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美学

【杨春时】后现代主义之后:形而上美学的重建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主流无疑是后现代主义,而现代主义美学似乎被埋葬了。但后现代主义美学作为对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拨,并不是健全的美学。在后现代主义美学兴盛之时,其弊端也凸显出来,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因此,中国当代美学的下一步发展不是继续追随后现代主义,而是超越后现代主义,接续和改造现代主义,建设更为合理的现代美学。反形而上学是后现代主义的宗旨,后现代美学的合理之处及其致命之处都在于此。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后现代主义之后,重建形而上的美学。

传统西方美学可以用形而上学来做根本的定性,也就是说,西方美学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学。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本体论上说,形而上美学是建立在实体观念之上,美成为实体的表现或属性,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实体,美是数的和谐;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体,美是理念的光辉;中世纪美学认为上帝是实体,美是上帝的属性;苏联美学认为物质是实体,美是物质的属性等。第二个方面,从方法论上说,形而上学的美学是建立在逻各斯主义的基础上,也就是运用逻辑推演的方法,从实体概念中推导出美的性质,建立起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现代美学作为对传统美学的反拨,开展了对形而上美学的批判。形而上美学所依据的实体本体论被现代哲学所摧毁,实体概念作为一个假概念被批判。因此,建筑于实体论之上的传统美学被抛弃。近代哲学的主体论和现代哲学的实存本体论取代了实体本体论,康德、黑格尔等建立了基于主体性哲学的美学体系,美成为自由精神的体现;海德格尔、萨特等基于实存哲学建立了现代形而上美学,美成为一种生存自由的体现,从而具有了反叛性。形而上美学的逻各斯主义也被批判。由于实体概念的确立缺乏根据,所以形而上美学就陷于独断论。近代哲学企图通过认识论来确定实体,因此审美成为感性认识。但认识论美学不能把握美的本质,从而走入绝境。在现代美学中,现象学取代了认识论,建立了现象学美学。在现象学美学中,审美体验作为现象学直观的形式使美的本质呈现出来。现代美学属于审美现代性的范畴,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从而使人的现代生存获得了自觉性。可以说,现代哲学具有审美主义倾向,以审美现代性反思、超越社会现代性。

现代美学对传统形而上美学的反拨,并没有完全否定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了现代形而上美学。这个现代形而上美学并不完善,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首先,实存哲学作为其基础,具有主体性的倾向,它把美归结为主体性的生存活动的产物,成为人的意志的体现。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核心,一方面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合理性,同时也在现代社会暴露了其弊端,导致人与世界的对立。而主体性美学也建立在人与世界对立的基础上,不能揭示审美的自由性质。其次,实存哲学实际上是生存哲学,生存即人的现实生活,是非本真的存在。从生存出发,来探求美的本质,遮蔽了审美的超越性。从方法论上说,现象学应用于美学,产生了现象学美学,它虽然指示了美学的新方向,但是由于传统现象学的缺陷(如没有确立存在论的基础而成为意识哲学以及带有先验论的或经验性的、主体性的倾向等),未能解决审美的现象性问题,从而不能确实地把握美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才趁机而起,取代了现代主义美学的主流地位,也根本上推翻了形而上美学。

后现代主义美学全面地否定现代性,也反拨了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了反形而上学的旗号,不仅摧毁了古典形而上学,也清除了现代形而上学。首先,它抛弃了本体论,认为这导致了一种本质主义。它不是从确定的存在出发,而是以历史性或语言的延异解构本质和确定的意义。其次,它否定主体性,以权力或话语等他者规训、消解主体,甚至宣称主体死了。再次,它以身体性取代了精神性,把存在还原到身体性的存在。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美学兴起,取代了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对现代形而上美学进行了批判。它认为,审美并非自由的活动,它不具有形而上的性质;审美并无确定的本质,所谓美的本质只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设定;审美只是日常生活,具有身体性、消费性,艺术与一般文化并无本质的区分,它已经日渐融入日常生活,甚至走向终结。

后现代主义美学对传统美学以及现代美学的批判无疑是彻底的,把审美从形而上学的云端拉到了日常生活的地上。对于传统形而上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否定了实体论和美的实体性本质,并且揭示了被现代主义美学忽略的审美活动的非主体性、身体性以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为后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理论的根据。但是,后现代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拨是一种矫枉过正,它对形而上美学的全面否定,导致了另外一种片面性。首先,要明确审美是否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也就是美学是否需要一种本体论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美学舍弃了本体论,对审美进行了实用主义、世俗主义的论说,确定了审美的形而下性质。实体本体论固然虚妄,应该抛弃,但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核心,必须坚持。如果否定了美学的本体论,必然导致审美丧失规定性。因此,要变实体论为存在论,才能为审美找到哲学的根据。与此相关,就是审美的本质问题。后现代主义美学不谈美的本质,认为审美无确定的本质,本质只是一种话语权力的构造。事实是,审美具有自己的本质,只不过不是实体性的本质,而是基于存在论的超越性本质。接下来就是审美的超越性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美学否定了审美的超越性,把它等同于日常生活,把艺术等同于大众文化,甚至把审美降格为身体欲望的满足。事实上,审美固然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也存在于大众文化之中,并且具有身体性,甚至可以依附商品价值而具有消费性。但是,审美又超越现实生存,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异质文化。审美既是自由的精神,也融合与升华了身体性,成为身心合一的审美体验。审美现代性是对于社会现代性的反思、批判,而不是对它的认同。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以所谓后审美现代性放弃了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从而背离了审美现代性。但是,审美现代性并没有完结,所谓后审美现代性不过是审美现代性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否定环节,它必然经过再次否定而回归审美现代性。因此,需要对后现代美学进行再反思、再批判,以重建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导致了一种反美学。所谓反美学,指的是对审美超越性的否定和对美学独立性的取消。美学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则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性的发生,导致统治一切的神学的分裂,真(知识与科学)、善(道德与伦理学)、美(艺术与美学)分离、各自独立,形成了现代文化的分化和专门的学科体系。18世纪鲍姆加登为美学命名,但审美仅仅具有感性的地位。以后经过康德的建设,审美拥有了自己的独立领域,美学也开始具有了超越世俗的性质。在现代哲学体系中,由于理性主义的衰落,审美主义诞生,审美成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通向真理的途径。但后现代主义否定审美的超越性,把审美等同于大众文化,取消艺术的边界,使审美世俗化,导致文化学取代了美学。后现代美学认为艺术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的构造,否定了审美对现实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导致以社会学取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以身体性取代精神性(福柯、德勒兹和舒斯特曼),否认了审美的自由性,具有消费主义倾向,导致以生理学取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否定了审美的本质,认为艺术无本质,无深度,不具有真理性,只是能指的游戏,否定审美的意义(德里达),从而以语言学取代美学。总之,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各种主张都导致一种美学取消论,或者说,后现代主义具有反美学的倾向。

美学作为哲学学科,本来就是形而上之学。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不同于古典的形而上学,而是现代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建立在实体本体论以及逻各斯主义的基础上,把美作为实体的属性,并且陷于独断论。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必然被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所批判和否定。但是,传统形而上学也有其合理因素,应该加以继承和改造,建设现代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的合理因素就是确立了一个超越现象界的本体界,本体界是现象界的根据,现象界是本体界的表现。从柏拉图到中世纪哲学再到康德哲学,延续了这个路线。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在于,把这个本体当作了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不变的实体,并且认为实体直接演化为现象。后现代哲学对古典形而上学进行了全盘否定,在否定了实体论的同时,把本体论也否定了,从而抹煞了本体与现象之别,导致了一种绝对的相对论和虚无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没有超越的本体界(或者这个本体就是一个未知的他者——权力或语言),也没有本体和现象之别,因此也就没有真理,一切都是历史性的、他者塑造的、相对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则认为审美不属于本体界,不具有超越性和真理性,只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种。这无疑导致一种反美学。罗蒂的美学思想可以看作是反美学的代表。他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口号和新实用主义的旗号下,倡导建立一种无基础、无中心、无等级划分的“后哲学文化”。他认为形而上学已经死亡,哲学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哲学不再是为其他学科奠基的学科,而只是与其他学科平行的一种。他认为,真、善、美都没有确定的本质,而是由某些人群的信念和行为决定的;美的判断是根据其效用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审美“提供的是娱乐而不是真理”。①他认为应该用“我们对美能够了解什么”代替“美的本质是什么”的提问,即以“文化政治学”的问题“取代本体论”的问题。②

在后现代主义的致命一击之下,形而上学已经奄奄一息,但并没有死亡,而是一息尚存,存留着复苏的可能。这是因为,人类需要形而上学,以解答存在意义的问题。后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日益显露出其平庸、无聊的性质,后现代性带来的物质主义、消费欲望给人以新的压抑。这种压抑必然引起反弹,激发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和追求。存在意义的问题已经被后现代主义所放逐,但它仍然存在,不会消失。这个形而上的问题,是自有文明以来人类就紧追不舍的问题,于是才有古典形而上学。现在,这个问题以更为严酷的形式被提出来,需要现代形而上学作出解答。自海德格尔以来,现代形而上学的硕果累累,但并没有完善,因此不敌后现代主义的强势攻击。海德格尔前期把现代形而上学建立在此在之上,实际上就是建立一种生存哲学。他试图从生存体验中寻找出存在的意义。但由于此在的非超越性,因此不能领会存在的意义。萨特的生存哲学也同样没有成功,他从生存出发,把存在的意义定为虚无化的自由。现代主义的审美形而上学的建设没有成功,导致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兴起。后期海德格尔进行了现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他把哲学的出发点由此在变为本有(Ereignis),本有作为本体论的范畴,其含义是“人与存在的共属”,实际上相当于我所定义的存在概念——我与世界的共在。本有超越非本真的此在,使存在的意义显现。现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也使形而上美学得以重生。海德格尔后期走向审美主义,提出天地神人亲密关系的“世界游戏”和“诗意地栖居”。他建立了审美现象学,赋予审美以发现真理的意义。他说:“美是作为无蔽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③在海德格尔开辟的新形而上学包括审美形而上学领域,杜夫海纳、盖格尔等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于是,在后现代主义狂风横扫过后,新的形而上美学悄然兴起,生机勃勃。但新形而上美学的建设还刚刚开始,新的理论体系建设远远没有完成,还期待着新的突破,新的创造。

要重建现代美学,应该超越后现代主义,继承传统形而上美学的合理因素,改造其不合理内核——实体本体论和逻各斯主义。首先,是确立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核心是重新确立存在概念。古典哲学的存在是客体性的(实体论),而现代主义哲学的存在概念是主体性的(生存论),它们都不具有真理性。即使海德格尔后期,也仍然把存在概念理解为形而上学的“是”(being),而这是一个假概念。我认为,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同一性;存在是生存的根据,具有本真性。这个存在概念克服了传统存在论的实体性,也克服了现代哲学的主体性。在这个基础上,把审美确定为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存在的回归。其次,重建现代美学,还应该打通现象学和存在论,把现象学建基于存在论。这意味着现象即存在的显现,因为存在作为我与世界的共在,使得世界的本质得以呈现。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向存在的回归,成为一种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它透过审美体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这就是重建的审美现象学。于是,审美就不是一种消费性的活动,而是自由和真理本身,是克服现代性压抑并获得解放和生存自觉的途径。因此,重建现代形而上美学,就成为当代美学家的神圣使命。

【注释】

①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②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97页。

③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原载《上海文化》2015年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