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分支学科>>伦理学

【马永庆】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评析

 

 

当今道德领域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不应再作为道德生活的核心规范而居于重要地位,非议和诋毁集体主义,甚至试图以各种非社会主义价值观混淆社会的主流文化。这种虚无思想倾向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就其产生的背景、缺陷及相应对策提出个人看法,以求教正。

一、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产生的原因

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的产生,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多方面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利益关系的纵横交错及利益关注点的转移,改变了原有的利益关系格局,使得人们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点。首先是对市场经济认识模糊。市场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或日利益的最大化。一定意义上,任何市场主体既有权利保护和获得利益的满足,也有义务维护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包括个人主体和集体主体在市场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是,市场经济更具有竞争性,在争取利益的市场活动过程中,市场为进入其中的任何一个主体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建构起各类主体相互争胜的宽大平台。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在努力地“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而且“他所盘算的也只能是他自己的利益”,①他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此外,市场经济还具有主体性。尽管有市场规律的约束,但是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市场主体可以进行自觉自愿的选择,且能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利益。在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他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市场经济活动。一些人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市场经济的特点,只意识到市场主体是平等的,每个主体都需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满足问题,看不到市场主体的差异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片面地认为以集体利益或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正确的,选择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未必就是不对的;认为相对于个人来说,集体主义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是不平等的,也是对个人权利的忽视。因而对集体主义采取了虚无或摒弃的态度。

其次,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或团体利益没有得到完全实现,或者说在市场经济中没有达到期望值,产生了一定的挫折感。在他们看来,现实社会中不能指望任何人帮助自己,只有自己救自己,甚至认为社会、集体都是不存在的,进而形成了虚无思想倾向。实际上,人们应该明白任何经济形式都不是万能的,计划经济不可能保证所有利益主体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市场经济当然也无法使人们的利益得以平均实现。同时,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人们需要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改变自身。“人改变着他生活在期间的世界,但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他也极大地改变了作为人的自身。”②不能把现实利益的满足理想化,更不能以自身利益实现为标准衡量经济的发展,甚至取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另外,人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中发展完善的,它对过去的市场形式有超越,也有承继,是在对以往各种经济形式的吸收改造中得以发展的,不能完全割断经济发展的历史链条而孤立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还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对于不同主体利益的实现也在逐渐趋于平衡和谐。但虚无思想倾向并没有考虑到这些,而是单纯地把市场经济当成可以医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一旦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到集体主义身上。

再次,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得人们只关注利益的实现,而没有意识到利益的取得不仅要合法合理,还要遵循再分配的社会原则。一些人认为依靠自身实力获得利益满足,这是自己的事情,而没有看到社会提供的资源以及他人的协助。市场经济存在竞争,如果没有政府的调控及规章的制约,就会陷于无序的自由竞争状态。一些人错误地以为市场经济既然是比实力、靠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关心和顾及集体和他人,集体主义对人们获取自身利益是一种阻碍。

第二,集体主义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实践中的一些失误与偏差,导致人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也会产生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发挥了较大作用,但由于面临的复杂社会历史环境和艰巨的社会发展任务,集体主义具有一些强制性的、由国家推行的、大都是作为他律存在的道德要求的一面更为加强,有时甚至仅仅作为满足集体利益的规范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集体主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时集体主义还被赋予政治的功能,甚至被当成不得不遵循的硬性要求。这种强制性的政治规范运用于道德领域,对人们造成一定伤害,尤其是当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成为集体的附属,个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实现。如果在一定时期,个人做出自我牺牲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总让个人为集体让步,个人和集体的矛盾就会尖锐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了个人主体性,使个人与集体关系发生了变化。当下人们表达个人利益的愿望增加,力图以平等的身份对集体提出个人的意愿要求,“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③。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下的人们不再一味地遵从集体或国家提倡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实现问题。尤其是当利益表达机制受阻及利益分配不公正时,就会出现十分强烈的对立情绪直至矛盾激化。因而人们产生对集体主义若即若离,甚至有逐渐远去的倾向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集体主义有一个不断科学化的过程。不能要求集体主义在当下尽善尽美,它需要不断解决矛盾、矫正自身,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自我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或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产生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④。集体主义也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社会存在发生变化,集体主义就必须不断完善与超越。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社会各个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同时,人们“生产着他们的社会及其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与他们的社会一道发生着变化”⑤,如何调整和解决人们出现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在前进中舍去不合时宜的内容,重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当下集体主义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如果看不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不能及时顺应客观要求,集体主义就难以实现,就会出现虚无思想倾向。另一方面,对集体主义有一个认识与把握的角度问题。既不能以工具理性对待集体主义,把它作为一种所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的手段,更不能以功利主义的观点审视集体主义,使其仅仅成为获取某种现实利益的工具。必须面对人们的实际需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标准和尺度,对人们的行为给予方法论的指导。如果仅仅从现实利益满足的视角,或以实用主义解读集体主义,就可能产生虚无的态度。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的同时,一些非社会主义文化也渗入社会各个层面,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一些人认为,以往把集体主义原则推得过高,影响了个人的价值观选择。在他们看来,集体主义应该与个人主义并行存在,其他价值思想也需要融入社会价值体系中,甚至采取了一种自由主义的立场,认为一个社会、一个“政府不应试图管理人民的道德,它只应该提供平等的自由、秩序、安全,以及其他可被普遍接受的公共利益”⑥。还有些人觉得,以往实行集体主义,并没有使人们强化集体意识,而在一些人中滋生了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因而集体主义已不能有效指导现实社会,现实社会需要多元文化的存在,应该允许人们持有多种价值观。有人则认为坚持集体主义是极“左”的立场,应该摒弃。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我们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集体主义,而不应采取虚无的态度。

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一种社会事实,但多元文化良莠不齐。积极的先进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落后的消极的文化则会消弭人们的意志。一个社会需要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需要有先进思想的引领。集体主义从集体利益出发,促使人们以合理的方式解决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使得各种主体利益实现最大化。这正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主旨。反之,一些消沉、低俗、腐朽文化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价值观有着极大的腐蚀作用,不仅扰乱善恶价值观念,模糊人们是非观念,甚至排斥集体主义等正确原则的规范约束,而且引导人们崇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腐朽文化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出现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就是各种非社会主义文化带来的后果。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试图借助多元文化的幌子,兜售其社会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以为只有贬低或取消集体利益,突出个人利益,就能使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和谐;用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取代集体主义,就可以使社会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殊不知任何社会无论坚持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个人利益都不可能完全置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以文化多元性否认集体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无法虚无集体主义,泯灭不了集体主义在当前的重要作用,也不可能使非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当下文化的核心,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只能游离于社会主流文化之外。

二、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的主要缺陷

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不仅消减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而且误导社会价值观,使人们对集体主义产生怀疑。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的根本缺陷在于:

第一,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割裂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否认集体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引领,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集体主义与利益最大化是相矛盾的,把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立。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不需要集体主义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集体主义是阻碍还是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中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实现的利益最大化是各种市场主体利益的满足问题。从存在形式上说,纵向的市场经济主体分为集体(内含社会、国家、民族)、群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主体,因而利益满足是多方面的,不能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基点。二是利益的最大化不能绝对化,要有轻重缓急。既不能总是从某个主体的利益出发,忽视其他主体的利益实现,也不能搞平均主义。要以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为原则,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也达到利益最优化。三是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仅凭价值规律的调节是不能最终实现的,它还涉及社会整体平衡以及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问题。市场主体都需要在解决利益矛盾中不断付出而实现自身利益。

虚无思想倾向没有看到或忽视了集体主义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能量,错误地认为集体主义限制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满足。实际上,集体主义不仅没有妨碍个人利益的实现,反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和保护了个人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点,又能弥补市场经济的局限,赋予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无政府经济,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任凭各种市场主体自由行动,导致经济的无序发展。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多元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政府代表大多数市场主体的利益,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监督制约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自由经济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控制。只要货物与货币有强化作用,经济就无自由可言。”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然经济,或说是无序经济。它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或者一般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要从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出发规范市场行为,用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准则调节人与人的利益关系,逐步走向完善有序。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双赢的竞争合作经济。市场经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不是个体的努力,而是竞争中包含合作的经济活动。“进行生产的个人”“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为了一定利益相互争胜,展示自身能量,同时又通过竞争使大家的利益实现“双赢”或“多赢”。

集体主义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达到相对和谐,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其中,集体主义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集体利益的实现,而是各种利益关系的有序发展。国家利益需要集体利益的支撑,个人利益的满足同样也离不开集体利益。集体主义立足集体利益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在于集体利益是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利益,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处理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矛盾。不能以个人利益或一部分人、小团体利益为基点。只有以共同利益为基准,各种主体利益才可以相互协调。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指导和政府的调节,个人或部分团体是没有能力使各种社会利益主体协调一致的,也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点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观念都无法给予道德上的指导。以这些思想取代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能真正解决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

就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的关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社会主义规范体系的规约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在于激活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社会财富的积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这一目标依赖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手段,以刺激人们求利的积极性,在相互竞争中达到各自利益的满足。社会需要宏观调控,以使市场经济稳定有序,主体之间相互和谐。社会调控又需要一定的依据和标准,即以谁的利益为尺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衡量和约制的问题。

集体主义是一种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鸣锣开道的思想体系。一是具有价值导向功能。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时期人们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尺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从社会整体出发,在赢得自己利益实现的同时,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这不是合理利己主义的立场,更不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而是集体主义通过引导人们的逐利行为以达到利益主体的较好融合。二是具有规范引导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集体、国家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其完善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集体主义使人们能够在合乎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合理地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并能够较好地处理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集体而单独存在。三是具有维护调节功能。集体主义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规则。在协调人们利益关系的同时,也谴责损坏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行为。集体主义不仅给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义上的支持,而且还在引导社会价值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自己的特色和正确的发展方向。集体主义凭借自己的科学性和魅力获得人们的认同。

第二,虚无思想倾向对集体主义缺乏基本的科学态度,或没有理解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或排斥集体主义,或从个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在他们看来,集体主义只是维护集体利益,而看不到个人利益;只是集体对个人的强制约束,要求个人服从集体,没有维护和关心个人利益的实现。这是片面的。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其科学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今天,只要能够认真对待面临的问题,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理顺各种利益关系而促进社会的发展,集体主义依然能够居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地位,指引人们的道德建设方向。

其二,从平等、尊重、公正的立场出发,辩证地把握集体和个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就平等而言,在集体主义的实现过程中,集体和个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平等、共生共存的关系。二者不仅相互依存,而且承担着相互赋予的义务和权利。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双向性,即集体主义应是集体和个人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在其实现中集体和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二者也以集体主义为监督评价对方和自身行为的尺度。集体和个人是自律与他律、自成与互成、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尊重是要求集体和个人都应平等对待对方,尊重对方的社会地位;尊重对方的存在权、发展权、利益拥有权和实现权;尊重对方的劳动和其劳动成果;尊重彼此的关系。既不能因为自身地位重要就迫使对方服从自己,也不能一切从自身出发,任意剥夺对方的权利。公正是要求集体和个人都公正对待对方、对待相互关系、对待自己。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衡量处于利益关系中的每个道德主体的规范,而不能是一个单向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应看到在集体和个人关系中它们的差异性,关注差异也是其公正的重要方面。

其三,集体主义具有开放性。集体主义需要不断兼收并蓄,对关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其他理论认真研究,从历史典籍中汲取精华。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⑩集体主义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完善发展的,不仅在创造性转化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注意学习其他民族对集体和个人关系处理的好经验。

第三,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在方法论上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利益关系或只看到利益的对立和差异,或仅仅关注某个主体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在他们看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总是充满矛盾的,而且是不可调和的,因而否定试图从统一性上要求人们遵循集体主义。既然如此,那么个人利益最大化就是天经地义的。因为集体都是由个人构成的,集体利益代表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实现了,集体利益也会得到保障。在他们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价值的唯一而普遍的标准”,(11)而没有从集体和个人的结合上考虑问题。

集体和个人是一对相互依存、不能剥离的矛盾体。对二者关系的认识,需要有客观的态度、和谐的理念、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论。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客观对待集体和集体利益,客观对待个人和个人利益,客观对待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能否保证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无论是暂时还是长远都应如此。如果为了某一方的利益,人为地抑制或损坏另一方利益的实现,双方关系无法实现统一。所谓和谐就是要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一致为原则。集体和个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二者关系和谐,才能实现共赢。这并不是说和谐就没有差异,集体和个人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的。所谓的发展是指集体和个人及二者的关系,都需要根据时代给予的任务而不断完善,对他们的认识同样需要不断丰富。既不能因为暂时的利益得不到满足而严重对立,又不能由于一时的失误而否定全面的发展。从长远的、发展的视角把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会使二者关系稳步提升。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还需要从相互、双向等角度把握。集体和个人是二者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作用。集体和个人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构成相互关系,没有双向的作用更无法理解它们的关系。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恰恰把二者割裂开来,对集体和个人关系作了形而上学的理解。

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对集体和个人的性质认识不准确。它沿用功利主义的态度,认为“共同体是个虚构体”,共同体的利益“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12)它没有看到社会或集体与个人是一对实实在在的矛盾体,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13)社会利益也不能等同于个人利益的总和,它是社会成员个人的共同利益。对于社会或集体和个人、社会利益或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需要明晰,不能混淆。

三、矫正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的建议

当下出现集体主义的虚无思想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对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更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优势。集体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主义一直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否认集体主义,或对集体主义采取虚无的态度是错误的。集体主义对人们思想有着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形形色色的非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不可能担负起如此重任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所要确立的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4),要引导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15)没有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没有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集体主义就是告知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这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集体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根植于现实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并能够对现实发生作用的价值思想体系。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社会都是以实在的主体进行着密切的交往。集体主义正是在这个具体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与各种不正确思想进行斗争,使人们明确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个人、集体或不同形式的主体只有维护我们的命运共同体,才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以及各自利益的实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发努力的过程,充分证明了集体主义作为价值引领的巨大作用。

第二,建构科学的集体主义价值转化机制。集体主义的实现是一个由国家价值观到大众价值观的转化过程。集体主义遵循着一般意识形成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有自身规律。集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概括而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的今天,集体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如何使集体主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精神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16)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必须建构行之有效的集体主义价值转化机制。一是要通过舆论平台广泛宣传集体主义价值观,让人们了解和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建构什么样的主流价值体系。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集体主义的实现需要从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等多个层面,以及在不同时期设立一定的目标体系。就国家、社会而言,不仅要在宏观上设定集体主义的实现方案,使集体主义意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还要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全体民众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对群体、个体来说,主要是提高集体主义的自觉意识,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联系在一起。三是使集体主义作为行为规则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良好习惯是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这种生活交往不是作为规定的教导手段,而是作为社会需要进行的。集体主义需要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动态实践行为,只有实践才能使人们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集体主义来自于人们的道德实践,又指导其行为践行。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要把集体主义落到实处,而且使人民群众真正分享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第三,建构集体主义的道德实现机制,发挥不同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集体主义的实现既是国家的道德战略,又是个人人格提升的重要一环。国家需要建构集体主义的实践平台,开展各种道德活动,使集体主义的践行常态化、规范化。个体要不断提高对集体主义的认识,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不能认为集体主义的实现只是国家和社会的任务。每一个人都应是践履和培育集体主义意识的主体,都不应把自己排除在集体主义实践活动之外。

【注释】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7页。

[]B.F.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王映桥、栗爱平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0页。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

[]斯蒂芬·马塞多:《自由主义美德》,马万利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3页。

[]B.F.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王映桥、栗爱平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⑩《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1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7页。

(12)[]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3页。

(原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