操纵和度量三个基本问题。进一步介绍几种纠缠判据,特别是自己提出的新判据。最后介绍了纠缠和非局域性的关系,得到所有的纠缠纯态都违背Hardy不等式。为后面的哲学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 标准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以及量子力学哲学中观察者和意识问题

复旦大学的张志林教授和唐先一博士在《量子力学的新单子论诠释与退相干理论》的报告中,认为“知觉-能量原理”和“意志-能量原理”这两条原理,不仅可以解决测量问题,而且可望构建一种新型的量子力学诠释—新单子论诠释,一方面可以揭示了退相干理论背后更深层的物理学哲学本质;另一方面使得量子力学有可能被运用于描述与心智有关内容的广袤天地之中。

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的赵国求教授在《论如何消除物理学中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自在实体”的存在与意识无关》的报告中认为,复数时空是实时空在微观世界的拓展,量子力学时空是双4维复时空W(x,k),它是闵可夫斯基时空M4(x)的复数拓展和推广。武汉大学的李宏芳教授在《麦克斯韦妖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报告,通过探讨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麦克斯韦妖的关系,来阐明信息与热力学的关系,信息与存在的关系。

3. 量子力学哲学中的逻辑和概率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的万小龙教授在《狭义函数相对论视野下的量子哲学问题》报告中,在其狭义函数相对论视野下讨论了系列量子力学哲学问题,先简要介绍非经典逻辑问题,再介绍与量子科学哲学直接相关的“整体性、辩证性或不确定性”问题。比如,整体是部分的非(真值)函数,并且它可以等值变换(即还原)为另一个(真值)函数。

山西大学的贺天平教授和乔笑斐博士在《量子自杀实验的哲学探析》报告探讨了,量子自杀实验是在多世界解释假设的基础上导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对于该实验的逻辑合理性和可行性及其质疑和争论,给出了论述和澄清。最后指出过多的形而上学论证,使得多世界解释越来越难以捉摸。华中科技大学的万子谦博士在《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视角下的睡美人悖论》的报告认为,多世界解释为对概率性事件的描述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以明确区分不同的概率类型,报告消除了睡美人悖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戎思淼博士作了《量子思维对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处理新思路的启示》的报告。贵州大学的王婧作了《量子博弈的哲学问题研究》的报告。华南理工大学的李键江的《量子闭环控制系统认识论分析》报告。

4. 量子物理学家们的物理学哲学思想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成素梅教授在《量子物理学家的实在观题纲》报告中认为,就对量子力学的理论成果而言,量子物理学家实在观要比哲学家的实在观,更能体现对量子力学本质的理解。报告基于原始文献来探讨玻尔、玻恩和玻姆的实在观(简称BBB实在观),一方面,为深化体知认识论共识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推动科学哲学研究的视域从关注科学成果扩展到关注科学家的认知技能的获得,提供实例。

重庆大学的张丽教授在《不确定性原理与物理实在》报告中认为,爱因斯坦认为只要我们能够“predict”月亮在那个位置,就可以断定月亮在那里,这是其与玻尔所强调的“measurement”的重大分歧。玻尔无视测量背后的物理实在、否认其存在。在这一点上海森堡则介于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张思宁研究员在《测不准原理本质的哲学探析》报告中认为,结构、规律和系统规律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决定了测不准原理存在的必然性。中共沈阳市委党校的王志佳博士作了《对应原理与薛定谔方程关系之方法论初探》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的乔宇作了《可观测原则与矩阵力学的创立》的报告。

5. 量子场论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苏州大学的李继堂教授在《从量子力学解释到量子场论解释》中认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建立后,其中的哲学问题催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的量子场论势必推动科学哲学的发展,进而引发当代哲学观念的变革。评述《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物理学哲学》的相关部分后,认为量子信息中的非局域性还是跟洛伦兹不变性有关,目前量子场论的解释问题,首先是要研究代数量子场论和传统量子场论这两种解释方法的关系问题。

山西大学的赵丹副教授在《经典力学中核心论题的当代发展及其思考》报告中认为,关注量子力学及量子场论的哲学并不能完全脱离开经典力学中的核心论题。报告就决定论和对称性等经典力学中的核心论题在当代的发展与演变进行审视,思考在量子力学与量子场论中这些论题主要内容的变化及其哲学影响。同时也是对《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物理学哲学》中相关于经典力学部分的述评。东华大学的谭力扬老师在《重整化群、理论的元结构与它的解释力》报告中,基于“重整化群理论的解释力来源”各种观点的考察,认为理论的解释力并不来源于它现有的数学结构,而是来源于使其数学结构得以构造和普遍化的一层更抽象的结构—“元结构”。上海交通大学的吴新忠老师在《量子力学的分析力学结构与相对论时空观》报告中认为,量子力学各种形式都包含分析力学的数学结构,同时包含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双重特性。

6. 空间物理、相对论和宇宙学中的哲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的范岱年教授在《日地空间物理学中的科学革命?--从流体力学范式到等离子体物理学范式》报告中,通过回顾他的好友吴京生教授(1930—)近20年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解释了一些日地空间物理中过去未能解的现象。但是,在日地空间物理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流体力学理论,很多人不关心等离子体物理。因此,他的论文找不到合适的人审查、评估。范教授认为,这可能意味着日地空间物理面临着一次科学革命,即从流体力学理论范式向等离子体理论范式转变的革命。希望中国科学界能抓住这个机遇,在日地空间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的殷业教授在《望远镜最远能观测多远》报告中,指出观测外宇宙是否存在的最佳窗口,这种方法可以最终证明宇宙到底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外宇宙到底存在不存在。四川理工学院的毛逢银教授在《狭义相对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报告中认为,狭义相对论在自身框架内面临“孪生子佯谬”以及“惯性系”的定义存在逻辑循环等问题,之后简述了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冲突。上海电力学院的张贵红博士在《国外物理实验哲学研究进展》的报告,从新实验主义、实验室研究的实践、科学器物史三个维度探索物理实验的本质。上海海事大学的刘永昌老师作了《基于几何逻辑学的整合物理科学初探》的报告,用“几何逻辑图形”试图理清一些物理学科与物理知识互相之间的关系。

7. 超弦理论中的哲学问题

武汉大学的桂起权教授在《为什么说超弦理论有资格称作科学理论?--立足于休厄尔、亨普尔的观点》报告中,根据亨普尔的“安全网”模型,作为科学理论,超弦理论的众多子理论之间相互缠绕而编织成网状结构,它们在总体上得到经验的支撑。根据休厄尔的归纳逻辑,特别是归纳一致性的概括,超弦理论从经验性较强的底层理论逐级提升为越来越普遍的高层统一理论。这种归纳一致性、逻辑简单性和连续概括,本身就体现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

嘉应学院的沈健教授在《弦论的对偶性能为科学哲学带来什么?》中认为,对偶性主要立场是“理论形式或物理系统的描述似乎十分不同,却导致了相同的物理学”。许多传统的哲学主张能以此获得拓展和深化。华中科技大学的王伟长博士在《超弦理论的历史回顾》报告了,超弦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若干关键节点,及其当事人所做的选择对当下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启示。

8. 量子力学和空间概念的诠释学、现象学、以及法国哲学、中国哲学角度的考察和探索

厦门大学的曹志平教授的《量子力学的诠释学本质--论量子力学作为文本诠释学的问题》报告认为,量子力学的诠释学本质:数学形式体系超前于物理解释;量子现象的整体性,使诠释学成为最适合于量子力学的哲学。并且量子力学作为文本诠释学产生系列理论结果。苏州大学的朱耀平教授在《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空间》中报告了,君特·费盖尔(Günter Figal)费盖尔的《不可见性》一书,其基本观点是:“空间作为不可见者,是某物作为可见者或现象呈现出来的前提条件”。

中国社科院的段伟文研究员在《西蒙东的个体化思想与物理个体化》报告了,法国当代哲学家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对个体化(individuation)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西蒙东的个体化与关系密不可分;个体应被视为“关系的存在”而不是“关系中的存在”;西蒙东的个体化运用于物理个体化有助于推进一些根本性的物理问题的讨论。陈永在《量子纠缠与阳明心学》中报告了,在没有测量之前,量子的状态是没有确定的;就好像如果没有看山中之花,山中之花是没有什么颜色的一样。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成素梅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作了精彩的会议总结,对本届会议予以充分肯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教授对苏州大学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及哲学系师生表示感谢,并宣布下一届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承办,本届会议负责人李继堂对来宾致谢。此次会议围绕会议主题,无论就研讨论题的新颖还是讨论的彻底,堪称物理学哲学领域的一次盛会。李继堂,杨静

(来源: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