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有新的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由来已久,其基本论调和本质特征并未改变,且一再遭到驳斥和批判,最终要么哑口无言、暂无声息,要么偃旗息鼓、逃之夭夭,成为“落水狗”、“落汤鸡”。病症明显、无药可救,但为何又屡禁不绝、死灰复燃?对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透诊,仔细梳理其现实表现,冷静分析其历史根源,高度警觉其严重危害,科学有效地采取相应对策。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同所有的思想文化一样,都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因此,寻找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也必须到与之相关的政治和经济中去找。
1.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从词源上,“虚无主义”源于拉丁文,1799年唯心主义哲学家雅柯比在《给费希特的信》中第一次使用,后经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的描绘而流行。在历史现实中,“虚无主义”确切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运动。对此,《共产党宣言》曾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裹读了。”[1]275资本的物的世界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超验”的价值世界随之崩塌。海德格尔也指出:“从其本质上来看,毋宁说,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这种基本运动表明这样一种思想深度,即,它的展开只还能引起世界灾难。虚无主义乃是被拉入现代之权力范围中的全球诸民族的世界历史性的运动。”[2]77219世纪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西方各国由高歌猛进的“资本的时代”进入危机更显的“帝国的时代”(霍布斯鲍姆语)。面对各种问题的出现,西方有些学者开始质疑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而颂扬非理性主义的作用。尼采认为,否定历史传统、否定道德原则,这些现象可以统称为虚无主义。此后,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是以资本主义的现实物质性否定以往历史上的观念上的虚妄性,进而又以帝国主义时代的危机否定甚至包括历史功绩在内的资本主义的一切。
2.历史虚无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泛滥,集中表现在苏东剧变前后。在赫鲁晓夫的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所谓的“揭开盖子”后,苏联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否定斯大林的浪潮。在此影响下,一些人开始把矛头指向列宁,指向十月革命,从而否定整个苏联的历史及其成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导下,这种思潮更加甚嚣尘上,最终导致了苏东剧变。此后,国际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论”等,以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为典型代表,出版(发表)了大量书籍和论文,猛烈地攻击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攻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乃至否定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集中反映在否定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由原来的否定资本主义转向否定社会主义。
3.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两波浪潮。一是新文化运动前后,特别是1930年代前后出现的“全盘西化”思潮,其典型代表是陈序经的“一刀断根”论和胡适的中国“百事不如人”论,认为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割断和抛弃一切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一切照搬西方的道路。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以后,其典型是一些人以反思“文革”为名逐渐掀起了持续不断的“非毛化”思潮,以1988年的电视政教片《河殇》为代表掀起的以“蓝色海洋文明”否定中华“黄土文明”的思潮,以1995年出版的小册子《告别革命》为代表的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近代史、否定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思潮,等等。在此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整个中国文明。
综而观之,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和重新泛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确在不断否定和扬弃旧的东西,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所谓的“历史”依据。二是这两波浪潮的时代背景,或者使各种思潮激荡交汇,或者使代表非公经济的各种思潮滋长,给历史虚无主义以生存的土壤。三是1990年代以来传入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即每个人均可以对历史进行自由“解构”、“重构”、“连接”、“解读”,给历史虚无主义以学理上的伪装。四是现代网络传媒和通讯传播手段的进步,特别是QQ、微博、微信等,改变了过去长篇大论、系统化的论著方式,使一些碎片化的、片面的叙述和论点得以流传,给历史虚无主义以泛滥的载体。五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即西方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继续以历史虚无主义为工具,并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交相呼应,以达到“分化”、“西化”、“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给历史虚无主义以持续的动力。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在以往的传统表现的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表现,呈现出许多花招,不仅表现在理论界、史学界,也弥漫在文学、艺术、影视等众多领域。
第一,否定黄土文明(中华文明),颂扬蓝色文明(海洋文明)。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华民族“愚昧”、“落后”、“丑陋”、充满“奴性”、逃避现实、安于现状等等,中华文明是走向没落的“黄土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则更是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已经夭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不能教给我们什么真正的科学和民主意识”,“是已死的东西,早该后继无人了”,是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只有乞灵于西方的“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全盘西化”,才会“充分世界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更有甚者,如《三星堆文化大猜想》竟然“大胆猜想”出“‘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
第二,“告别革命”,颂扬改良。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是“一部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是一幕“以暴易暴”的闹剧,革命是“幼稚和疯狂”、“杀人流血”、“民族内斗”、“历史悲剧”,纯粹是“破坏”,没有任何建设意义,“辛亥革命搞糟了”,“一切政治灾难都是从五四运动来的”,甚至“救亡压倒启蒙”,使中国由长期以来的“以英美为师”的所谓的“近代文明主流”,走上了偏离这一大道的“以俄为师的歧路”,“至少虚掷了三代人的血泪精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是“游而不击”、“投机做大”,总共才“消灭了851个鬼子”;相反,改良则更为“稳健”、“温和有序”,“慢慢来”,也并非历史发展的“死胡同”,为此必须“告别革命”,以“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党派史观”。
第三,“侵略有功”,反抗有罪。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正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是“好事”,应当“大恨其晚”,再早一点,“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说“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殖民化,“如果没有西方的殖民征服,人类,特别是东方民族所有优秀的才能就会永远沉沦,得不到发展”,香港就很好,“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经历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等等,有人甚至声称“东北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相反,所有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和革命,则均“是以落后对先进,保守对进步,封建闭关自守孤立的传统对世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经济变革的抗拒”,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个“笑话”,过去对“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奴役与反奴役”的斗争与审视,“最终便是对‘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做出消极的、片面的、情绪化的彻底否定”。[3]
第四,“反思历史”,“重新评价”。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对于历史上要进行“反思”,要“思想解放”、“理论创新”、“范式转换”,对于历史人物要进行实则是“反着来”的“重新评价”,即“对于传统的反面人物,你要彰显其善良与朴实的本性,对于传统的善者,你不妨展露一些其性格中的缺陷”。由此,几乎所有正面人物均被贬低,太平天国相当于西方中世纪的“黑暗神权政治”,而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乱臣贼子”,鲁迅“并不关心政治、革命”,毛泽东是专制暴君且“绯闻不断”,等等;而对慈禧、李鸿章、荣禄、蒋介石等反面人物均被“去阶级化”“翻案”,“慈禧是一位极力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英明太后”,李鸿章变为“耿介善良”、“忍辱负重”、“开明进步”并带有浓厚家国情怀和人文色彩的“忠臣”,蒋介石是“中国救星”、“世界救星”。有人甚至认为“爱国应该一致,方式不必求同,抗日论也好,和平论也好,都是爱国心的表现,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热爱国家”[4],由此,“汪氏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国者”。
第五,否定前30年,“非毛”“反毛”。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新中国“30年没干多少好事情”,“是一步步倒退,几乎走向毁灭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错了”,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因而“只是一部荒唐史”,是极“左”的历史,社会主义是“民族旗帜下的封建主义,基本上是独裁制、集权制”、“现代式的封建主义”、“小资产阶级空想主义”、“民粹主义”,等等。与此同时,大力赞扬和鼓吹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是对“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从而把改革开放与全面建设的历史割裂和对立起来,以后30年否定和抹煞前30年。面对新形势下的民主政治改革,还有人鼓吹“宪政中国”,甚至说“宪政中国出现以前的中国是旧中国”,宪政中国才是“新中国”。在此过程中,借“反思”和“纠正”“文革”错误之名,对毛泽东大肆攻击和污蔑,有的人喊出“中国的落后与毛泽东有分不开的关系”,有人还编写了所谓《左祸》的书籍和文集,进而削弱和取消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六,否定英雄,“戏说”“戏谑”。历史虚无主义认为,许多英雄人物并非真实而系“伪造”,是政治“忽悠”的“炮灰”,且中共军史谎言实为官兵“共谋”。东北抗联是“虚构”的,狼牙山五壮士是“虚构”的,邱少云是“虚构”的……与此相适应,许多英雄人物遭到戏谑:董存瑞牺牲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雷锋有初恋女友”、“江姐是二奶”、“刘胡兰是小三”……许多红色经典被“戏说”:《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革命斗争被加入了“情感纠葛”:《沙家浜》被改编成“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阿庆嫂被塑造成“潘金莲”式的人物,郭建光被描写成胆小鬼,而胡传魁则成了民族英雄;《红色娘子军》也被改编成为青春偶像剧,吴琼花被塑造成“天使的愤怒”,且表现得“情意绵绵”……
第七,反咬一口,攻击马列。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目前需要引起重视的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是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有人说“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也源远流长。自19世纪末以降,一百多年来它以庸俗社会学为理论根基,穿着‘革命’的外衣,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是一种小资产阶级左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他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认识体系“把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作为评判事务的唯一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漫长的人类历史,也否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它自信地宣布,从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历史上就没有好的事物,充满了剥削、压迫、不平等和阶级斗争,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后才会获得彻底解放。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完全解释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观,陷入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5]他们甚至说“从中国20世纪初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虚无党’,到20年代以‘太阳社’为代表的一批上海‘亭子间’文人,再到解放后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批判运动,最后发展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虚无主义思潮,这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承脉络是十分清晰的。”[6]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
通观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基本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历史虚无主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历史碎片化。利用个别人物、个别事件、个别语言,断章取义,妄下结论,以小细节小故事定论整个历史全貌、历史规律,以支流、旁流、邪流当主流、直流、正流,或者以抽象的人性论代替阶级论,认为“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如以《曾国藩家书》推断曾国藩是“道德完人”,以《蒋介石日记》推断蒋介石是“一代伟人”,以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革”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及其伟大贡献,以党已经纠正的阶段性、局部性错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和功绩,等等。
第二,矫揉造作,任意剪裁嫁接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常常通过“穿越”,脱离历史背景,以当代标准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以“假设”为条件,并将其作为前提,演绎、推断历史;或者以所谓的“科学”、“常识”解读历史任务、历史事件;或者伪造所谓的亲历人士“口述”、“独白”等,渲染、夸大事实。如认为《白毛女》喜儿不嫁给黄世仁黄老板实在是“不识时务”,如“假设”没有革命中国早已经实现现代化了,如“人体承受机枪枪口的冲击力而不倒,违背人体物理规律”、“燃烧弹下,神经元的反应难以控制”,[7]等等。
第三,迎合时尚,以新媒体玩新花招。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博客、播客、QQ、论坛、社区、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或者利用大众心理、娱乐习惯、快餐文化、浅阅读或浏览阅读、指尖传递、消费主义、拒绝崇高、娱乐为王、接地气、近民声等,把核心观点转化为夺人眼球、惹人注目的通俗文字、艺术形象,或者以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反思历史、重新评价等面目,夹带私货、偷梁换柱,宣扬其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鼓动一些标题党、网络大V、公共知识分子、舆论领袖等推泼助澜,大出风头,喧嚣一时,乃至形成强大的舆论优势,或以网络暴力替代理性争鸣。如当今泛滥一时、哗众取宠的标题、关键词、短文,如对梁柱等马克思主义学者文章标题的肆意改动和传播,等等。
第四,裹挟民意,有所虚无亦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所虚无的,是中华文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和领袖、英雄人物等,是历史已经有了结论、我们一直所肯定的正面的东西;他们所不虚无的,是西方文明、西方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中国的保守主义和投降主义及其代表人物,是历史也已经有了结论、我们一直所否定的反面的东西。简单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与主流价值、历史结论唱“反调”来“翻案”的。在此过程中,他们以各种伪装和论调,博得同情,引起共鸣,混淆视听,裹挟民意,绑架舆论,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四、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8]因而,从本质上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就是在否定历史,也是在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因而在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上实质是唯心史观、形而上学、个人主义。
第一,在世界观上是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完全是以主观意志、主观想象和主观臆断为逻辑起点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比如他们说“革命是少数人制造出来的”,就完全无视乃至抹杀历史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规律。对此,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1]483列宁也曾强调:“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9]487即使对于“俄国道路”的选择,早年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也写道:“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10]68
第二,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绝对性地、片面性地、静止性地评判历史,其实质就是形而上学。比如他们说“革命只起破坏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意义”,就是没有认识到认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对此,孙中山先生曾明确指出:“革命有非常之破坏,如帝统为之斩绝,专制为之推翻,有此非常之破坏,则不可无非常之建设。是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11]207毛泽东更是深刻分析道:“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12]1080“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13]432
第三,在价值论上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思潮,其核心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利益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其外在表现为认为: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宪政是对个人的制度保障,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对个人利益的承认,文学艺术是个性的充分表现,等等。因而,在价值观上,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以个人的利益和感受判断、评价历史,或为历史的“剪裁者”,或为历史的“扒粪者”。对此,毛泽东早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就指出:“中国的许多自由主义分子,亦即旧民主主义分子,亦即杜鲁门、马歇尔、艾奇逊、司徒雷登们所瞩望的和经常企图争取的所谓‘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们之所以往往陷入被动地位,对问题的观察不正确——对美国统治者的观察往往不正确,对苏联的观察往往不正确,对中国共产党的观察往往不正确,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或不赞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的缘故。”[14]487
五、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征及其本质,都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因而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第一,抹煞中华文化,阉割民族特质,消解爱国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失望,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从而瓦解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瓦解民族认同和祖国认同,使人们丧失赤子之心和爱国主义;与此相适应,“全盘西化”、“崇洋媚外”情绪则迅速滋长和恶性膨胀,卖国思想和行为频频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抹煞历史主流,阉割进步特质,消解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怀疑和不满,导致颓废主义和媚外思想,从而瓦解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瓦解领导核心和团结核心,使人们抛弃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与此相适应,新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等理论和社会势力则迅速发展和扩张,苏东剧变的前车之鉴将会不远。
第三,抹煞价值标准,阉割正义特质,消解集体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领袖人物、英雄人物、楷模人物的不尊重乃至鄙视,导致个人主义和私利主义的膨胀,从而瓦解团结精神和协作意识,瓦解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使人们丧失集体主义和公平正义;与此相适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拜物教”、“拜金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等则迅速流行,我们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将毁于一旦。
第四,抹煞社会规范,阉割自由特质,消解安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社会规范、道德伦理、行为准则的藐视和践踏,导致霸气、匪气和流氓作风泛滥,从而瓦解自尊自爱自律,瓦解敬人爱人成人,使人们丧失文化安全和人身安全;与此相适应,恣肆妄为、恶意攻击、强奸民意、群殴共识、败坏风气、泄露机密等现象则会层出不穷,我们的网络安全、社会安全乃至正常的学术研究、理论争鸣均将不堪其忧。
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已经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分别专题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尖锐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201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
六、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由来已经,且贻害无穷,因而必须采取科学、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每一位有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的国民都不能不倍加警惕并坚决回击。”(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坚定理论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规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以及西方史学和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宣传逐渐弱化、淡化,乃至边缘化,从而缺乏自信、底气不足,给历史虚无主义以可乘之机和泛滥的空间。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高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理论自信、理论自觉。
第二,加强党史革命史国史的研究与教育,坚定道路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歪曲、抹煞党史革命史国史。这既与其险恶用心有关,也与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教育欠缺有关。传统的叙说、教条式的宣讲、刻板的教育,使人们产生了疲劳感、厌倦感,因而对一些“反思”、“重评”、“解读”等则充满了新鲜、新奇、共鸣、满足的体验,给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温床。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党史革命史国史的研究与教育,以真实的历史内容、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展现和开展,提高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全面、系统、辩证、理性的了解和认识,增强道路自信、道路自觉。
第三,加强党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定制度自信。历史虚无主义得以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够,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应对能力明显不足,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蒙骗和迷惑,有的则甚至理想信仰流失,原则立场懈怠,言行举止走向反面,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帮凶和马前卒;同时,我们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把柄”和“揭短”之处。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纯洁干部队伍,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保证其正确性、避免失误,增强制度自信、制度自觉。
第四,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监督管理,坚定舆论自信。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泛滥,更与当今网络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难防范密不可分。博客、播客、QQ、论坛、社区、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有联系、沟通、传播的便捷性,但也有随意性、片面性、泛滥性,从而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同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不少报刊不自重、不自律,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声筒”乃至“阵地”。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阵地监管,因为“你不占领他就占领”,丧失阵地也就丧失了舆论优势和话语权。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9月最高法和最高检公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抹黑英雄”等言论“转发500次”即达到刑法标准设置了门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争得话语权,保住阵地,增强舆论自信、舆论自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转引自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4]转引自方艳华,刘志鹏.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主张及本质剖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6).
[5]转引自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9).
[6]转引自张海鹏,龚云.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J].红旗文稿,2014,(16).
[7]转引自孟威.抵制“英雄诋毁说”“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逆袭及其克服[J].人民论坛,2015,(15).
[8]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1]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原载《甘肃理论学刊》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