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黄原】知觉表征论的难题

 

 

当代心智哲学中, 知觉表征论 (representationalism) 是一种具有极强影响力的理论。但也受到了许多挑战。其中一个经典的挑战来源于知觉表征论、内容外在论与感受质内在论的三者不兼容。由于后二者被认为是值得维护的观点, 加上表征论者通常也支持内容外在论, 这一不兼容就构成了表征论的难题。该难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布洛克 (Ned Block) 的反转地球思想实验。对此, 表征论者作出了不同回应。

我将首先阐明不兼容难题, 其次对难题的解决思路加以评估。然后, 聚焦在反转地球论证, 探讨几种针对该论证的回应。最后将指出, 这些回应及其代表的处理思路并不能成功, 并支持一种弱意向论。

一、知觉表征论、内容外在论与感受质内在论的三者不兼容

1. 知觉表征论

知觉表征论是知觉意向论的一种, 知觉意向论则是心智意向论在知觉问题上的主张。[1]心智意向论,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是说, 心智状态具有表征内容。比如某人相信苹果公司的股价正在上升, 那么按照意向论, “苹果公司的股价正在上升”这一命题就是该信念的内容。知觉意向论则是关于知觉经验的意向理论, 主要区别于感觉材料理论和关系论等。它主张知觉经验具有表征内容, 类似于信念和思想, 能够“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事实。比如某人看到蓝色的天空, 便有一个内容为“天是蓝的”的知觉经验。当然, 关于经验内容具体是什么样的, 人们存在分歧。比如, 这里的内容也可能是“天看起来是蓝的”, 甚至有人主张经验内容是非命题的。一个更为中立的说法是, 此时她的经验将天空表征为蓝色的。知觉意向论的要领在于, 经验具有准确性条件 (accuracy condition) 。当经验内容符合世界真实情况时, 该知觉经验就是真实知觉, 否则就是错觉或幻觉, 也即误表征。

知觉表征论, 除了具有知觉意向论的这些基本特征之外, 还承诺一种知觉经验的表征内容与现象特征 (phenomenal character) 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如下论题来概括:

(M) 若知觉经验的表征内容不变, 则知觉经验的现象特征不变;并且, 若知觉经验的现象特征不变, 则知觉经验的表征内容不变。

(M) 称为“镜像论题”。在这里, 现象特征, 或感受质 (qualia) , 是经验本身的属性, 它代表了主体在经历某一特定经验时的感受。比如, 当一个色觉正常的人看到一根黄色的香蕉, 她就有那种黄的感受, 也就说该知觉经验具有“黄”这一现象特征。尽管我们在描述经验的现象特征和经验对象 (如香蕉) 的物理属性时, 可能使用了相同的词项 (比如“黄”) , 但现象特征与对象属性并不天然就是同一类属性。实际上, 从其本身的含义来看, 二者即分属不同范畴, 而多数其他知觉理论也将它们看作不同类。我们可以用“黄*”这样的符号来表示现象特征。经典的表证论者如德雷特斯科 (Fred Dretske) , 则认为它们是同一类, 且现象特征是物理对象属性的一个子集。[2]实际上, 表征论认为表征内容就是知觉经验的全部, 任何看似其他的属性 (如现象特征) , 都被表征内容所穷尽 (exhausted) 。于是, 如果我们设想一个知觉经验的现象特征不变, 那么一定有一种表征内容也不变, 否则就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 即不论表征内容如何变化, 总有一种现象特征保持不变, 而这意味着现象特征超出了表征内容所及范围。因而表征论必须承诺 (M) 论题。

从动机上讲, 表征论的这种处理方式亲近功能主义, 有利于感受质的自然化。从论证上讲, 由于我们在内省我们的知觉经验时, 我们思维能够达及的只是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 即知觉经验具有“透明性 (transparency) , 而内省可达及性却是现象特征的本质属性, 因此有理由认为现象特征实际上就只是知觉内容中的对象属性。这些使得知觉表征论成为一种值得捍卫的立场。

2. 内容外在论

知觉内容外在论是心智内容外在论在知觉领域的一种主张。心智内容外在论是关于心智内容如何确定的一种主流观点, 主张心智内容并非完全由主体的内部物理状态决定, 而是由主体内部状态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内容外在论的反面是内容内在论, 即心智内容完全由主体的内部物理状态决定。这似乎是一个自然的物理主义的想法。但心智外在论在心智意向论的前提基础上, 因孪生地球 (Twin Earth) 等思想实验的语义外在论论证而成为广为接受的观点。[3]

这类思想实验都要论证, 内部物理状态相同的两个人,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 (心智) 语义内容可能不同。孪生地球思想实验是说, 设想在宇宙中有一个星球, 称为孪生地球, 它在所有方面都和地球完全相同, 除了地球上所有有水的地方它都只有另一种物质, 孪生水。孪生水与水在宏观方面完全相同, 如无色、无味、透明、能够溶解食盐等等, 但其化学式不是H2O, 而是一个可被简写成XYZ的结构。由于孪生地球上根本没有水, 所以我们在直觉上可断定, 当孪生地球上的人说“水解渴”这句话时, 表达的信念的内容实际上是“XYZ解渴”, 也即“孪生水解渴”。于是, 一个地球人Oscar, 和其在孪生地球上相对应的人Twin Oscar, 两人在说出“水解渴”这句话时, 他们的内部物理状态完全相同, 但是信念内容却不同:一个是“水解渴”, 另一个是“孪生水解渴”。这就论证了内部物理状态相同的两个人, 由于所处自然环境不同, 其心智内容可能不同。因此某些心智 (如信念) 内容不是完全由主体内部物理状态决定的, 即心智内容外在论是正确的。[4]

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 假如Oscar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地球被送到了孪生地球的相应位置, 因而他身边一切环境都完全相同, 唯独身边环境中的只有孪生水而非水, 以及身边的人们所讲的语言中“水”的意思是孪生水而非水。起初Oscar的信念仍然是关于水而不是关于孪生水的, 比如当他指着眼前的一杯孪生水说“这杯水很烫”时, 他表达的是“这杯H2O很烫”这样一个信念, 尽管这一信念是错误的。但我们有理由认为, 久而久之, 当他适应了孪生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他在类似的情形中, 其信念不再是关于水的, 而是关于孪生水的了。

经典论证使信念内容的外在论变得广为接受, 那么知觉内容呢?知觉内容外在论主张, 所有的知觉内容都不是仅仅由主体的内部物理状态决定的。假定知觉意向论是对的, 即知觉经验的确具有表征内容, 那么信念内容外在论的论证同样也支持知觉内容外在论。同时, 从动机上讲, 内容外在论有助于确保心智状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而不会使心智成为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封闭领域, 从而建立其上的心智哲学或知识论更可能是成功的。这样看来, 知觉内容外在论应当得到承认。的确, 知觉表征论者通常也是内容外在论者。这种结合, 其初衷也是一贯的:将更高级的心智世界与更基本的外部物理世界相联系。[5]

3. 感受质内在论

感受质内在论是说, 经验的感受质 (现象特征) 完全由主体的内部物理状态决定。从物理主义的立场出发, 这似乎是一个自然的结论。如果两个主体在物理上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有理由认为他们的意识经验在主观上是不可分辨的, 因而经验的现象特征即是相同的。现象特征是一种固有属性 (intrinsic property) , 如果它是由什么东西所决定的话, 那么应当就是由主体的另一类固有属性——内部物理属性所决定。此外, 认知科学的研究进路似乎也或多或少预设了这种看法, 比如在寻求一个心智状态与神经机制之间的因果关系时, 科学家通常假定了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对独立。总之, 对于一个物理主义者而言, 感受质内在论是强烈地符合直觉的, 反对者被认为面临较大的论证负担。

4. 三者不兼容

我们已经看到, 知觉表征论在知觉意向论的基础上承认 (M) 论题, 即经验的现象特征不变当且仅当表征内容不变;同时, 我们有强烈的理论动机采取知觉内容外在论, 就像多数表征论者所做的那样;最后, 我们有理由坚持感受质内在论。如果同时坚持这三点, :

(1) 如果知觉经验的内容不变, 那么现象特征不变;如果现象特征不变, 那么内容不变; (M)

(2) 即使主体内部物理状态不变, 知觉经验内容也可能改变。 (内容外在论)

并且 (3) 如果主体内部物理状态不变, 那么知觉经验现象特征不变; (感受质内在论)

那么就会带来理论的不自洽——根据 (2) , 假定内部物理状态不变而内容有所改变, (1) 得现象特征也有所改变, 这就与 (3) 相冲突。

理论的不自洽带来的后果当然是严重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放弃至少其中一项。查莫斯 (David Chalmers) 、克里格尔 (Uriah Kriegel) 等人主张放弃知觉内容外在论, 而认为知觉经验具有窄内容。这样便得到一种特殊的意向论。[6], [7]但是, 鉴于内容外在论的理论优势及其在信念领域的成功, 更多人主张保留知觉内容外在论。一种对表征论来说最直接的方式是拒斥感受质内在论, 正如德雷特斯科、泰 (Michael Tye) 等人所主张的。[8], [9]如果经验的现象特征不过是对象属性的一个子集, 那么它们似乎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不再完全由主体内部物理状态决定。不过, 正如批评者所指出的, 在这样的讨论中, 表征论是正在经受考验的理论, 因此如果仅凭表征论本身所主张的论题来拒斥感受质内在论, 就会是缺乏独立依据的, 这样的论证方式是在窃取论题。[10]于是上述三者的不兼容也就构成了对表征论的挑战:我们有很强的理由支持感受质内在论和内容外在论, 所以面对三者不兼容, 需考虑放弃表征论。

二、反转地球与知觉表征论

1. 提出的挑战

这种基于上述三者不兼容的对表征论的挑战, 大概最典型最形象的论证来自布洛克的反转地球 (Inverted Earth) 思想实验。这一思想实验是说, 设想在宇宙中有一个星球, 称为反转地球, 它在所有方面都和地球完全相同, 除了如下两点:第一, 该星球上所有对象的颜色都与地球上相应对象的颜色互补, 比如香蕉是蓝的, 天是黄的;第二, 反转地球人的语言中所有的关于颜色的词项都与地球上相反, 比如“blue”的意思是黄的, “红的”的意思是绿的。设想一名地球人Rose (母语是英语) ,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眼球后方被安装了能够反转颜色的镜片, 并被送往反转地球的相应地点。那么她丝毫不会注意到任何变化:天空看起来还是蓝的, 草看起来仍是绿的;身边的人们也说“The sky is blue”而不会说“The sky is yellow”。[11]

基本没有争议的是, Rose刚来到反转地球时, 她的知觉经验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色的, 即该经验的内容为“天是蓝的”。但是, 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比如几十年后, 情况如何?布洛克为, 由于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 Rose已经完全适应了反转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此她的知觉经验会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黄色的。具体而言, 道理在于, 第一, 多年后她适应了反转地球的自然环境, 也就是说她的知觉经验已经变成是由反转地球上的对象正常导致 (normally caused) 的了, 而初来乍到时正常导致她的知觉经验的东西仍是地球上的对象。这样一来, 原先由蓝色对象正常导致的那种知觉经验, 现在是由黄色对象正常导致的。第二, 多年后她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环境, 也就是说她的信念内容将变得与当地人一样, 比如当她看着 (反转地球的) 天空说出“The sky is blue”这句话时, 表达的实际上是“反转地球的天是黄的”这个信念。这一点完全类似于Oscar久居孪生地球之后的状况。又鉴于上述的这种信念是知觉信念, 它直接基于相应的知觉经验, 因此可以确定, 该知觉经验的内容也是“反转地球的天是黄的”。

如果就像布洛克所认为的, 多年后Rose的经验确实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黄的, 那么对表征论的挑战就很明显。初到反转地球的Rose和久居反转地球的Rose, 在看天空时, 经验的现象特征是相同的, 即显像的蓝 (appearing blue) , 或蓝*。然而她们的知觉内容却不同:初来时经验把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 久居后则是表征为黄的。这就瓦解了表征论的核心论题 (M)

可以看出, 前后两种情况下现象特征相同这一论断来源于感受质内在论的直觉。Rose在初到及久居情形中, 其相关的内部物理状态 (原初视觉系统+反转镜片) , 可看作是不变的。久居后Rose的经验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黄的这一论断则来源于内容外在论的思考。思想实验对表征论的这种反驳体现了知觉表征论、内容外在论与感受质内在论的三者不兼容。面对这一挑战, 可能的回应有如下几种:第一, 拒斥感受质内在论, 主张Rose经验的现象特征有所改变;第二, 放弃知觉内容外在论, 承认知觉经验具有窄内容;第三, 拒斥多年后Rose的经验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黄的这一论断, 主张经验内容不变。第一种回应, 除了反直觉外, 本身还面临许多具体的攻击, 比如在适应期过渡阶段, Rose的经验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或黄的, 而我们并不可能找到与此析取属性相对应的现象特征。[12]更要紧的是, 之前已经提到, 对感受质内在论的拒斥缺乏独立的根据, 因而不足以使我们放弃那种直觉。第二种回应, 即对内容外在论的放弃将走向现象优先的意向论, 这就要承认经验的有些内容不能以功能主义的方式得到刻画, 这也是表征论不能接受的。因此对表征论来说, 就只剩下最后一条, 即要在内容外在论的框架下, 说明Rose前后的经验内容不变。

2. 几种回应

一些表征论者采取了这类方式。

(1) 简单目的论解释

一种说法是, 不需要承认多年后Rose的知觉的正常因果关联对象是反转地球上的东西。他们追随德雷特斯科, 将正常关联的决定因素归为物种的自然选择历史。也就是说, 作为人类个体, Rose的生物学基础是由人类的演化环境——地球奠定的, 因此其知觉的正常因果追踪 (tracking) 的对象是地球上的对象, 而非反转地球上的对象。一个蓝*的经验正常追踪的是蓝色的对象, 这一点不论Rose作为个体在反转地球上生活多少时间, 也无法改变。因此, 只要Rose的经验的现象特征是蓝*, 那么经验就将对象表征为蓝的。 ([8], pp.123-168) 然而, 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一方面, 反转地球上的环境并没有超出人类的演化历史塑造出来的正常追踪能力。假如Rose没有被植入反转镜片, 那么她的经验从她一踏上反转地球开始就是能够准确表征的——她会看到反转地球的天是黄的, 草是红的;另一方面, 这种解释无法说明特定生物的经验。假设一种意外因素, 比如一道闪电劈中沼泽中的一棵树, 造就了一个与Rose在物理上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称该生物为沼泽人。由于沼泽人没有任何演化历史, 因而它不会有任何内部状态来正常追踪任何对象, 也就不会有经验。然而这强烈地违反直觉, 并且我们没有独立的依据来认同这个结果。

(2) 因果共变理论

另一种说法是泰的因果共变理论 (causal covariation account) 。根据该理论, 所谓一个生物c的一个经验e的表征内容是p, 就是说如下反事实条件句成立:假如最优条件 (optimal conditions) 得到满足, 那么, c具有e当且仅当p为真;并且c具有e是因为p为真。 ([12], p.137) 比如在满足最优条件的情况下, 一个人具有蓝色正方形*的经验, 当且仅当有蓝色正方形, 并且正是因为有蓝色正方形, 此人具有该蓝色正方形*经验。此经验的表征内容就是“有蓝色正方形 (There is a blue square) ”。这里所说的最优条件是这样一些条件, 当它们得到满足时, 感觉系统的组件是按照自然选择所塑造的方式运作的。由于反转镜片具有欺骗性, Rose的视觉传感器不能以自然选择所塑造的方式运作, 所以在反转地球上不论生活多久, 最优条件都没有得到满足。但作为反事实情形, 假如她没有被植入反转镜片, 即假如最优条件是得到满足的, 那么, 她看向反转地球天空时会具有蓝*的经验当且仅当“反转地球的天是蓝的”为真并且是因为“反转地球的天是蓝的”为真 (蓝天*的经验与蓝天具有因果共变关系) 。也就是说Rose的经验始终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泰的因果共变理论相对查莫斯式的说法有两个好处。第一, 它抓住了干扰Rose的知觉表征的关键是镜片, 而非反转地球的环境。因果共变理论容纳了Rose的视觉系统在反转地球上发挥正常功能的可能性。第二, 它不会被沼泽人问题攻击。根据因果共变理论, 被植入镜片的反转地球上的沼泽人和Rose一样, 看天空会有蓝*的经验, 并且该经验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因为, 假如沼泽人没有被植入反转镜片, 即最优条件是得到满足的, 那么, 她看向反转地球天空时会具有蓝*的经验当且仅当“反转地球的天是蓝的”为真并且是因为“反转地球的天是蓝的”为真。

但是, 是否有足够的理由认为Rose知觉经验的最优条件没有得到满足?更具体地说, 反转镜片如何破坏了最优条件的满足?毕竟, 被植入的镜片和像眼镜一样戴着的镜片, 与视觉系统的关系, 实质上是相同的——他们或者都不是、或者都是Rose视觉系统的一部分。如果认为眼镜只是视觉系统以外的东西, 那么便没有理由认为Rose的视觉传感器本身没有以自然选择所塑造的方式运作。此外, 泰对于最优条件还有一个解释是“无扭曲因素、无反常情况 (no distorting factors, no anomalies or abnormalities) ”。[13]什么又是无扭曲无反常呢?可以肯定的是, 不论反转镜片是否视觉系统的一部分, 都被认为是一种扭曲因素。但假如不是被植入了反转镜片, 而是先天性的色觉反转者呢?设想我们身边有一些由先天的生理构造差异造成的色觉反转者。这种生理构造差异是否造成了扭曲或反常?对因果共变理论来说, 这形成了一个两难局面。一方面, 如果说造成了反常, 那么根据反事实条件句定义, 假如此人色觉没有反转, 那么其蓝*的经验与蓝色对象就会具有因果共变关系, 也即其蓝*的经验是将对象表征为蓝色的。这就和正常人一样。但是根据内容外在论, 色觉反转者的经验与正常人的经验在表征内容上应当是一致的, 因为大家共享了同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果共变理论无法说明色觉反转者的这种异常共变, 即黄*的经验与蓝色对象之间的共变。另一方面, 只有说色觉反转并不涉及扭曲或反常, 才能说明色觉反转者的黄*的经验与蓝色对象之间的共变, 因果共变理论才能够解释得通。然而, 这就必须承认自然选择塑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色觉系统, 这不符合我们关于自然选择及演化的一般理解。另外, 泰的因果共变理论是关于表征的统一理论, 不仅能解释知觉表征, 也能解释诸如树木年轮对年龄的表征之类的自然表征, 及温度计水银高度对温度的表征之类的人工表征。对于树木来说, 如果年轮不表征年龄, 那么因果共变理论势必要归咎于树木出现了反常的生理构造, 即最优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同样是生物结构上的异常, 在色觉反转者与畸形树木之间, 出现了一个难以说明的差异:为什么一个包含了反常, 一个却没有?这使得最优条件无法得到一贯的说明。后果是, 反转镜片破坏了Rose知觉的最优条件这一说法, 也变得十分可疑。

因果共变理论还面临进一步的问题。由于某些信念, 如数学信念, 其表征内容并没有因果效力, 且信念的最优条件难以说明, 因此因果共变理论难以说明信念的表征内容。因而我们需要以其他的方式来说明信念表征。对于久居反转地球的Rose的信念, 泰的理解与一般的内容外在论思路别无二致, 认为Rose的信念会与当地居民同化, 她会相信反转地球的天是黄的, 草是红的。于是在Rose的知觉与信念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意向论通常认为, 一个知觉经验能够因果地导致、并且理性地辩护一个与其内容相同的知觉信念。反过来讲, 根据表征论者通常支持的功能主义观点, 一个知觉经验的因果效力如何, 也决定了这一经验的所是 (identity) , 包括其内容。按照因果共变理论, Rose的知觉经验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 而知觉信念却将其表征为黄的, 这就使知觉经验与知觉信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难以捉摸, 同时也切断了二者之间的认识论关联, 即辩护关系。这会使得表征论作为一个知觉理论失去其价值。 ([10], pp.1096-1097)

(3) 集成性解释

还有一种说法由任会明提出。 ([10], pp.1098-1107) 根据这种说法, 反转镜片作为因果共变的中介物, 并不能成为视觉系统的集成性 (integrative) 部件。然而Rose的知觉经验与反转地球天空颜色之间的因果共变关系如要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如果Rose的蓝*的经验起初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 而多年后表征为黄的, 那么镜片必须成为集成性部件。但似乎没有理由认为镜片变成了集成性的, 因此物理适应并不会发生。此外, 由于Rose以为自己一直使用的是英语 (而非反转英语) , 故而其知觉信念与被表达的信念之间存在差异。于是不存在知觉经验与知觉信念之间的鸿沟。

具体论证如下。设想Rose对于自己被植入反转镜片以及被送到反转地球的情况是知情的。称该情形为K情形。称Rose不知道自己被植入镜片但知道被送往反转地球的情形为NK情形 (显然她并不会发现反转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地球有任何区别, 这就和布洛克原版反转地球实验情形等效) 。可以合理地推断, K情形中, 初到反转地球时, Rose向地球报告反转地球天空的颜色, 她会说:

(1) The sky of Inverted Earth is yellow.

若在多年后报告, 她会说:

(2) The sky of Inverted Earth is yellow.

任会明认为, 报告 (1) 和报告 (2) 都是正确的, 因为Rose在报告中都使用的是英语, 且是通过如下正确推理得出的:

(i) 反转地球的天空对我来说看起来是蓝的, 但我被植入了反转镜片, 因此它实际上是黄的。

既然 (2) 是通过推理得到的, 那么它表达的就不是Rose的知觉信念。又由于她对反转镜片特性的了解, 这一被表达的信念与知觉信念之间会有差异, 其区别恰恰就在颜色属性。因此其知觉信念的内容恰恰是, 反转地球的天空是蓝的。而知觉信念内容与知觉经验内容一致, 所以在K情形中, 多年后Rose的经验仍然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物理上的适应并不会发生。

NK情形中, 初到反转地球时, Rose向地球报告反转地球天空的颜色, 她会说:

(1') The sky of Inverted Earth is blue.

若在多年后报告, 她会说:

(2') The sky of Inverted Earth is blue.

任会明认为 (1') 错误而 (2') 正确。这是因为多年后Rose使用的是反转英语, 她所说的blue其实是黄的意思。这和布洛克会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 由于她错误地以为自己说的是英语, (2') 所表达的信念和知觉信念之间是有差异的, 因此还不能由此得出她的知觉经验将反转地球天空表征为黄的。视觉经验实际如何, 可比照K情形。在K情形中, 之所以多年后与初到时Rose的蓝*的经验都将反转地球的黄色天空表征为蓝的, Rose的知觉经验与反转地球天空颜色之间的因果共变关系并不发生改变, 就是因为存在反转镜片这样的一个中介物。所谓是中介物, 即是说它对于视觉系统而言不是集成性部件。所谓集成性部件, 即没有它则视觉系统不再是视觉系统。那么在NK情形中, 反转镜片是否会成为集成性部件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一方面, 我们在直觉上会认为, 没有镜片的Rose依然会有运行良好的视觉系统。另一方面, KNK两种情形中, 对于同一个生物个体Rose而言, 同样的镜片是否成为她视觉系统不可失去的一部分, 结果应是相同的。既然KNK两种情形的唯一区别就在于Rose对镜片的存在是否知情, 那么如要得出镜片在NK情形中多年之后由非集成性的变为了集成性的, 就必须说明Rose关于镜片植入的知识如何阻止了K情形中多年后镜片变为集成性的。而这一点似乎无法做到。因此, NK情形中, 物理适应也不会发生, Rose的知觉经验始终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

最后, 任会明认为, 报告 (2') 所表达的信念不是知觉信念。在NK情形中, 多年后Rose由于错误地相信自己说的是英语, 因此尽管她意图表达的是她的知觉信念, 结果实际上她表达的是一个不同的信念。被表达的信念与知觉信念之间的差异, 反而使其知觉信念与知觉经验之间并没有产生鸿沟。

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成功。首先说最后一点。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NK情形中, Rose多年后适应了反转地球的社会环境, 即她变成了一个反转英语的使用者。那么这时她还会相信自己使用的是英语吗?我认为不会。当她对自己说“I'm speaking English”时, 她表达的是“Rose在说反转英语”这一信念——信念内容是宽的。这是因为, 由于不能分辨地球与反转地球的语言环境, Rose在完全适应反转地球之后, English”一词表达的概念不再是英语, 而是反转英语了。同时, 当她作出报告 (2') , 她也并不会真的意图表达的是“反转地球的天是蓝的”这一信念, 因为她的意图的内容也是宽的。她表达的, 就是她意图表达的。因此, 所谓被表达的信念与知觉信念之间的差异, 至少在NK情形中不会出现。如果被表达的信念与知觉经验的内容不同, 那么知觉信念与知觉经验的内容就不同, 鸿沟就会出现。

其次, 集成性概念对于说明Rose的知觉内容并不是有效的。任会明对于集成性部件的界定并不清楚。什么样的部件是所谓“缺了它就不再成其为视觉系统”的部件?一个独眼的人依然拥有视觉系统, 那么那只失去的眼球算不算集成性的呢?如果眼球是集成性的, 似乎镜片也可以是。因此, 集成性应是一个宽泛的、相对的概念, 即“是……的一部分”。当然, 要说明NK情形中多年后Rose的视觉将反转地球天空表征为黄的, 最好是把镜片算作视觉系统的一部分 (而不是将其视作环境的一部分) ;如果把镜片算作视觉系统的一部分, 那么这个系统与原先的系统不一样。但正如生活中常见的, 一个人适应了她的新眼镜之后, 就会用一套新的视觉系统来与环境交互。现在, 根据任会明的论证, 要说明镜片在NK情形中从非集成性的变为了集成性的, 还需要说明Rose关于镜片植入的知识如何阻止了K情形中镜片变为集成性的。但是, 实际上并不需要作此说明, 因为在K情形中, 镜片依然会变为集成性的。也就是说, 即便在K情形中, 多年后Rose的知觉经验依然会将反转地球天空表征为黄的。让我来详述。

先来看K情形中Rose使用的语言。Rose知道自己被植入了反转镜片, 因此她会发现反转地球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上与地球的不同。可以合理地认为, 与当地人打交道多年后, Rose会成为一名反转英语的熟练的使用者。当然, 她仍然能使用英语。比如在作出报告 (2) , 她为了与地球人沟通, 就使用了英语。现在的问题是, 她在作出报告 (2) , 是否进行了推理 (i) ?设想Rose来到的是部分反转地球 (Partially Inverted Earth) ——物理环境与反转地球相同但上面的居民使用地球人的语言, 同时Rose知道自己被植入了反转镜片。称此为PK情形。可以合理地认为, 起初Rose常常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觉经验和关于反转镜片的知识进行推理之后, 才能正确报告部分反转地球上对象的颜色。但经过多年, Rose能够毫不费力地作出关于部分反转地球上对象颜色的正确报告。这时, Rose向地球报告部分反转地球天空的颜色, 她会不假思索 (不经推理) 地说:

(2*) The sky of Partially Inverted Earth is yellow.

她之所以不需要经过推理, 是因为她在部分反转地球上一直以来使用的语言就是英语, 向地球作出报告和向部分反转地球作出报告只需要使用相同的方式。当然她也可以进行一番推理, 但这样的事情会很少发生。回到K情形, 多年后Rose通常使用的语言已经是反转英语了, 当她向地球报告反转地球天空的颜色时, 她本可以不假思索地说:

(2') The sky of Inverted Earth is blue.

但为了便于交流, 她将 (2') 翻译为:

(2) The sky of Inverted Earth is yellow.

类似于PK情形中作出 (2*) , RoseK情形中作出报告 (2) , 不需要、也不大可能进行推理 (i) 。她需要思考的只是, 自己是在向地球报告, 应当把句子里的blue改成yellow。仅此而已。

报告是否需要经过 (i) 这一类的推理无疑是重要的。不论在PK情形还是K情形, 若通常不经过这类推理, 就没有理由认为被表达的信念与知觉信念之间存在差异, 于是报告表达的就是知觉经验。因此, PKK两种情形中, Rose的经验都将当地的天空分别表征为黄的。物理适应是发生的。

3. 小结

实际上, 当我们允许在一种宽泛意义上将镜片算作视觉系统的一部分, 那么不论K情形还是NK情形中, 反转镜片的存在都使得Rose能够更快地适应当地的物理环境, 而不是阻止她适应环境。毕竟, 对于一个生物而言, 是否适应新的环境, 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就在于在新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具体到一个人, 当其能够成功地与环境中的物理因素、社会因素进行交互, 心智状态能够发挥正常功能时, 便有很强的理由认为她适应了这种环境, 而非拥有普遍、持续的误表征。布洛克的反转地球思想实验的思想基础正在于此, 德雷特斯科式的简单目的论想法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不通。泰和任会明虽然承认反转地球这一环境是可能被适应的, 但他们把镜片视作一种干扰因素, 来解释为什么适应不会发生。那么, 这一干扰因素具有何种形而上学地位呢?一方面不能将其看作环境因素, 因为这样一来环境就成了相对于主体而言的, 而不是客观的了。但另一方面他们似乎都认为镜片也不是集成性因素, 不属于Rose知觉系统的一部分。这种处在模糊地带的异常因素, 如何导致一个人无法适应环境, 将变得神秘。其实, 反转镜片与眼镜类似, 也是一个需要主体去适应的东西。当然, 这种适应, 实际上指的是主体用一套新的知觉系统来 (重新) 适应环境。人的知觉系统的变化在日常情形中司空见惯, 既有像肌体老化这样的缓慢变化, 也有像佩戴新眼镜、意外失去某些部件这样的突发变化, 而适应都会如常发生。Rose在反转地球上事实上经历了三重适应:语言的适应、新视觉系统的适应以及当地物理环境的适应, 而后两者的抵消效果使得物理适应更快地发生了。

三、结论

我们已经看到, 对于反转地球挑战的几种重要回应均未能成功。这使我们有理由倾向于认为, 反转地球思想实验确实是知觉表征论、内容外在论与感受质内在论的三者不兼容的体现。当然, 这并不是说不可能提出一种可接受的方式来说明多年后Rose的经验依然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蓝的。但是, 即便确实成功地以这样的方式回应了反转地球的挑战, 我们能得到的不过是说反转地球这一类例子未能体现内容外在论会带来的张力——坚持内容外在论, 并不必须认为多年后Rose的知觉经验一定将反转地球的天空表征为黄的。表征论与内容外在论、感受质内在论的不兼容难题是理论性的、实质性的, 反转地球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可能的示例。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消除三者间的理论冲突。然而已经能看到, 放弃内容外在论或感受质内在论都会使知觉理论远离理想状态——或者使知觉的功能角色难以得到说明, 或者强烈地违反物理主义的直觉。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放弃表征论的主张。

当然, 放弃表征论, 并不意味着放弃表征的观念。实际上, 只需要放弃 (M) 论题, 就可以消除不兼容。知觉经验依然具有表征内容, 这对知觉的功能角色和认识论角色的说明仍能提供框架性基础。此外, 放弃 (M) 论题, 确实也意味着失去用功能来说明现象意识的手段。不过, 许多我们在直觉上认定的现象意识的因果效力, 其实在哲学和认知科学当中已经受到了质疑。仅仅用功能主义的方式来理解现象特征这类观念, 不应成为探讨心智问题的理论前提。心智状态的功能角色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演化的竞争力, 而意识、概念则使我们形成理解、获得知识, 构成了我们的意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上, 放弃了 (M) 论题的意向论, 即弱意向论, 将是探讨知觉问题的一个合理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Fish, W.Philosophy of Perception: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M].New York:Routledge, 2010, 65-71.

[2]Dretske, F.'Experience as Representation'[J].Philosophical Issues, 2003, 13 (1) :67-82.

[3]McGinn, C.'Charity, Interpretation, and Belief'[J].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7, 74 (9) :521-535.

[4] Putnam, H.'The Meaning of Meaning'[A], Putnam, H. (Ed)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II:Mind, Language, and Reality[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215-271.

[5] Auyang, S.Y.Mind in Everyday Life and Cognitive Science[M].Cambridge:MIT Press, 2001, 56-59.

[6] Chalmers, D.'The Representational Character of Experience'[A], Leiter, B. (Ed) The Future for Philosophy[C],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53-181.

[7]Kriegel, U.'Phenomenal Content'[J].Erkenntnis, 2002, 57 (2) :175-198.

[8] Dretske, F.Naturalizing the Mind[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5, 123-168.

[9] Tye, M.'Qualia, Content, and the Inverted Spectrum'[J].Noûs, 1994, 28 (2) :159-183.

[10] Ren, H.'Inverted Earth Revisited'[J].Erkenntnis, 2016, 81 (5) :1093-1107.

[11] Block, N.'Inverted Earth'[J].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990, (4) :53-79.

[12] Tye, M.Consciousness, Color, and Content[M].Cambridge, MA:MIT Press, 2002, 134-135.

[13] Tye, M.Ten Problems of Consciousness:A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the Phenomenal Mind[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7, 100-108.

(原载《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4)