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批评

【刘益东】代表作、学术招牌与前沿学者:精简人才“帽子”的利器

 

2018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破“五唯”工作,强调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唯帽子”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国发〔201825号《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要求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但是破解人才“帽子”难题绝非易事,人才“帽子”仍然继续作为大学和省市地方在重金引才时的重要依据。本文认为,只有改革评价标准和方法才能标本兼治。人才评价应满足三点要求:认定准确、结构合理、及时有效。应依据突破性成果和学术招牌甄选前沿学者作为拔尖人才,以精简人才“帽子”。

依据代表作足以甄选拔尖人才

真正做到人才与荣衔名副其实,需要在观念、方法和标识三个方面加以改变。新观念是对不同等级人才的评价,不仅标准不同,而且评价的内容也不同。人才可简要分为“较好”和“拔尖”(优秀与杰出)两级,拔尖人才是学术带头人。较好人才可用学历、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等级、基金数量等级、头衔等综合因素来评价,拔尖人才用代表作足以衡量。人们习惯用综合因素来评价人才,以为这样才考虑全面,结果在人才标准上把“较好”误认为是“拔尖”。实际上,学术的特点是越高端的人才,越是用代表作来衡量其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等权威大奖都是奖励一项具体的科技成就。也就是说,甄选拔尖人才依据的不是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头衔的综合,而是代表作水平。较好人才则因没有突出成就而只能依靠成果和头衔的累加综合来体现其价值。在学术、技术、艺术、设计和竞技体育等竞争领域均如此。明确此事可更好地理解用代表作足以甄别拔尖人才,简化了甄别拔尖人才的标准和方法,使之简单易行、客观公正。

笔者提出甄选拔尖人才的方法是“互联网+代表作”,包括四点:拔尖人才的代表作是突破性成果;网上规范展示突破性成果及其突破点四要素: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的(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的)、突破的结论、突破所开辟的新领域及其意义;通过查新和同行挑颠覆性错误进行把关确认;用原创概念、原创问题或一句话作为标志点来凸显其突破性成果的核心贡献。拔尖人才的标识就是其标志性代表作和标志点,也称为学术招牌、学者LOGO。将突破点录入“主题—前沿”数据库,作为前沿成果以及他人做文献回顾和研究的起点,既方便同行、用户和知识“发烧友”等的查询,又避免遭到忽视,可确立突破者的前沿地位,也显示了程序公信力。此法同样适用于发掘原创人才。

学术招牌:拔尖人才的显著特征

学术招牌、人才招牌的主要来源有三:原创突破、系统精深、奇艺绝学。原创突破者如爱因斯坦—相对论、高锟—光纤通信、库恩—范式;系统精深者如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奇艺绝学者如李学勤—古文字通才。大师具备学术招牌,凡具有原创突破、系统精深、奇艺绝学者也都可以具备学术招牌,学术招牌可大可小,独树一帜即可。

人才“帽子”只是一个标签,学术招牌则显示有用信息从而具有三项优势:直接凸显学者的核心贡献与前沿地位;对同行及其他学者和用户有帮助,可作为研究的起点、参照系并进行供需对接;接受学界及社会的检验、监督和比较,可以去伪存真,塑造学者个人品牌。以代表作和学术招牌论英雄可以消减学术泡沫,减少“只见一流学科、不见一流学者”“只见知名学者、不见知名成果”等怪现象。拥有学术招牌是拔尖人才的一大特征,打造自己的学术招牌是专家学者在知识爆炸时代的明智之举:实行一尖多能的“针尖战略”,在细分领域做到世界上最好或最好之一,在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学术招牌和突破性成果与人才称号关联,既有助于精简人才“帽子”,也能引导青年学者深入钻研,成为细分领域的顶尖高手。

前沿突破是人才甄选的关键

从国际范围看,人文社科日益受到重视,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拨出30亿美元预算的3%5%开展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研究(ELSI)。此后,大型科技项目往往都会用一定比例的经费开展ELSI。这是因为“科技创新、风控先行”,只有控制和治理科技风险,只有科技与人文社科协同创新,科技才能造福社会。因此人才计划的学科布局和结构应该更加均衡、合理。

时效性是人才甄选的关键。由于个体差异和学科差异很大,对年龄不应“一刀切”。拔尖人才的标准是因做出前沿突破而在当下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可称之为“前沿学者”。用上述“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可认定前沿突破:前沿突破是指突破当下的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式/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等。前沿学者的任期为五年,只要继续突破或者保持在前沿未被其他学者突破,即可连选连任,与年龄无关。

综上所述,依据代表作与学术招牌,可认定前沿学者,其特征鲜明,凸显核心贡献和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地位。人才称号与标志性成果和学术招牌配套关联,便于接受学界及社会的监督,可切实精简人才“帽子”,破除“五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