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动态

“董仲舒与儒家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近日,董仲舒与儒家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召开。该会由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和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共同主办,由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国学院、先贤先烈英模精神研究院承办,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协办。本次会议是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于201510月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学术会议,来自海内外学者60余人参加。

928日上午研讨会隆重开幕。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余治平会长首先致辞,余会长在致辞中申明了此次会议选定在孔子诞辰纪念日的“时间意义”和选定于董仲舒终老之地西安的“空间意义”。接下来,中华孔子学会李存山副会长代表中华孔子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张践主任代表国际儒学联合会致辞,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会议承办方、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刘家全董事长致欢迎辞。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执行院长魏彦红教授简要介绍了召开此次会议的背景并宣读了中国孔子基金会贺信。另外大会也收到了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先生的贺信并在开幕式进行了宣读。

28日上午大会主题演讲阶段,共有6位学者发表学术演讲。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顾问、人民出版社编审金春峰先生首先演讲。他讲到汉朝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读司马迁的《史记》常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升腾起一股英豪之气,而汉代的那种奋发精神正符合我们当前时代的精神,因此研究汉代思想十分重要。一个民族没有思想的指导是不可能崛起的,董仲舒这样的大思想家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产物。董仲舒与汉武帝一文一武,共同创造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接着金先生围绕其文章《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三统”史观》进行阐述,金先生运用考古材料,将思想史研究与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开创性地提出后世“三统说”之尚黑、尚白、尚赤,是根据陶器而作的系统化建构。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存山先生演讲的题目是《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的思想,开创了秦以后“独尊儒术”和汉唐经学的新格局,而且对宋代的“新儒学”也有重要的影响。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和文化史上占有堪与孔子和朱熹比肩的重要地位。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关于董仲舒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他主要探讨了董仲舒是否讲过“三纲五常”,以及如何看待“三纲五常”两个问题。刘教授认为,“三纲五常”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孕育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了“三纲”思想,但尚没有明确把“三纲”与“五常”结合并称,而往往把“三纲”与“六纪”(或五纪)并称,叫“三纲六纪”或“三纲五纪”。将“三纲五常”连称,最早见于汉马融所说。对于如何看待“三纲”的问题,刘教授认为“三纲”并不等同于专制。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民心即天心: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与人文蕴涵》,他首先从天论与天命、天心入手,进而证明“民心即天心”,“民心”在“人道”的具体呈现是仁义,接着从“民心即天心”高度论证制约最高权力如何可能,董仲舒政治哲学如何由此获得非常厚重的形而上根基,最后阐释董仲舒在政治哲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何为政治之善。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顾问、日本北九州大学邓红教授以《论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式历史哲学》为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作为历史学的春秋公羊学,经过董仲舒之手,已经从历史的范围脱离,朝着政治、法制、民族政策等的方向倾斜而去,最终使得他的春秋公羊学获得了新的哲学内容。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哲学有着天道化、阴阳五行化、实用化、大一统化等丰富内涵。

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秦汉之际的文化选择与董仲舒的历史贡献》,这是其专著《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中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张教授从政治学的角度首先分析了秦王朝“以法为教”的致命缺失。他指出政治权力必须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没有文化基础,权力就是暴政。秦王朝只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权力,没有给权力寻找到一个合法性的外衣。接着,张教授又分析了汉初黄老“不言之教”的利弊得失。汉初统治者选择了黄老之术,但黄老政治的本质仍是法家政治,在建立合法性上仍有极大不足。黄老要求统治者行“不言之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老百姓,可是“不言之教”无法深入百姓头脑。所以为权力寻找合法性、建立政权权威的重任便落到了董仲舒身上。

以上进行主题演讲的6位学者都是学养深厚的董学及儒学研究大家,他们的发言高屋建瓴、角度新颖,参会的学者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28日下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举行了第六届“尊师节”暨祭孔仪式,特邀与会嘉宾12人参加。其余人员分两个小组进行讨论。

董子学院魏彦红教授、白立强博士和石柱君副教授参加了第一小组的讨论。魏彦红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董子思想对其故里元明清书院的影响》,她以元明清时代衡水书院的代表作为切入口来谈董子思想对后世家乡书院的影响,指出这些书院都是受董子思想影响、为纪念董子而修建,其学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明显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白立强博士演讲的题目为《“学”“习”之“说”的道体意蕴及其当代价值》,他认为“学而时习”之“说”内含着深刻的道体意蕴:一方面,“学”“习”分别意味着悟道、行道;另一方面,行道之中自然生成超然物外的“悦感”体验。“学”“习”“悦”三者之间前后相继的逻辑关系蕴含着宇宙法则之基于物质世界而又超脱于此的道法律令。此中内含的立身行道、至诚感通、诚者自成、自得其乐的道体法则对于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石柱君副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她从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对衡水湖旅游业发展的启示、对建设北方生态宜居滨湖园林城市的启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卫立冬教授提交的文章《倾力打造多个平台,全方位推进董学事业》由魏彦红教授代为宣读。该文章全面介绍了衡水学院对董学研究的开展及对董子文化的传播的情况,分别从“一个专栏、三个会议、一套丛书、两个学会、一个董子讲坛、一个董子学院、一个董子研究院、一个孔子学堂、一个国学教育示范基地、一座董子像”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推介。

曹迎春教授和王文书博士参加了第二小组的讨论。曹迎春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董仲舒官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她认为董仲舒构建起了一个“道—德—法”的官德有机系统,基础是形而上的“为官之道”,主体是修身爱民的“为官之德”,保障是任贤考绩的“治官之法”,这对当前的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王文书博士演讲的题目为《周辅成和<论董仲舒思想>》。周辅成的专著《论董仲舒思想》在董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盘点建国后董仲舒研究成果,该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绕开的。这本著作是特殊年代里的特殊著作,是董学研究的里程碑,深深地镌刻着时代的烙印。王博士以小见大,从一本董学研究著作入手使人了解到五十年代董仲舒研究的时代风貌。

衡水学院董子学院的6位学者提交的论文选题新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升,发言获得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这表明董子学院的董学研究队伍已经初步成型,逐渐走向成熟。

28日晚上召开了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理事会。        

929日上午6位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

陕西省孔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副会长,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刘家全董事长在发言中主要介绍了他的两本著作《中国精神论纲》和《中国文化论章》中关于“三纲五常”的分析。刘先生指出“三纲五常”问题与中国近百年来的命运关系十分密切,百年前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就始于对“三纲五常”的批判。而西方虽然也有豪门与平民之分殊,却没有对类似“三纲”的“等级理论”的大肆批判,究其原因乃是中西方文化对人的认识的差异。中国的“三纲”说不平等论,是指的具体人、角色人,西方的自由平等说,是指的抽象人、类人格的平等。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会长、上海社科院余治平研究员演讲的题目为《董仲舒的<春秋>“十指”述要》。余治平先生通过对《春秋繁露•俞序》的解读,认为孔子作《春秋》的根本目的与实质意图就是要通过对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历史事件的分析、议论和评判,为后来的圣王明君提供一套治民理国、维持伦常秩序、整合世道人心的基本法则,而这套基本法则的核心内容,被董仲舒概括为“六科”与“十指”。董仲舒的《春秋》“十指”即安百姓、审得失、正事本、明尊卑、着是非、序百官、立教化、达仁恩、次阴阳、顺天意。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李祥俊教授演讲的题目为《从<盐铁论>看后汉武帝的价值观冲突》,李教授认为《盐铁论》一书从辩论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的废立问题入手,附带讨论了汉帝国与匈奴、西南夷等的关系问题,就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价值主体、价值秩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体现出秦汉以降家庭本位的君主专制主义下官僚阶层和民间豪强势力的不同价值诉求,前者沿袭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侧重普遍性的价值诉求,后者反映了秦汉新型社会形态稳定后传统家庭、宗族社会以变化了的新形态复归后的侧重特殊性的价值诉求,两者之间的价值观冲突正是后汉武帝时代社会政治格局变动的真切反映,而汉昭帝和权臣霍光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霸王道杂之”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合理选择。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刘国民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论孔孟之仁义价值的内在性》,刘教授指出儒家之仁义价值的内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仁义价值是从自然本性中升华而来;第二,仁义价值是从现实世界中发展而来。仁义之内在性表明,仁义不是绝对的普遍原理,而是相对性、特殊性、语境性。仁义之内在性有重要意义:一是个体在继承传统的仁义中不断刻入创新的内容,而保持仁义的鲜活生命;二是重视个体的道德品性和人格的培养。

德州学院常务副校长季桂起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论<楚庄王第一><春秋繁露>中的地位及作用》,他认为在这一篇章中,董仲舒从解读《春秋》的有关记史方式、规则与策略入手,阐述了“《春秋》大义”的内涵,发掘了隐含在《春秋》记载中的儒家的历史价值观和政治哲学思想,为整个《春秋繁露》确定了基本的思想脉络,可以视为该书的一个总纲。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国学院副院长王即之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董仲舒是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家》,他认为无论是从理论体系还是致用功夫考量,董仲舒都远远超越了他之前的孟子、荀子,也是他之后张子、程子、朱子和更多的其他儒家学者所远远不能企及的。

在自由发言阶段,26国学网的黄锋先生介绍了26国学网的活动情况,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胡义成研究员、三亚学院王宏海教授、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任宝菊教授等对主题演讲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期间,李存山先生对“三纲”进行了解读和评价,金春峰先生对汉代经学的重要意义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下午与会人员参观关中书院和位于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的下马陵(董仲舒墓)。“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下马陵(董仲舒墓),相传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

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曹迎春教授参观后写诗一首《拜西安董子墓》:

董生挥袂辞广川,扬鞭千里入长安。

宦海浮沉几十载,青史褒贬两千年。

骄王何足论正谊,强君岂宜谈伸天。

枯冢东望桑梓地,梦魂可曾归故园。

文传学院刘贵生副教授和诗一首:

汉武雄才广求贤,仲舒通经方卓然。

三对廷问有大计,两相骄王不平凡。

宦海浮沉由天定,青史褒贬任人言。

埋骨何必桑梓地,此心安处即家园。

两首诗作,表达了故里学者对董子的深厚情感。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