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宗教学

【姚潇鸫】试述魏晋隋唐时期的“那罗延”信仰

河南安阳市西南30公里的宝山上分布着大小二百多个佛教窟龛, 大住圣窟 (开凿于隋开皇九年) 是其中较大的两个窟龛之一, 窟门外两侧的石壁上分别凿一拱形浅龛, 龛内各浮雕一个精美而高大的护法神王立像。东侧神王像的左上方以隶书题铭那罗延神王” (图一)  (1) 李玉珉对神王像的起源、特征等都有深入的研究。(2) 殷弘承在《克孜尔石窟壁画护法神形象中多头、多臂现象初探》一文中曾指出:“在克孜尔石窟第178窟前室右侧壁的一铺说法图中, 佛头顶上部依右至左, 后顺延至下方, 依次排列三目帝释天、天神、礼拜者 (2) 、那罗延天。 (3) (图二) 又陈清香在《云冈石窟多臂护法神探源———从第8窟摩酰首罗天与鸠摩罗天谈起》一文中指出, 云冈石窟第8窟后室南壁拱门右壁上雕一五头六臂护法神像, 该神像也是那罗延天 (图三)  (4) 以上两篇文章都对那罗延天的形象进行了探讨。梅晓云、罗艺峰合著的《少林寺那罗延神的失落: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植入和变迁》一文(5) 还原了少林寺的伽蓝护法神由那罗延神王转变为紧那罗神王的那段历史, 并对佛经中记载的那罗延神王的特点进行了归纳。马小鹤的《明教中的那罗延佛———福建霞浦民间宗教文书研究》一文(6) 则对福建霞浦发现的摩尼教文书中记载的那罗延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上这些研究向我们揭示了魏晋隋唐时期存在着那罗延信仰。但是, 关于该时期那罗延信仰的内容与形式, 尚未有学者做过系统的研究, 笔者拟就自己读书所得略作论说, 祈方家指正。

一那罗延释义———由原人之子到佛教护法神

考那罗衍拿之称, 古有三处:最初见于《梨俱韦陀》 (RV.10, 9) ;自我即此那罗衍拿, 是即此补鲁洒’, 为创造之始生者, 而非谓抽象之原始———原则。于此竟可谓为原人———那罗, 或补鲁洒———之子’, 即所谓行于原始之水上者也。 (7) 那罗延, 梵名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GetImg?filename=images/HDSD201702011_27100.jpg&uid=WEEvREdxOWJmbC9oM1NjYkZCbDZZZ3FmYmtsakF1c1ZGT1dDeUozNEk2Nmo=$R1yZ0H6jyaa0en3RxVUd8df-oHi7XMMDo7mtKT6mSmEvTuk11l2gFA!!, 在早期印度神话体系中是原人 (宇宙的根源) ———那罗———之子。 (3) 《摩诃那罗衍那奥义书》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GetImg?filename=images/HDSD201702011_27200.jpg&uid=WEEvREdxOWJmbC9oM1NjYkZCbDZZZ3FmYmtsakF1c1ZGT1dDeUozNEk2Nmo=$R1yZ0H6jyaa0en3RxVUd8df-oHi7XMMDo7mtKT6mSmEvTuk11l2gFA!!则将那罗延与原人等同起来, 吉藏的《中观论疏》中就提到:“那罗延此云生本, 以其是众生之本故也。 (4) 《慧琳音义》中也有那罗此云为人, 延那此云生本, 谓人生本即是大梵王也, 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的记载。 (5) 在后来的文献中, 那罗延作为一些大神的别名出现, 主要指毗湿奴。特别是毗湿奴派的经典, 如《那罗衍那奥义书》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GetImg?filename=images/HDSD201702011_27300.jpg&uid=WEEvREdxOWJmbC9oM1NjYkZCbDZZZ3FmYmtsakF1c1ZGT1dDeUozNEk2Nmo=$R1yZ0H6jyaa0en3RxVUd8df-oHi7XMMDo7mtKT6mSmEvTuk11l2gFA!!, 就将那罗延与毗湿奴 (Visnu) ———黑天完全等同起来, 亦即《慧琳音义》所谓那罗延, 一名毗纽天 (6) 而佛教兴起以后, 原为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的毗湿奴即那罗延, 也被收编为佛教的护法神, 成为欲界中天”, 并被认为此天多力。作为护法神的那罗延天 () , 在佛经中经常出现, 东吴时支谦所译的《菩萨本缘经》 (本文中使用的佛教文献等, 除非特别指出, 一般都载《大正藏》, 不赘) 是笔者所见最早一部提及那罗延天的汉译佛经, 而魏晋时期也曾流行过一部名为《那罗延天王经》的佛经。 (7) 且据梅晓云等统计,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翻译的许多佛经中都能找到那罗延天, 译经的地点则遍布大江南北。这些经典的传播, 把那罗延神信仰深深地植入中国佛教文化里。 (8)

图一灵泉寺大住圣窟门东侧的那罗延神王 (拍摄于2013年)

图一灵泉寺大住圣窟门东侧的那罗延神王 (拍摄于2013)   下载原图

图二克孜尔第178 窟前室中的那罗延天 (1)

图二克孜尔第178 窟前室中的那罗延天 (1)   下载原图

图三云冈第8 窟中的那罗延天 (2)

图三云冈第8 窟中的那罗延天 (2)   下载原图

除音译外, 在汉译佛经中那罗延还被意译为金刚力士钩锁力士。如《慧琳音义》:“那罗延, 或云金刚力士也, 或云坚固力士 (9) ;又《玄应音义》:“那罗延, 晋言钩锁力士 (10) 钩锁表达的也是金刚坚固之意 (详见后文) , 钩锁力士仅见于竺法护译的《等集众德三昧经》、《宝女所问经》以及聂承远译的《佛说超日明三昧经》。两人都是西晋时人, 正合玄应所谓晋言。因此, 钩锁力士当是金刚力士的一种异译, 流传的时间和范围也极有限。金刚力士, “天名……执金刚杵护持佛法之天神也 (11) , 是佛经中经常出现的护法神。

在佛经中, 那罗延还被用于佛或菩萨的名号。据北魏时来华的菩提流支译的《佛说佛名经》, 其中以那罗延来命名的佛号就有名合聚那罗延王佛、那罗延自在藏弥留胜佛、金刚那罗延鸡兜佛23种。又如西晋竺法护译的《等集众德三昧经》和后秦鸠摩罗什译的《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是同一部佛经的不同译本, 主要内容就是以那罗延菩萨与世尊等问答的形式来具体阐述菩萨的修行方式。法护以钩锁菩萨来翻, 鸠摩罗什则用那罗延菩萨来译。又如唐智严译《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下引《那罗延品经》, 也是以那罗延菩萨与文殊菩萨问答的形式来阐明修行菩萨 () () 四种住地, () () 四种行 (1) 其他如西晋竺法护译的《大宝积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唐金刚智译的《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中都有钩锁菩萨。后秦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思益梵天所问经》、《佛说华手经》, 后秦竺佛念译的《菩萨璎珞经》, 隋代阇那崛多译的《佛说月上女经》, 唐代不空译的《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等中都有那罗延菩萨。《大宝积经》、《维摩诘所说经》、《思益梵天所问经》、《大随求陀罗尼经》等都是魏晋隋唐间十分流行的佛经典籍。

除了佛教外, 那罗延佛还出现在唐代的摩尼教文献中, 成为五位光明使者之一, “由于他们降临人间, 救苦救难, 能够开度诸明性, 出离生死苦’, 在明教徒中反而赢得了超过摩尼教众多大神的信仰。关于此问题, 详见前揭马小鹤的研究, 在此不赘。而从相关的内容来看, 摩尼教文献中的那罗延佛, 显然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既然那罗延多见于佛教记载, 因而魏晋隋唐时期的那罗延信仰也多与佛教有关, 且信仰的形式也多样。

二希冀获得那罗延神力

唐代的慧琳就指出:“那罗延, 梵语, 欲界天名, 此天多力。欲求多力者, 承事供养 (那罗延天) , 若精诚祈祷, 多获神力也。从多获神力也可见, 当时确有不少承事供养以期获得那罗延神力者, 《朝野佥载》中还为我们保留了例证:

北齐稠禅师, 邺人也, 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 每休暇, 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 绐侮殴击者相继, 禅师羞之。乃入殿中, 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 为辱已甚, 不如死也。汝以力闻, 当佑我。我捧汝足七日, 不与我力, 必死于此, 无还志。约既毕, 因至心祈之。初一两夕, 恒尔, 念益固。至六日将曙, 金刚形见, 手执大钵, 满中盛筋, 谓稠曰:“小子欲力乎?”:“欲。”“念至乎?”:“至。”……神去且晓, 乃还所居。诸同列问曰:“竖子顷何至?”稠不答。须臾于堂中会食, 食毕, 诸同列又戏殴, 禅师曰:“吾有力, 恐不堪于汝。同列试引其臂, 筋骨强劲, 殆非人也……先轻侮者俯伏流汗, 莫敢仰视…… (稠禅师) 后于并州营幢子, 未成遘病, 临终叹曰:“夫生死者, 人之大分, 如来尚所未免。但功德未成, 以此为恨耳。死后愿为大力长者, 继成此功。言终而化。至后三十年, 隋帝过并州, 见此寺, 心中涣然记忆, 有似旧修行处, 顶礼恭敬, 无所不为。处分并州, 大兴营葺, 其寺遂成。时人谓帝为大力长者云。 (2)

隋文帝被认为是稠禅师转世, 称为大力长者”, 隋高祖文皇帝姓杨氏, 讳坚, 小名那罗延。 (3) 因此, 稠禅师所求的应当就是金刚力士, 亦即本文所讨论的那罗延。且他捧金刚足七日至心祈之”, 不可谓不是承事供养, 精诚祈祷”, 故事也以那罗延金刚现身并赐予其神力而结束。此故事过于神异, 并不可能真实发生, 但至少反映了魏晋隋唐时期, “承事供养, 精诚祈祷那罗延金刚可获得神力的观念确实存在过, 并有人身体力行过。

此外, 在唐代密教的修持法中也有不少关于如何获得那罗延神力的记载, 如《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金刚摩尼药品》: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 是金刚摩尼药亦能利益当来一切持真言者……若涂佩身诵念之者, 毗那夜迦诸恶神鬼, 慞惶驰走, 不相障碍, 得大威力如那罗延。 (1)

可见, 对那罗延神力的追求, 正是魏晋隋唐时期那罗延信仰的形式之一。且据佛经记载, 那罗延神力不仅是那罗延天所独有的, 佛陀也身具这种力量。如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思益梵天向佛合掌, 以偈赞曰:‘佛为医王灭众病, 那罗延力救世者, 趣舍灯明究竟道, 天人供养说笑缘。’” (2) 又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云何诸佛菩萨俱生威力……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众魔, 一一支节皆悉备足那罗延力。 (3) 另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如来节节之中, 皆有那罗延力自然而生。 (4) 拥有这种力量甚至被认为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一。如北凉昙无谶译的《大方等大集经》:“生生之处作佛像故, 得那罗延力相。宝女!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获得如是三十二相。 (5) 又如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汝今谛听, 我当一一分别显说沙门瞿昙八十种好……二十七者、沙门瞿昙身力无敌如那罗延。 (6)

那罗延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佛经中论述极多(7)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唐代僧人般若与利言共译的《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此经篇幅极短, 500字不到, 主要内容就是叙述从凡牛力如何逐步进阶到那罗延力并至佛力:

() 复告长者:“如十凡牛力等一犁牛力, 十犁牛力等一犀牛力, 十犀牛力等一凡象力……十遏主那力等一毗摩细那力, 十毗摩细那力等一那罗延力, 六百六十三那罗延力等佛世尊一毛孔力, 八万四千毛孔之中一一皆具如是那罗延力, 八万四千毛孔之力等薄伽梵一节之力。

佛告长者:“以是当知, 诸佛如来一一节中, 皆具八万四千六百六十三种那罗延力。 (8)

虽然那罗延力与薄伽梵一节之力 (即佛陀一骨节之力) 相去甚远, 但佛陀八万四千毛孔之中, 一一骨节之中, 皆具有的还是那罗延力。

另据佛经记载, 阿弥陀佛因地为离诤王时, 曾由宝藏如来授记, 其时离诤王对未来的佛国净土曾立下宏愿:“世尊!我于此七年思惟庄严佛土已, 世尊!其中无有地狱、饿鬼、畜生, 如是处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其一切众生具那罗延力。 (9) 可见, 身具那罗延力还应是阿弥陀佛净土的众生所应有的重要特征。

那罗延力既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一, 又是西方极乐世界众生所应具有的, 自然是佛教信众所追求、向往的。加之拥有那罗延神力还能带来所谓的实利”, 如故事中的稠禅师就完全改变了自己在寺院中的处境, 因而希冀获得那罗延神力应是魏晋隋唐时期那罗延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对那罗延身的向往

那罗延是梵文的音译, 还可意译为钩锁”, 钩锁何解?与那罗延有何关系?钩锁是佛经中经常出现的词语, 特别在叙述佛陀身具的八十种好时, 经常提及钩锁。如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六者、骨际如钩锁 (1) ;又如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四十七者、沙门瞿昙骨节相连如似钩锁”; (2) 再如唐时地婆诃罗译的《大乘百福相经》:“六者、骨节相连如钩锁 (3) 唐时阿地瞿多译的《佛说陀罗尼集经》中有一段对钩锁的形象描述:“先屈左小指, 以左大指押小指甲作孔, 次以右小指钩左小指, 以右大指从下向上, 入左掌孔, 押小指甲, 状如钩锁。 (4) 因此, 所谓钩锁就是指身体中的骨骼如锁链一样块块相连、节节相扣。那钩锁与那罗延又有何关系?据梁陈时在华的真谛译的《佛说无上依经》:“身钩锁骨如那罗延。 (5) 可见, 骨节如钩锁般相连应该也是那罗延天的特征。

据《慧琳音义》, 那罗延还可意译为金刚、坚固。金刚、坚固与钩锁又有何关系?据西晋竺法护译的《大宝积经》:“其身坚强犹如钩锁, 得金刚志致道圣性”;“如来之身成钩锁体, 犹如金刚铿然, 坚强不可破坏。 (6) 全身骨骼如钩锁相连, 浑然一体, 自然也就坚固无比, 无能摧坏, 成金刚之身。因而, 这种骨骼钩锁相连而形成的坚固无比的金刚之体被称为那罗延身。且据上文所引的佛经内容看, 那罗延身也是佛陀所具有的有异于常人的地方, 在佛经中常被认为是三十二相 (7) 或八十种好之一。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一就是设我得佛, 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 不取正觉 (8) 可见, 菩萨也可以具有那罗延身。

, “案言骨琐者菩萨身骨也, 《佛本行集经》云:凡夫骨节才得相柱一夫之力也, 菩萨节皆相钩连, 如马衔连琐相似, 遂成就广大那罗延力 (9) 可见, 金刚钩锁的那罗延身也就是产生那罗延神力的根本原因。因而, 佛经中有时就合称那罗延坚固力。如《大宝积经》记载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一为:“若我成佛, 彼国所生诸菩萨等若无那罗延坚固力者, 不取正觉。 (10) 又如《父子合集经》:“尔时迦楼罗王, 合掌向佛, 以偈赞曰:……八十种好遍庄严, 如那罗延坚固力。 (11)

魏晋隋唐时期, 这种金刚钩锁的那罗延身也是佛教信众所追求的。

隋释法喜…… (隋炀) 帝闻恶之, 责以狂言, 勅锁著一室数日……于是开户见袈裟覆一聚白骨, 其锁贯项骨不脱。帝甚惊怪, 勅遣长史王恒疾往验之。袈裟覆白骨, 骨皆钩锁相连, 铁锁縻其项骨。帝闻愕然称叹, 尤增信重, 勅令勿轻摇荡, :“圣者神变无方。

释安静……至定陶, 直问丁居士何在?乡人报之曰:“终已三载, 葬在郊外。且曰:“是人也, 乃在家菩萨, 专勤梵行, 尝礼事嵩山普寂禅师, 云已得甚深法, 将终, 合掌加 () 趺而坐, 俨然而绝, 曹城诸寺院钟磬不击自鸣也。静至坟所, 躬自发之, 时五色云气腾喷而上, 遂取其骨, 皆金色连环共锁, 可五丈许, 铿然响亮……今丁居士骨有钩锁形……此乃八臂那罗延身。 (12)

有商居士者……有佛书数百编, 手卷目阅, 未尝废一日, 从而师者百辈。往往独游城邑, 偕其行者, 闻居士每运支体, 垅然若戛玉之音, 听者奇之。或曰:“居士之骨, 真锁骨也, 夫锁骨连络如蔓, 故动摇之体, 则有清越之声, 固其然矣。昔闻佛氏书言, 佛身有舍利骨, 菩萨之身有锁骨, 今商居士者, 岂非菩萨乎!然荤俗之人, 固不可辨也。居士后年九十余……是夕坐而卒。后三日, 门弟子焚居士于野, 及视其骨, 果锁骨也, 支体连贯, 若纫缀之状, 风一拂则纤韵徐引。 (1)

相似的传说还有不少, 就不逐一列举了。金刚钩锁或骨锁之身即是那罗延身, 亦即佛、菩萨之身。在这些传说故事中, 那罗延身的出现, 都是现世的佛教徒修行达到高境界的象征, 即所谓成圣者已得甚深法。修行达到高境界当然是佛教信众穷其一生所追求的, 因此这些传说故事持续出现与流行, 正反映了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信众对那罗延身的向往, 这也成为当时那罗延信仰的形式之一。

四修持那罗延秘法

胎藏界曼荼罗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GetImg?filename=images/HDSD201702011_27400.jpg&uid=WEEvREdxOWJmbC9oM1NjYkZCbDZZZ3FmYmtsakF1c1ZGT1dDeUozNEk2Nmo=$R1yZ0H6jyaa0en3RxVUd8df-oHi7XMMDo7mtKT6mSmEvTuk11l2gFA!!是根据密教根本经典之一的《大日经》图绘而成的。那罗延天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的西方, 为西门左方第五位。形象为:“身呈青黑色, 驾迦楼罗鸟, 垂右足。左掌置于腰上;右手上屈, 食指支撑一轮。有三面, 正面为菩萨面, 具有三目, 右面为白象, 左面为黑猪, 头戴宝冠璎。其左边为那罗延天之妃, 梵名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GetImg?filename=images/HDSD201702011_27500.jpg&uid=WEEvREdxOWJmbC9oM1NjYkZCbDZZZ3FmYmtsakF1c1ZGT1dDeUozNEk2Nmo=$R1yZ0H6jyaa0en3RxVUd8df-oHi7XMMDo7mtKT6mSmEvTuk11l2gFA!!, “身呈肉色, 左手捧荷叶盛花, 右手扶荷叶边缘 (2)

金刚界曼荼罗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GetImg?filename=images/HDSD201702011_27600.jpg&uid=WEEvREdxOWJmbC9oM1NjYkZCbDZZZ3FmYmtsakF1c1ZGT1dDeUozNEk2Nmo=$R1yZ0H6jyaa0en3RxVUd8df-oHi7XMMDo7mtKT6mSmEvTuk11l2gFA!!是金刚界中九会曼荼罗的合称, 依据密教的另一部根本经典《金刚顶经》所造。金刚界曼荼罗主要以成身会为中心, 成身会是开示修行者五相成身及三密的观行而成就佛果的行相。因为是第二会以下的总体及根本, 又名为根本会, 也即是大曼荼罗 (3) 在成身会中就有那罗延天。密号:护法金刚、幻化金刚。尊形:现罗刹形, 身呈青色, 左手握拳腰际, 右手当胸持八辐轮。另外在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降三世会及降三世三昧耶会中, 也都能见到那罗延天。 (4)

可见在金刚、胎藏两部曼荼罗中都能找到那罗延天, 因而其还是密教中重要的神祇之一。在密教的修持方法中就有不少直接以那罗延命名的, 那罗延天真言(5) , “那罗延天 ()  (6) 等。

又唐时来华的宝思惟译的《那罗延天共阿修罗王斗战法》:

阿修罗作病者, 取白芥子、安悉香、胡麻、苏蜜相和, 取佉陀罗木长, 一百八段, 一咒一烧, 称彼人名字, 即得除愈。

次说印法:

护身印:二小指相叉, 于掌中二无名指押小指上, 又二中指直竖, 二头指捻二中指上, 二大指捻中指中节, 右转三匝即名护身。然后作一切法事, 无有障碍。

刀印:左手小指名指上节, 大拇指押小指无名指节上, 中指头指直竖向上。

轮印:定手风空相捻圆如轮状, 上掷三度向所障处打, □□一切阿修罗皆悉断。

次火印:定手作金刚拳, 右手直舒五指微动, 以左头指柱右手心, 能烧一切设睹噜心烂, 以印大焰向彼指之, 想火烧彼如是, 并护摩, 必使母陀也。

此法按宝思惟自述即为那罗延法。 (7)

另唐时来华的菩提流志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中记载了更多的那罗延天修持法:

若加持安悉香, 称那罗延天名, 烧焯供养菩萨一千八遍, 并加持白芥子水, 散那罗延天像头上, 则得现身。若见之时, 当乞一切幻化法门, 时那罗延天则与授诸幻化法门, 即得变身如那罗延身。

若加持安悉香、白栴檀香……若那罗延天前, 如是一真言, 一呼那罗延天烧者, 那罗延天当作拥护为满诸愿。

若加持香王, 烧熏那罗延天像十千遍, 那罗延天现身而来与愿拥护。

若诵念作法, 加持此香, 称那罗延天名, 烧熏那罗延天像一千八遍, 那罗延天像身出香水, 持真言者见时便取涂身, 则得身如那罗延天, 手执大轮腾空自在。 (1)

相关的记载还有不少。同时在修持过程中图画那罗延天(2) 安放那罗延天像(3) 礼赞那罗延佛或那罗延天的名号 (4) 的情况则更多, 就不再重复举例了。可见, 唐代密教中有不少与那罗延天直接相关的修持法, 这也是当时那罗延信仰的重要形式。

五以那罗延为名, 朝觐那罗延窟圣迹

隋文帝杨坚的小名就是那罗延, 《续高僧传》对这个小名的来源有详细的记载:

有神尼者名曰智仙…… (隋文) 帝诞日, 无因而至, 语太祖曰:‘儿天佛所佑, 勿忧也。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5)

从记载看, 智仙尼为杨坚取那罗延的小名, 是希望他能具那罗延金刚不坏之身, 能够平安茁壮的成长起来。而长大成人, 特别是登基称帝后的杨坚, 其所作所为也无愧于他的小名那罗延, 成为了佛法在当时最重要的护法神

魏晋隋唐时期以那罗延为名者不止隋文帝杨坚一人。那延可能也是佛教名字……可能是那延罗天王之名的缩写”, (6) 如北魏有元诞, 字那延, 河南洛阳人; (7) 东魏北齐有源楷, 字士质, 小字那延。 (8) 王昶的《金石萃编》记录一那罗延经幢, 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大唐元和八年癸巳之岁八月辛巳朔五日乙酉女弟子那罗延所建。 (9) 唐大历十三年二月八日, “那罗延李三娘参加了幽州归义县邢真师等人的刻经活动。 (10) 据柳宗元撰《唐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 薛巽与崔蹈规育有一子一女, 女孩名为陀罗尼, 男孩名为那罗延。 (11) 孩子的名字显然与佛教有关。不止在家信众, 出家人也有以那罗延为法号者。20081月西安市西郊污水处理厂家属院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唐万善寺尼那罗延墓志》一方。 (12)

这些人得名那罗延的原因已不可详考, 那罗延坚固力本就具有美好的寓意, 更是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而且暗含着对西方极乐净土的向往。因而, 那罗延很适合作为佛教徒的小名或法名。而以那罗延为名, 至少反映了起名者的那罗延信仰。那罗延除了可以做小名或法名外, 还被用来命名一些佛教圣迹。

据《广清凉传》, 位于东台的那罗延窟即为五台山众多圣迹之一。

那罗延洞者, 在东台东侧。洞门向东, 深二丈余……传云:此洞与金刚窟, 皆大圣之所宅也。 (1)

直到今天, 那罗延窟还是五台山重要的佛教灵迹之一。虽然《广清凉传》是宋代的记载, 但至迟在唐代, 五台山的那罗延窟已经成为一处著名的佛教圣迹。S.529 (V) 《诸山圣迹志》是一个僧人游历各州郡寺院和名山圣迹的记录, 成书年代当为五代后唐时期(2) 所记的五台山诸圣迹中, 就有东台的那罗延窟。 (3)

其实, 在唐代, 被称为那罗延窟的圣迹还有几处:

那罗延者, 此云坚牢。昔云即青州界有东牢山, 现有古佛圣迹, 此应是也。然牢山乃是登州, 亦青州分野, 其山灵迹亦多。然今之到此山在蔚州东, 灵迹显著不减清凉, 时称普贤所居, 往往有睹。彼亦有五台, 南台有窟难究其底, 时称那罗延窟, 或即是此。 (4)

其中登州之牢山即今日山东省青岛市的崂山, 那罗延窟就位于崂山华严寺东那罗延山的南坡, 是崂山著名的十二景之一。蔚州东之山今称小五台山, 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与逐鹿县境内, 可惜那罗延窟已难寻踪迹了。此外, 今福建省宁德市西北50公里处有座支提山, 山上亦有那罗延窟, 据《嘉靖宁德县志》记载, 唐代时高丽僧人元表曾隐居于此。 (5)

在佛经中, 那罗延窟是诸菩萨的住处。如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

佛说于此四天下中, 所有过去诸佛如来之所建立住持大塔、牟尼诸仙所依住处, 于现在世及未来世而常不空。佛为菩萨摩诃萨等降大法雨皆悉充满, 初名众仙所兴、次名德积、次名金刚焰……次名那罗延窟……此是过去诸佛建立住持大塔, 常为菩萨摩诃萨等之所加护, 是于我等常所供养。 (6)

又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真旦国土有菩萨住处, 名那罗延山, 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 (7) 此句话, 唐时实叉难陀译作:

震旦国有一住处, 名那罗延窟, 从昔已来, 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8)

可见, 那罗延窟是诸菩萨聚集之处, 也就是《广清凉传》所谓大圣之所宅”, 是佛教信众应该常所供养之地。因而, 前往这些那罗延窟圣迹朝觐也成为唐代那罗延信仰的重要形式。如9世纪中叶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和宗叡, 都专程巡礼了五台山的那罗延窟。 (9)

六造像

造像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 魏晋隋唐时期的那罗延造像, 除前述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克孜尔178窟、云冈第8窟外, 还能看到以下一些例子 (按时间顺序)

敦煌第285 (西魏) 西壁正龛南侧小龛间上部画有一身天人, “着菩萨装, 三头八臂, 其中两臂上举, 手中分别托有日、月, 其余手中执轮、贝等法器。原为集三神于一身的印度教神祇之一的毗瑟纽天 (1) , 亦即那罗延天。 (图四)

图四敦煌第285 窟中的那罗延天 (2)

图四敦煌第285 窟中的那罗延天 (2)   下载原图

洛阳曾出土过一组北齐平等寺造像碑, 其中邑主韩永义等造像碑的中间也有那罗延神王像 (图五) 。此神王着菩萨装, 坐在莲台之上, 手中执三叉戟, 右边有那罗延神王题铭。 (3)

安阳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除了窟门上的那罗延神王像外, 在窟内北壁的卢舍那佛龛两侧由上至下各凿七个小龛, 内雕七尊结跏趺坐小佛, 每尊小佛姿态各异。旁皆刻佛名”, “左侧自上而下为:无忧德佛、那罗延佛 (4) 

唐代少林寺曾以那罗延神王为护法神, 寺中的那罗延神像, 夫贮作功巧奇妙, 神彩骇人, 武后曾迎入宫 (5) 少林寺现存的一座唐代释迦佛塔, “门楣两边刻一对天神画像, 左边天神手握一杈 () , 赤上体, 项挂璎珞, 腰系中衣, 帔帛绕身, 赤双足, 踏于牛犊头尾部位, 左手如插腰间……这尊足踩牛犊的天神即迦毗罗神。右边天神头加发箍, 年岁较高, 衣带穿着如迦毗罗, 双手握剑, 两足踏鹿背与头部, 与迦毗罗神相向而立, 当是那罗延神王。 (6) (图六)

克孜尔石窟第178 (约公元7世纪) 除了前室西壁中上绘有一身那罗延神王外, 在该窟主室右侧壁的佛传图中 (现已被揭取) , 在佛身右侧有一坐姿、蓝色皮肤的天人。共有六臂, 其中两臂上举分别托日月, 中间两臂在胸前成施无畏印, 下双臂:一手持法螺、一手执索。从蓝色皮肤、手托日月、施无畏印、持法螺、执索等特点不难推断此天人亦是那罗延天。 (7) (图七)

200656月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托普鲁克敦2号佛寺遗址 (建造时代可能为公元8世纪) 出土了两块木板画, 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千眼坐佛木板画。其中06CDF2:0027, 木板上部绘一坐佛, 结跏趺坐……坐佛以下为黑线绘出的九列眼睛, 两列相对成为一对眼睛, 中间为单独一列, 每行为四对半眼睛。木板背部是一个佛的脸, 额头左为月, 右为日……鼻梁两侧共有七对眼睛, 大而完整, 睛瞳圆大。06CDF2:0028, 上部为一坐佛, 结跏趺坐……坐佛下部左边为月, 右边为日。再下面为成对的眼睛, 用褐色绘出弯眉, 墨线勾上眼线, 褐红色勾下眼线和眼袋线, 眼睛细长, 墨点睛瞳。 (3) 严耀中首先注意到这两块木板画的内容与《摩诃那罗衍那奥义书》中千首之天神, 遍处是眼目 (4) 的记载相似(5) 笔者赞同他的观点, 木板画中出现的日月也是那罗延天形象的特点之一, 因此笔者认为该木板画所描绘的应是那罗延佛 ()

图五邑主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局部 (8)

图五邑主韩永义等人造像碑局部 (8)   下载原图

图六少林寺唐代释迦佛塔上的那罗延神王 (1)

图六少林寺唐代释迦佛塔上的那罗延神王 (1)   下载原图

图七克孜尔第178 窟主室中的那罗延天 (2)

图七克孜尔第178 窟主室中的那罗延天 (2)   下载原图

以上列举的这些例子, 远不能反映魏晋隋唐时期那罗延造像的全部, 那罗延天在当时的佛教寺院中, 应是十分常见的造像。

二王尊, 又作仁王、二天王、二天。谓立于寺门两侧, 守护伽蓝之二金刚力士像。两者皆腰缠轻衣, 筋骨逞露, 束发怒目。左尊开口, 右手执杵, 左掌前张;右尊合口, 左手提棒, 右臂高张。寺门安置诸天及药叉神等守护伽蓝之风, 印度自古以来即流行, 据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十七载, 佛陀教给孤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等之说。 (6)

佛教传入中土以后, 常在寺门两侧塑二金刚力士像, 分别称为左辅密迹右弼金刚”, 民间俗称为哼哈二将。其中的左辅即密迹金刚力士, 而右弼就是那罗延天。正因为那罗延身具神力, 能驱逐一切的鬼魅, 故而成为中土寺院守护神的二王尊之一, 这种造像的形式也影响了日本早期的佛教寺院。 (7) 再加上密教修持中需要安放、悬挂那罗延天像, 因此, 魏晋隋唐时期, 为那罗延造像是极普遍的, 这也成为当时那罗延信仰的主要形式。

【注释】

1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 《文物》1988年第4, 13页。

2 李玉珉:《宝山大住圣窟初探》, 《故宫学术季刊》第16卷第2 (1998) , 1-52页。

3 《新疆地方志》2006年第1, 39页。

4 云冈石窟研究院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 294页。

5 《南亚研究》2013年第2, 112-123页。

6 《欧亚学刊》2015年第1, 242-254页。

7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摩诃那罗衍那奥义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11页。

8 段文杰编:《中国新疆壁画全集·克孜尔3, 图版第56,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44页。

9 []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第五卷, 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1951年。图版17

10 []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 东京:世界圣典刊行会, 1974, 4012页上。

11 []吉藏:《中观论疏》卷一, 《大正新修大藏经》 (以下简称《大正藏》) 42, 14页下。

12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〇, 《大正藏》第54, 767页下。

13 (9)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 340页上;卷二六, 472页中。

14 []僧祐撰, 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四,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190页。

15 梅晓云、罗艺峰:《少林寺那罗延神的失落: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植入和变迁》, 117页。

16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〇, 《大正藏》第54, 508页中。

17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上海:上海书店, 1991, 1319页中。

18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大正藏》第17, 956页下。

19 [], 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二,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39-40页。

20 《北史》卷一一《隋本纪上·高祖文皇帝》,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395页。

21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一二, 《大正藏》第20, 287页上。

22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四, 《大正藏》第15, 56页下。

23 《瑜伽师地论》卷三七, 《大正藏》第30, 495页下。

24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七, 《大正藏》第24, 31页上。

25 《大方等大集经》卷六, 《大正藏》第13, 37页下。

26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 《大正藏》第9, 344页中。

27 关于此问题, 张总曾进行过系统的整理, 详参张总:《九华地藏信仰起源之佛典钩锁骨鸣, 《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 10-11页。

28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大正藏》第14, 853页上、中。

29 《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三, 《大正藏》第3, 249页中、下。该经译者虽不可考, 但据经录记载, 翻译的时间应在魏晋时期。

30 《大智度论》卷八九, 《大正藏》第25, 684页中。

31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 344页中。

32 《大乘百福相经》, 《大正藏》第16, 329页中。

33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四, 《大正藏》第18, 820页上。

34 《佛说无上依经》卷下, 《大正藏》第16, 474页中。

35 《大宝积经》卷八、一〇, 《大正藏》第11册第42页中、55页中。

36 如东吴时支谦译的《梵摩渝经》, 梵摩渝为婆罗门, 通过观佛陀的三十二相而悟道, 第三相即为钩锁骨。《大正藏》第1, 883页下。又如西晋时竺法护译的《普曜经》卷二:相太子, 见三十二相……钩锁骨。《大正藏》第3, 496页上。

37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大正藏》第12, 268页中。

38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 318页下。

39 《大宝积经》卷一七, 94页上。

40 《父子合集经》卷四, 《大正藏》第11, 930页下。

41 []赞宁撰, 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一八、一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446-447479页。

42 []李昉:《太平广记》卷一〇一商居士条引《宣室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61, 680页。

43 全佛编辑部:《密教曼荼罗图典》二《胎藏界》 ()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78180页。另可见《大正藏·图像》, 2, 405, 3, 624页。

44 全佛编辑部:《密教曼荼罗图典》三《金刚界》 () , 68页。

45 全佛编辑部:《密教曼荼罗图典》三《金刚界》 () , 111-112页。

46 如魏晋时人所集的《陀罗尼杂集》卷三、一一分别记载了八臂那罗延天咒那罗延天身印咒各一首。《大正藏》第21, 591页下、881页上。又如唐法全所集:《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卷下就记载了两则那罗延天真言。《大正藏》第18, 162页上。

47 如《陀罗尼杂集》卷一一记载了那罗延天身印那罗延天无边力印。第881页上。又如唐时善无畏和一行共译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四记载了那罗延轮印。《大正藏》第18, 29页中。再如唐一行著《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一四记载了那罗延天印。《大正藏》第39, 721页中。

48 《那罗延天共阿修罗王斗战法》, 《大正藏》第21, 342页中、下。

49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八、一八、一九、二〇, 267页中、323页中、330页下、338页下。

50 如据唐菩提流志译的《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在行秘法时, 需要画那罗延天、帝释天、四天王天。《大正藏》第20, 794页下。

51 如据唐不空译的《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在行秘法时, 需于那罗延像前, 坐摩诃莽娑。《大正藏》第21, 328页上。

52 如据唐不空译的《瑜伽集要熖口施食仪》, 在行秘法时, 需要称颂那罗延佛的名号。《大正藏》第21, 474页下。又据唐法全集的《青龙寺轨记》, 在行秘法时, 需要称颂那罗延天的名号。《大正藏》第18, 173页下。

53 []道宣撰, 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卷二八, 北京:中华书局, 2014, 1083-1084页。

54 陈怀宇:《景风梵声---中古宗教之诸相》,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265页。

55 《魏故元君 () 墓志铭》,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北魏》,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233页。

56 《魏书》卷四一《源贺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931页。

57 []王昶:《金石萃编》卷六六, 收入《历代碑志丛书》第五册,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359页下。

58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等:《房山石经题记汇编》,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110页。

59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卷》,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96页。

60 李举纲、张安兴:《西安碑林新藏〈唐万善寺尼那罗延墓志〉考疏》, 《中原文物》2009年第3, 98-99页。

61 []延一:《广清凉传》卷上、下, 《大正藏》第51, 1106页上、1126页中。

62 郑炳林:《论〈诸山圣迹志〉的成书年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 143150页。

63 《英藏敦煌文献》第二卷,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11页。

64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四七, 《大正藏》第35, 860页下。

65 []闵文振修:《嘉靖宁德县志》卷四《仙释》, 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1, 上海:上海书店, 1990, 955页。

66 《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六, 373页下-374页上。

67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五, 《大正藏》第9, 590页上。

68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五, 《大正藏》第10, 241页下。

69 []圆仁著, []小野胜年校注, 白话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三,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7, 292页。[]虎关师炼:《元亨释书》卷三, 收入《国史大系》卷一四, 东京:经济杂志社, 1903, 684页。

70 (2)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西魏》,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49;104页。

71 (8) 郭宏涛、周剑曙编:《偃师碑志选粹》,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 42页。

72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 《文物》1988年第4, 5页。

73 《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四《寺·少林寺》,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5922页下。

74 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4, 44页。

75 关于那罗延天的形象特点, 殷弘承、陈清香都进行过研究, 详见前揭二人的研究。

76 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4, 44页。

77 段文杰编:《中国新疆壁画全集·克孜尔3, 图版第67, 53页。另, 图版显示该壁画在第181, 但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的《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0, 200) 记为178窟。现从后出的《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

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2007年第4, 521, 509-510页。

79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摩诃那罗衍那奥义书》, 326页。

80 严耀中:《试释新疆达玛沟遗址出土千眼坐佛木板画》, 《文物》2014年第2, 74页。

81 慈怡编:《佛光大辞典》,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191页上、中。

82 []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 4013页上。

(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