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云卿】论普罗提诺的“宇宙”观念

普罗提诺作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后继者,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问题:如何在本质与现象、可见与不可见的宇宙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不解决这一问题,普罗提诺的“太一”就只能是逻辑上的死结。鉴此,“宇宙”的观念变得至关重要。另外,尽管他追随柏拉图,但并不捍卫极端的二元倾向;同时,他的论证也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始于具体存在或“第一实体”。这些情况使他的宇宙观念显得很复杂。具体而言,它至少有三层含义:实在的宇宙,普罗提诺构想的宇宙,以及自我解构中的宇宙。这三种“宇宙”判然有别又紧密相连,后者将改变前两者的形态与意义。伴随着“流溢”,普罗提诺的宇宙“机制”使得其宇宙的建构与解构获得可能;而作为象征或作为实在的《九章集》,也将面对同样的挑战。

一、可见的宇宙与不可见的宇宙

一般来说,星辰、大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生物与非生物构成了可见的宇宙。与之相对,普罗提诺所说的不可见或部分不可见的宇宙有着迥然相异的构成:一或太一(The One),理智原理(The Intellectual-Principle),亦可称为神圣心灵(Divine Mind),灵魂(The Soul),理性原理(The Reason Principle),身体(Body)与质料(Matter)。依据理智与情感的不同标准,从太一到质料展示出价值与程度上的递减或递增。本质与现象的二元世界不仅困扰着恩培多克勒、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困扰着普罗提诺。为了避开这个困境,普罗提诺将灵魂变成接口,从而避开了存在于柏拉图那里的断裂,以及存在于亚里士多德那里的论证困境:“灵魂乃宇宙的理性原理,置身理智存在的末位——自身根本的特性乃理智世界的一种存在——却是整个感性世界的首要原理。”(Plotinusp.340;下引仅标页码)理性原理和灵魂——后者被分为世界灵魂与个体灵魂——它们分别与自然、物体和身体相连,同时也将可见的宇宙与不可见的宇宙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置身其中的宇宙无非是普罗提诺的宇宙的环节而已。

如此构建的宇宙等级森严,功能明确,每一种存在或非存在(相对于灵魂以上的存在,质料可称非存在)均拥有特定的坚实和空无,例如普罗提诺所说的那种预示吉凶的鸟儿,它们偶尔被用来预示未来,但在我们的眼中它们无足轻重。普罗提诺借此颠覆了我们对“可见的”预想和定义:可见与否要视观察者而定,但与观察的主观性或相对性无关,而与观察者的能力有关。问题在于,是我们在看,还是太一在看?“我们”是谁?因为依据普罗提诺,“我们”是各不相同的,从太一到质料,人无不基于自身而实施参与。也就是说,普罗提诺与随便哪一个动物性的个人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参与的层面因此也大相径庭。此外,在谈及始基(Base)与观念(Idea)时,普罗提诺提到可见与不可见宇宙的差异:

它们都有开端,在此意义上,两者都是被产生的,但是,开端并不在时间之中,仅就此意义而言,它们又不是被产生的:它们拥有次生的存在,但源自永恒的源泉;它们不像可见的宇宙那样处在运行之中,而是立于超自然的特性之上。它们永远拥有其存在。(p.107)

普罗提诺表述的方式充满了悖论的味道:对不可见元素的规定袭用了可见元素的序列;反过来,不可见的世界规定了可见的世界。即便如此,普罗提诺对理智宇宙的强调,使得两个宇宙的融合依然困难重重:正如将灵魂予以区分依然无助于灵魂的完整性和灵魂与身体的关系一样,可见与不可见的宇宙始终无法融为一体,况且,缺少具有说服力的动因以说明两个宇宙的一体。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流溢”变得至关重要。

二、“流溢”(emanation)作为象征

如果没有流溢,普罗提诺积木般的宇宙将是静止和了无生机的。而一旦拥有流溢,他的宇宙就会改变形态。流溢是运动的象征,并且是连续的。而作为隐喻,它的特点正是普罗提诺所需要的:连绵不绝的地形学特征,由高到低的走势,最初的汹涌激荡及最后的软弱无力。但流溢的困难同样显而易见:流溢无从规范或非理性的特征,回流的不可能性,流溢的速度,以及流溢本身是否会耗尽源泉,灵魂进入身体是否会被身体污染,等等。除了后面将要谈到的写实与隐喻的双重品质外,流溢作为隐喻拥有多重含义。

普罗提诺借助流溢将太一与质料连为一体:太一流溢出理智原理,理智原理流溢出灵魂,灵魂流溢出理性原理,理性原理流溢出质料——这个序列具有本体论和伦理学的双重特性,并堪称从光明到黑暗的历程。此外,流溢隐喻着“创世”的线路,但普罗提诺回避了意志问题或无意识问题:“在本真智识(Authentic Intelligence)中设想任何无意识都是荒谬的;识知原理必定与识知的识知(knows of the knowing)合为一体。”(p.133)不过序列的最后阶段是可疑的,因为和太一一样,质料是难以规定的,是空的有。这样的话,以同样的理智标准将太一以降直至灵魂的存在,与作为非存在的质料相连是不可能的。同样,不相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质料乃是序列的结论,就像干涸的河床或光柱尽头的阴影。普罗提诺对此所作的辩护充满了辩证的意味:“何处官能不藉接触就无以致知,何处恶之经验就会带来更为明晰的善之知觉。”(p.365)普罗提诺以近乎同样的方式处理灵魂与身体何以通过流溢而得以相连的问题。为了规避身体的影响,他颠覆了通常的预想:

此处的物对那更高者的参与,并非意味着灵魂超出自身进入有形之物,而是有形之物靠近灵魂,成为其中的参与者;为古人所确证的“来”只能是身体靠近那更高者,藉此它分有了生命与灵魂;这与方位上的进入无关,不过是交互的某种形式;至于“降入”及“化身”等等通行表达,则决不能理解为灵魂变为身体的附庸,反而是灵魂将自身播撒于它。(p.531)

另外,太一因为圆满而流溢,不会穷尽,亦不会枯竭。在借用可见世界的隐喻的同时,普罗提诺赋予它以不可见世界的解释。在面对回流、尤其面对朝向太一的飞翔时,这一点变得更为明显。这不仅仅缘于从出者对于源泉的爱与眷恋,还因为成分的差异。以灵魂为例,“每一个灵魂都有某种隶属身体的较低的东西,也有隶属理智的较高的东西。”(p.364)因此,回流和飞翔是必然的。这是一个拥有和放弃的过程。如果拥有的只是理智,那就意味着与太一融为一体。“反重力的回流和没有速度的飞翔”是让人费解的。不过有一点显而易见,它们与可见宇宙的时空无关;反过来,流溢的正常线路同样与时空无关。流溢成为象征。

对流溢而言,至少有三种含义是不可或缺的:可见世界的流溢,不可见世界的流溢,象征的流溢。后者象征着普罗提诺之宇宙的机制。如果只有可见的世界,流溢将是如实的刻画;如果流溢用于刻画不可见世界,流溢既是隐喻又是刻画,因为隐喻意味着我们的角度,刻画则超乎其上。当然,是否是刻画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但考虑到普罗提诺的意图,加上可见的宇宙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宇宙,也是我们意欲超越的跳板,如此设想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流溢意味着他者的可能,以及创建关系的可能,从而使流溢成为象征。

三、普罗提诺之宇宙的“机制”

普罗提诺之奇特的宇宙机制缘于其固有的复杂与悖论,一种无从克服的二元倾向贯穿始终。举凡一与多、真实与影像、静止与流动、无形与有形、可见与不可见、轻与重、快与慢、沉思与行动、强迫与劝导、沉默与言说、必然与神恩……几乎无一不涉。如果仅限于泛泛之论,他的宇宙机制就将失去用武之地,而在宽泛意义上,普罗提诺的宇宙是不可通融的:

在那个理智的宇宙中,其部分乃是整体的一,能被拣选的任一存在都是理智的本质和对生命的参与:它是同一和区分,运动和静止,运动的对象和静止的对象,本质与属性(Quality)。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纯粹的本质,因为每一个真正的存在必定属于现实,而不仅仅属于潜能,因此,属性决不与本质相分离。(p.440)

正因为如此,其宇宙机制的运作有赖于他者。就普罗提诺而言,也可以说与自身建立一种关系。宇宙机制的复杂性一如宇宙本身。差异与悖谬堪称最重要的机制:差异机制意味着一种切近,悖谬则意味着相当,更多地取自我们的视角。

1.差异机制 一不是多,又必须是多,于是,一如何变为多成为重中之重。在论及灵魂时,普罗提诺以近乎黑格尔的方式对差异作了逻辑上的说明:

我们可以把灵魂设想为两束光线,较不纯粹的一束对应于具体的灵魂,更为纯粹的那束表现其理智的层面。假若这个理智光束等同于成为其对象的另一束光线,那么,我们就不再能作出区分;两束光线被确认为同一束光线:我们确实知道有两束,但当我们观看时,它们变成了一束。这给予我们一种关系,它存于理智主体(intellective subject)和理智(intellection)的客体之间:我们在思想中将其合二变为一,可另一方面,一已然是二。藉理智之契机使自身进入二元,或更准确地说,因理智而成其为二,同时,因其自身乃为自身的理智对象而留存为一。(p.415)

如果没有“流溢”,差异就会原地踏步;正是借助流溢,差异机制才得以运作,而流溢本身及其呈现堪称差异机制的结论。流溢的正常线路也就是从太一到质料;它既是差异的正常线路,又是最单纯的差异线路。嗣后差异渐次复杂。首先,从太一到理智原理只有逻辑的意义:一必然是二,同时又是一。无从规定开始进至规定。尽管差异已经开始,但仍然置身最纯粹的理智世界。其次,流溢一旦推进到灵魂,差异就开始具备理智世界与非理智世界的双重特征。灵魂被分为本体灵魂或全灵(AllSoul),世界灵魂或宇宙灵魂,最后是个体灵魂,后者亦可称为“部分灵魂(Partial soul)”。本体灵魂不与身体及物质世界相接触;宇宙灵魂与个体灵魂刚好相反,前者是宇宙万物,后者则是人本身,并且,无论人还是世界无不千差万别,人亦可被分为人之原型的绝对的人(Man Absolute),与可称作其影象的具体的人(a particular man)。不过,对差异的推进不断地被朝向同一的回归打断:“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人或任何的绝对,甚或整体意义上的宇宙可以被多样性吸收;正好相反,多样性为绝对所吸收,或毋宁说献身于它。”(p.536)再次,正如灵魂置身可见与不可见宇宙的边缘一样,时空、形状、距离乃至接触,最后是知觉,它们无不置身灵魂与质料的边缘。另外,普罗提诺将理智原理等同于神圣心灵(Divine Mind),从而使其人格化;与此同时,普罗提诺坚称一种理智行为类似某种艺术的概念操作。差异不止如此。太一与质料乃是不可规定的两极,依据行动、影象和言说等等不同的标准,规定不仅因差异而可能,差异同样因规定而可能。比如,理智原理可被视为太一的行动、影象和言说,灵魂乃是理智原理的行动、影象和言说,如此类推,反之亦然。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灵魂是太一的“质料”。还有,差异是同一的差异或总体中的差异,差异机制实现了普罗提诺的部分意图。首先是对可见宇宙的含混姿态:一方面在批评诺斯替学派时,普罗提诺借助房子的隐喻将自己与这个学派作了区分,他假称有两个人都住在宏伟的房子里,其中的一个声称他不喜欢房子的规划和建筑,即便如此还是赖着不走,另一个则没有任何抱怨,还称赞建筑的杰出,然后愉快地等待着离开的日子。另一方面,在表达与太一合一的狂喜的同时,普罗提诺暗示了灵魂堕入身体的非理性和他自己的困惑。其次,差异机制的细节化和局部化使得普罗提诺在知觉与美学问题上卓有创见,但价值上的不妥协姿态使他的努力打了折扣,并且困难重重,后者与他的悖谬机制紧密相连。

2.悖谬机制 所有的悖谬机制都源自将可见宇宙与不可见宇宙相结合的努力,或者源自一种摹写,将不可见的宇宙摹写为可见的宇宙,同时留存为不可见的宇宙。对于两个宇宙正相反对的机制,普罗提诺无疑了然于心:

一方面有某种不确定的存在,趋向于各种变化,在地点上实施区分,与其说是存在不如说是变化。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可区分,不会变化,既不生成也不寂灭,不羁于任何区域、地点或支撑,源自乌有,去向空无,几近拘乎自身。(p.533)

悖谬的可能性乃是基于我们的视角,因为在可见的意义上,不可见是不可呈现的;如若呈现,必将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我们只能从我们的视角领悟意义,即便我们知道会有不同的意义,我们仍然会这么做。正是在这种的意义上,悖谬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同样,在我们的视野以外,普罗提诺之毫无悖论、通体透明的宇宙也是必然的。结合两个宇宙的方式纷繁多样,也涉及各种元素,其中最突出的呈现具有提示性的作用。

(1)没有原型的影像。对普罗提诺来说,真实是不可见的。如果涉及到原型与影像的关系,与之相连的困难变成了如何模拟不可见之物。普罗提诺直截了当地道出心声:“形状乃是源自非形状的印痕,正是非形状产生了形状,而不是相反”。(p.587)因为正如“一是一切,而无一是一”,一或灵魂决不在时空中现身。不仅如此,在谈及质料时,普罗提诺完成了鲍德里亚式的反转:

这里的质料(只能作为无规定性的影像)将更少无规定性?

刚好相反,作为远离真正存在的影像-(Image-thing)将更多无规定性。无规定性在更其规整的对象中更其巨大;善愈浅,恶则愈深。理智空间拥有更为真正的存在,那里的非决定性只能被称为无规定性的影像:这个更低的梯面有着更少的存在,有对本真的拒绝,对影像-(Image-Kind)的采用,非规定性乃为其更本真的非规定。(p.116)

(2)没有速度的飞翔。所有摆脱的努力都是朝向太一的飞翔。飞翔不历时间,也不在空间之中,因而飞翔随时并无时发生;没有速度等同于无限的速度,或者相反。速度与激情和快乐相连,与之相对,没有速度的飞翔所带来的是孤寂或完全的丰盈:“这是诸神和神明般的生活,是蒙福之人的生活,它救我们于禁锢于此的异在,不以尘世之物为乐,从孤寂到孤寂。”(p.625)

(3)没有看者与所看的观看。在看与被看者之间,普罗提诺仍然拒绝承认有某种真正介质的存在,因为在他看来,在我们的宇宙中,我们的视觉就是光本身。或者说,与光合为一体。至于理智的宇宙,那里的“看”本身乃是理智原理的功能,视觉不是通过介质而是通过自身,因为看所指向的并不是外在的对象,因此,可以说光看到光,物看到自身。一般而言的看,也就是借重知觉和感觉的看,只能算是失明,是看而不见;反过来,真理之光不再可见,或看不到可见物。问题在于,一旦失去了感性世界的滞重,“自视(self-vision)”看到的是光辉还是空洞是无法确定的。

普罗提诺认为,正是我们心智的孱弱产生了疑惑,而我们的身体模糊了真理,可在理智世界中,一切都是清晰明了的。事实上,他很清楚自己无所不在的悖论表述;在批评关涉视觉的相似理论时,他拒斥了它的悖论表述,从而构成了双重悖论:如果他成功地将可见宇宙与不可见宇宙连为一体,那么悖论将被消除;否则,他对悖论的拒斥将成为对自身的拒斥:

在同一个论题下,它呈现心灵和非心灵,它使事物类同又不类同,它混淆相似与不相似:包容这些互不相容的元素,它根本不配成为假设。它假定同时又拒斥,它把整全说成部分,说某物清晰又不清晰,空无又不空无,完全又不完全:因此这样的假设应被拒斥,取消自身论题的论文同样也没有推论。(p.337)

四、宇宙的语言与语言的宇宙

如何呈现普罗提诺的宇宙,与宇宙本身同等的重要。理智原理尤其太一是无法靠近的,首先无法识知,其次无法陈述,因为作为先验存在,太一超越所有的识知和对识知的需要。识知意味着企图定义,而太一是不可定义的,不仅如此:

太一确实超乎所有的陈述:任何肯定都是对某一事物的肯定,而“全部-超越(all-transcending)栖息于即使最尊贵的神圣心灵之上”——这是唯一真正的描述,因为它没有使其成为物中之物(a thing among things),也没有在无名称可以确认的地方去命名。(p.395)

任何正面的靠近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不能说其是,也许可以说其不是:

规定其实只能是“不可规定”;不是某物就不是某种限定之物。我们焦虑地寻求真正的表达,我们言说不可言说,我们去命名,只是为了尽其所能为我所用。这一名称所含无他,无非对多样性的拒斥……如果我们被导向对太一,对名称与事物的肯定思考,那意味着沉默拥有更多的真实。(p.408)

沉默不是呈现而是启示。宇宙的语言既对应于宇宙本身,又对应于宇宙的机制。对于前者,语言实施陈述、指称、定义和论证,然后渐趋失语,直至沉默;对于后者,宇宙的语言变成语言的宇宙,因为那样的话,说语言准确无误也是不准确的,语言不再是隐喻或者象征,语言成为存在。不是“癫狂”的普罗提诺写下了《九章集》,它的作者是太一或太一的不可呈现。有鉴于此,它因其大而渺小,因其存在而不存在,或者相反。

【参考文献】

Plotinus,1957,The Enneads,translated By Stephen Mackenna,Faber and Faber Limited.

(原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